Web2.0,是相对Web1.0(2003年以前的互联网模式)的新的一类互联网应用的统称,是一次从核心内容到外部应用的革命。由Web1.0单纯通过网络浏览器浏览html网页模式向内容更丰富、联系性更强、工具性更强的Web2.0互联网模式的发展已经成为互联网新的发展趋势。 Ds?
@LE|
Web1.0 到Web2.0的转变,具体的说,从模式上是单纯的“读”向“写”、“共同建设”发展;从基本构成单元上,是由“网页”向“发表/记录的信息”发展;从工具上,是由互联网浏览器向各类浏览器、rss阅读器等内容发展;运行机制上,由“Client Server”向“Web Services”转变;作者由程序员等专业人士向全部普通用户发展;应用上由初级的“滑稽”的应用向全面大量应用发展。 ~tWIVj{
总之,Web2.0 是以 Flickr、Craigslist、Linkedin、Tribes、Ryze、 Friendster、Del.icio.us、43Things.com等网站为代表,以Blog、TAG、SNS、RSS、wiki等应用为核心,依据六度分隔、xml、ajax等新理论和技术实现的互联网新一代模式。 Eq=~S O% GSIRZJl 85+'9#~! X]d;x/2 :a
@_GIC _]@ t<wjS|4 应用: E*'sk
1、 Blog(from wiki) Kur3Gf X
历史: =VFi}C/
Blog 一词本起源于 weblog,意思是网上日志。1997年由 Jorn Barger所提出。在1998年, infosift 的编辑Jesse J. Garrett (http://www.jjg.net),将一些类似blog的网站收集起来,寄给Cameron Barrett。 Cameron随后将名单发布在CamWorld网站上,许多人亦陆续将blog的URL给Cameron,慢慢的,一个新的网络社区俨然成型。1999 年,Brigitte Eaton (http://www.eatonweb.com)成立一个weblog 目录,收集她所知道的blog站。1999年,Peter Merholz (http://www.peterme.com)首次使用缩略词“blog”,成为今天常用的术语。但是,blog 真正开始快速发展的转折点,是在1999年6月,当时Pitas开始提供免费的weblog服务,紧接着8月,Pyra lab推出了现在的blogger.com。blogger.com 提供了简单易学的说明,以及能通过FTP直接将blog发表在个人网站上的功能,这带给使用者很大的方便。目前已经有了很多Blog托管服务商 (BSP),业内人士对其盈利前景,持谨慎乐观态度。 VAX@'iZr
Blog的特点 mN?y\GB
Blog是个人或群体以时间顺序所作的一种记录,并且不断更新。blog之间的交流主要是通过回溯引用(TrackBack)和回响/留言/评论(comment)的方式来进行的。blog的操作管理用语,也借鉴了大量档案管理用语。一个blog亦可被视为一个档案(archives),或是卷宗(fonds)。与传统档案不同的是,blog的写作者(blogger),既是这份档案的创作人(creator),也是其档案管理人(archivist)。 gQMcQV]C$
S=B?bD_,c
Blog大量采用了RSS (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或者Rich Site Summary或者RDF Site Summary)技术,所有的RSS文件都必须符合由W3C发布的XML 1.0规范。对读者来说,可以通过RSS订阅一个blog,确知该blog作者最近的更新。对Blog作者来说,RSS可以使自己发布的文章易于被计算机程序理解并摘要。 3oc p4x`[
_GS_R%b
对知识管理和创造而言,blog提供了新的形态和途径。对汉语为母语的人而言,blog写作既接续了汉语笔记文学的优秀传统,更充分鼓励了个人表达。从交往形态考察,网志空间(blogosphere)设定了积极的读者、作者、编者互动转换关系,“言者互重,阅者相惜 ”。 5gYv CW&~ Z:9xf:g* oJb${k<3 lKWe=xY\B !_C*2+f q#B=PZ'NA P0VXHE1p ix2V?\ Wu3or"lcw* Z"j #kaXA =?]H`T: 2、 Tag (from blogbus) @lpo$lN0R
什么是Tag? |LhVANz
Tag(标签)是一种更为灵活、有趣的日志分类方式,您可以为每篇日志添加一个或多个Tag(标签),然后您可以看到BlogBus上所有和您使用了相同Tag的日志,并且由此和其他用户产生更多的联系和沟通。不仅如此,我们还通过与Technorati的合作,把您的Tag发送到全球Blog空间,和全世界的人们共同分享。 3m%oXT
Tag体现了群体的力量,使得日志之间的相关性和用户之间的交互性大大增强,可以让您看到一个更加多样化的世界,一个关联度更大的Blog空间,一个热点实时播报的新闻台。Tag为您提供前所未有的网络新体验…… 4eH:eCZze
当然,您也可以简单地把一个Tag(标签)理解为一个日志分类,但是Tag和分类的不同之处也很明显: 5My4a9
首先,分类是您在写日志之前就定好的,而Tag是在您写完日志之后再添加的; M3 MB{cA2
