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2.0,是相对Web1.0(2003年以前的互联网模式)的新的一类互联网应用的统称,是一次从核心内容到外部应用的革命。由Web1.0单纯通过网络浏览器浏览html网页模式向内容更丰富、联系性更强、工具性更强的Web2.0互联网模式的发展已经成为互联网新的发展趋势。 dNyc|P`U
Web1.0 到Web2.0的转变,具体的说,从模式上是单纯的“读”向“写”、“共同建设”发展;从基本构成单元上,是由“网页”向“发表/记录的信息”发展;从工具上,是由互联网浏览器向各类浏览器、rss阅读器等内容发展;运行机制上,由“Client Server”向“Web Services”转变;作者由程序员等专业人士向全部普通用户发展;应用上由初级的“滑稽”的应用向全面大量应用发展。 :_^YEm+A
总之,Web2.0 是以 Flickr、Craigslist、Linkedin、Tribes、Ryze、 Friendster、Del.icio.us、43Things.com等网站为代表,以Blog、TAG、SNS、RSS、wiki等应用为核心,依据六度分隔、xml、ajax等新理论和技术实现的互联网新一代模式。 X31k HK5F_ $M><K LD5'4,%- PK~okz4b *r_.o;6 WRnUF[y+) |;].~7^ 应用: &fTCY-W[
1、 Blog(from wiki) 6v1j*'
历史: E>[~"~x"pV
Blog 一词本起源于 weblog,意思是网上日志。1997年由 Jorn Barger所提出。在1998年, infosift 的编辑Jesse J. Garrett (http://www.jjg.net),将一些类似blog的网站收集起来,寄给Cameron Barrett。 Cameron随后将名单发布在CamWorld网站上,许多人亦陆续将blog的URL给Cameron,慢慢的,一个新的网络社区俨然成型。1999 年,Brigitte Eaton (http://www.eatonweb.com)成立一个weblog 目录,收集她所知道的blog站。1999年,Peter Merholz (http://www.peterme.com)首次使用缩略词“blog”,成为今天常用的术语。但是,blog 真正开始快速发展的转折点,是在1999年6月,当时Pitas开始提供免费的weblog服务,紧接着8月,Pyra lab推出了现在的blogger.com。blogger.com 提供了简单易学的说明,以及能通过FTP直接将blog发表在个人网站上的功能,这带给使用者很大的方便。目前已经有了很多Blog托管服务商 (BSP),业内人士对其盈利前景,持谨慎乐观态度。 D QRt\!
Blog的特点 ;J_d%
Blog是个人或群体以时间顺序所作的一种记录,并且不断更新。blog之间的交流主要是通过回溯引用(TrackBack)和回响/留言/评论(comment)的方式来进行的。blog的操作管理用语,也借鉴了大量档案管理用语。一个blog亦可被视为一个档案(archives),或是卷宗(fonds)。与传统档案不同的是,blog的写作者(blogger),既是这份档案的创作人(creator),也是其档案管理人(archivist)。 J d`NS3;*p
,rN7X<s54
Blog大量采用了RSS (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或者Rich Site Summary或者RDF Site Summary)技术,所有的RSS文件都必须符合由W3C发布的XML 1.0规范。对读者来说,可以通过RSS订阅一个blog,确知该blog作者最近的更新。对Blog作者来说,RSS可以使自己发布的文章易于被计算机程序理解并摘要。 \K4m~e@!
Z,2uN!6
对知识管理和创造而言,blog提供了新的形态和途径。对汉语为母语的人而言,blog写作既接续了汉语笔记文学的优秀传统,更充分鼓励了个人表达。从交往形态考察,网志空间(blogosphere)设定了积极的读者、作者、编者互动转换关系,“言者互重,阅者相惜 ”。 {<i!Pm CUtk4;^y# Oll\T GXP! d,>l;l /q^( uWu E6US wg[*]_,a I7TMv. W}e5 4-lu `j2z=5 ,p2
Di 2、 Tag (from blogbus) duM>(y
什么是Tag? ,5/gNg
Tag(标签)是一种更为灵活、有趣的日志分类方式,您可以为每篇日志添加一个或多个Tag(标签),然后您可以看到BlogBus上所有和您使用了相同Tag的日志,并且由此和其他用户产生更多的联系和沟通。不仅如此,我们还通过与Technorati的合作,把您的Tag发送到全球Blog空间,和全世界的人们共同分享。 z6Hl+nq B
Tag体现了群体的力量,使得日志之间的相关性和用户之间的交互性大大增强,可以让您看到一个更加多样化的世界,一个关联度更大的Blog空间,一个热点实时播报的新闻台。Tag为您提供前所未有的网络新体验…… <k)rfv7