其次,您可以同时为一篇日志贴上好几个Tag(标签),方便自己随时查找,而原先一篇日志只能有一个分类; .aS`l~6
再次,当您积累了一定数量的Tag之后,您可以看看自己在Blog中最经常写的是哪些话题; }z%fQbw
最后,您可以看到有哪些人和自己使用了一样的Tag(标签),进而找到和您志趣相投的Blogger。 Q*4{2oQ
举一个例子,比如说:您写了一篇到西湖旅游的日志,原来您都是把这一类的日志放到自己的“驴行天下”分类下,但是有了Tag之后,您可以给这篇日志同时加上“旅游”、“杭州”、“西湖”、“驴行天下”等几个Tag,当浏览者点击其中任何一个Tag,他都可以看到您的这篇日志。同时您自己也可以通过点击这几个Tag,看看究竟有谁最近也去了杭州旅游,或许你们还可以交流一下旅游心得,成为下一次出游的伙伴呢! *\Z9=8yK 'u@,,FFz[K !\|_,pSB .n$c+{ lTb4quf8I b9nTg OlRtVp1 NxY B)`~ by07l5 e1cqzhI=nA [$\KS_,Mn CjR!dh1w_ 6Qtyv WB)pE'5 3、 SNS
tofX.oi+C$ Social Network Service,社会性网络软件,依据六度理论,以认识朋友的朋友为基础,扩展自己的人脉。并且无限扩张自己的人脉,在需要的时候,可以随时获取一点,得到该人脉的帮助。
XZ%3PMq Kk.a9uKI} SNS网站,就是依据六度理论建立的网站,帮你运营朋友圈的朋友。
7v'aw"~ T.bn~Z#f 'q>2WP|UY9 mIW8K
): /q1k)4?E {Kh^)oYdd p^.qwP\P HSwC4y} x%h4'Sm 5Z;iK(>IX L6d^e53AP z)%Ke~)<\@ l,fwF ua t@X{qm:%Z C b4.N8 4、 RSS(from wiki) ;Mw<{X-
RSS是一种用于共享新闻和其他Web内容的数据交换规范,起源于网景通讯公司的推"Push"技术,将订户订阅的内容传送给他们的通讯协同格式(Protocol)。RSS可以是以下三个解释的其中一个: ":v^Y
9
%CoO-1@C
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真正简单的整合) !NqLBrcv 0
RDF (Resource Description Framework) Site Summary uNKf!\Y
Rich Site Summary(丰富站点摘要) @LSfP
但其实这三个解释都是指同一种Syndication的技术。 Vh ?5
kz0pX-@b
目前RSS规范的主要版本有0.91、1.0和2.0。 -HwqR Ys
`d c&B
0.91版和1.0版完全不同,风格不同,制定标准的人也不同。0.91版和2.0版一脉相承。1.0版更靠拢XML标准。 Xsk/U++
c1tM(]&
RSS目前广泛用于blog、wiki和网上新闻频道,世界多数知名新闻社网站都提供RSS订阅支持。 pk8`suZ / jLb{Ky Six2{b)p h 8<s(WR !w1acmo<_ :|\[a0ZL
= }ELu@\V[ ,_K y'B cqYMzS
t zK_Q^M` V~#8lu7; 5、 Wiki(from wiki) \h>6k
Wiki 一詞源自夏威夷語的「wee kee wee kee」,本是「快點快點」之意。在這裡Wiki指的是一種超文本系統。這種超文本系統係支持那些面向社群的協作式寫作,同時也包括一組支持這種寫作的輔助工具。有人認為,Wiki系統屬於一種人類知識的網路系統,我們可以在Web的基礎上對Wiki文本進行瀏覽、創建、更改,而且這種創建、更改、及發佈的代價遠比HTML文本小;與此同時Wiki系統還支持那些面向社群的協作式寫作,為協作式寫作提供了必要的幫助;最後,Wiki的寫作者自然構成了一個社群,Wiki系統為這個社群提供了簡單的交流工具。與其它超文本系統相比,Wiki有使用簡便且開放的優點,所以Wiki系統可以幫助我們在一個社群內共用某個領域的知識。 k1'd';gQ
Wiki起源 8q]_> X
1995年沃德•坎寧安(Ward Cunningham)為了方便模式社群的交流創建了全世界第一個wiki系統-WikiWikiWeb,並用它建立了波特蘭模式知識庫(Portland Pattern Repository)。在建立這個系統的過程中,沃德•坎寧安創造了Wiki的概念和名稱,並且實現了支持這些概念的服務系統。這個系統是最早的 Wiki系統。從1996年至2000年間,波特蘭模式知識庫圍繞著面向社群的協作式寫作,不斷發展出一些支持這種寫作的輔助工具,從而使Wiki的概念不斷得到豐富。同時Wiki的概念也得到了傳播,出現了許多類似的網站和軟體系統。 sWyx_
Wiki的歷史不長,無論是Wiki概念本身,還是相關軟體系統的特性,都還在熱烈的討論中;所以怎樣的一個站點才能稱得上是一個Wiki系統還是有爭議的。與Wiki相關新近出現的技術還有blog,它們都降低了超文本寫作和發佈的難度。這兩者都是同內容管理系統密切相關的。 B#]:1:Qn
Wiki的特點 %E8HLTEvl
使用方便 &>n:7
維護快捷:快速創建、存取、更改超文本頁面(這也是為什麼叫作 "wiki wiki" 的原因)。 GX+Gqj.
格式簡單:用簡單的格式標記來取代 HTML 的複雜格式標記。(類似所見即所得的風格) 5Lm-KohT'
鏈接方便:通過簡單標記,直接以關鍵字名來建立鏈接(頁面、外部連接、圖像等)。 (}RTHpD
命名平易:關鍵字名就是頁面名稱,並且被置於一個單層、平直的名空間中。 |.OS7Gt?
可增長 L,yq'>*5s
可增長:頁面的鏈接目標可以尚未存在,通過點擊鏈接,我們可以創建這些頁面,從而使系統得以增長。 qWU59:d^{
修訂歷史:記錄頁面的修訂歷史,頁面的各個版本都可以被獲取。 7aS%;EU
開放性 {3T&6 LA
開放的:社群內的成員可以任意創建、修改、或刪除頁面。 Qo/pz2N
可觀察:系統內頁面的變動可以被來訪者清楚觀察得到。 P^aNAa
由於Wiki的自組織,可增長以及可觀察的特點,使Wiki本身也成為一個網路研究的對象。對Wiki的研究也許能夠讓人們對網路的認識更加深入 _BEDQb{"| /H?) qk |Ed?s C%#w1k :x,dYJm 5KNa-\ i,zZJ=a$ nt%fJ k ?7#{#sj _WGWU7h +TW,!.NBG 1! j^ s"`Oj5 # uy^AC$ ov5g`uud z57q| +4n}H}9l !
o?E. 理论和技术: W!+eJ!Da
1、 六度关系理论 _1jbNQa
目前流行的“六度分隔”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的心理学家米格兰姆(Stanley Milgram)提出的,这个理论可以通俗地阐述为: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六度分隔”成为人际关系世界中无可否认而又令人震惊的特征,许多社会学上的深入研究也给出令人信服的证据,说明这一特征不只是特例,在一般情形下也存在。最近,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的瓦茨教授领导的EMAIL试验也再次证明了这一人际关系世界中惊人的规律。然而,在现实世界中,六十亿人怎么可能真的构成如此紧密的相互关联呢?是互联网使一切成为现实。 &lo<sbd. _VB;fH$ 4~AY:
ib| 4Wu(Tps 9!PM1<p TyvUdU \=[38?QOY 2、 Xml Mr*CJgy
XML即可扩展标记语言(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标记是指计算机所能理解的信息符号,通过此种标记,计算机之间可以处理包含各种信息的文章等。如何定义这些标记,既可以选择国际通用的标记语言,比如HTML,也可以使用象XML这样由相关人士自由决定的标记语言,这就是语言的可扩展性。XML是从SGML中简化修改出来的。它主要用到的有XML、XSL和XPath等。 TtrV
-X>L RA!8AS? x6Tpt^N} (Z0.H3 V`0Y
p ewdcAF5 3、 AJAX *Z+U}QhHD6
Ajax并不是一种技术。它实际上是几种已经在各自领域大行其道技术的强强结合。Ajax混合了: .]0:`Y,;
* 基于XHTML/CSS RT2&^9-
* 由DOM(Document Object Model)实现动态显示与交互 g W?Hd/
* 通过XML和XSLT进行数据交换及处理
yjOZed;M
* 使用JavaScript整合上述技术 /g1;`F(MS/ T-\q3X|y/ vl!o^_70( 9&HaEAme v5I5tzt*%H -M+o; S"fqE% 直观一点的说Ajax能够实现不刷新浏览器窗口(当然更不用安装额外的插件)而满足用户的操作,现在一些看上去很Cool的网站,很多是用这项技术实现的,其中包括:orkut、Gmail、Google Group、Google Suggest、Google Maps、Flickr、A9.com等。2SIMPLE的Co-mment系统虽然没有用到XML/XSLT,其理念已经暗合容Ajax,实现了不刷新网页提供动态内给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