当然,您也可以简单地把一个Tag(标签)理解为一个日志分类,但是Tag和分类的不同之处也很明显: "#OmmU<U
首先,分类是您在写日志之前就定好的,而Tag是在您写完日志之后再添加的; ]l\J"*"aB
其次,您可以同时为一篇日志贴上好几个Tag(标签),方便自己随时查找,而原先一篇日志只能有一个分类; 4]g^aaQFd>
再次,当您积累了一定数量的Tag之后,您可以看看自己在Blog中最经常写的是哪些话题; vz _U
最后,您可以看到有哪些人和自己使用了一样的Tag(标签),进而找到和您志趣相投的Blogger。 QOO BCNe
举一个例子,比如说:您写了一篇到西湖旅游的日志,原来您都是把这一类的日志放到自己的“驴行天下”分类下,但是有了Tag之后,您可以给这篇日志同时加上“旅游”、“杭州”、“西湖”、“驴行天下”等几个Tag,当浏览者点击其中任何一个Tag,他都可以看到您的这篇日志。同时您自己也可以通过点击这几个Tag,看看究竟有谁最近也去了杭州旅游,或许你们还可以交流一下旅游心得,成为下一次出游的伙伴呢! 9:m+mpL=9 6tJM*{$$H 0lEIj/u 3j3AI7c 9K&b1O@Aj yb]a p jjwY{jV fu|I(^NV 5H5<ft, dW=]|t& %>s y`c
aR3W9 ._nhW* ei"FN3 Rm 3、 SNS
R"tLu/S n Social Network Service,社会性网络软件,依据六度理论,以认识朋友的朋友为基础,扩展自己的人脉。并且无限扩张自己的人脉,在需要的时候,可以随时获取一点,得到该人脉的帮助。
F!Uk `[L 4iw+3 Q| SNS网站,就是依据六度理论建立的网站,帮你运营朋友圈的朋友。
+[>m`XTq 2qEy"DKu V^Nc0r "B\qp "N lKa}Bcd v<c8qg } o=g) @hCGV'4 M^bujGD YS/DIH{9e <?I~ + LX3 5Lt S2Wxf>bt2 7N:,F9V< UrtN3icph 4、 RSS(from wiki) {>~|xW
RSS是一种用于共享新闻和其他Web内容的数据交换规范,起源于网景通讯公司的推"Push"技术,将订户订阅的内容传送给他们的通讯协同格式(Protocol)。RSS可以是以下三个解释的其中一个: u=4tW:W,
ge E7<"m%
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真正简单的整合) '91Ak,cWB
RDF (Resource Description Framework) Site Summary !]"T`^5,Y
Rich Site Summary(丰富站点摘要) _[.`QW~
但其实这三个解释都是指同一种Syndication的技术。 eQNYfWR
}6o` in>M
目前RSS规范的主要版本有0.91、1.0和2.0。 %II |;<
=T+<>/[
0.91版和1.0版完全不同,风格不同,制定标准的人也不同。0.91版和2.0版一脉相承。1.0版更靠拢XML标准。 lT%o6qgT
BO1Mz=q
RSS目前广泛用于blog、wiki和网上新闻频道,世界多数知名新闻社网站都提供RSS订阅支持。 /6f$%:q z7GLpTa oEfKL`]B -m-~ {5RM)J1 -f'z_&KI 1|Fukx<@J< (llg!1 H*!E*_ ^c/.D*J[I -ERDW Y 5、 Wiki(from wiki) z S^:Ng5
Wiki 一詞源自夏威夷語的「wee kee wee kee」,本是「快點快點」之意。在這裡Wiki指的是一種超文本系統。這種超文本系統係支持那些面向社群的協作式寫作,同時也包括一組支持這種寫作的輔助工具。有人認為,Wiki系統屬於一種人類知識的網路系統,我們可以在Web的基礎上對Wiki文本進行瀏覽、創建、更改,而且這種創建、更改、及發佈的代價遠比HTML文本小;與此同時Wiki系統還支持那些面向社群的協作式寫作,為協作式寫作提供了必要的幫助;最後,Wiki的寫作者自然構成了一個社群,Wiki系統為這個社群提供了簡單的交流工具。與其它超文本系統相比,Wiki有使用簡便且開放的優點,所以Wiki系統可以幫助我們在一個社群內共用某個領域的知識。 $cYh X^YG.
Wiki起源 :V >Z|?[*H
1995年沃德•坎寧安(Ward Cunningham)為了方便模式社群的交流創建了全世界第一個wiki系統-WikiWikiWeb,並用它建立了波特蘭模式知識庫(Portland Pattern Repository)。在建立這個系統的過程中,沃德•坎寧安創造了Wiki的概念和名稱,並且實現了支持這些概念的服務系統。這個系統是最早的 Wiki系統。從1996年至2000年間,波特蘭模式知識庫圍繞著面向社群的協作式寫作,不斷發展出一些支持這種寫作的輔助工具,從而使Wiki的概念不斷得到豐富。同時Wiki的概念也得到了傳播,出現了許多類似的網站和軟體系統。 +.zriiF]i
Wiki的歷史不長,無論是Wiki概念本身,還是相關軟體系統的特性,都還在熱烈的討論中;所以怎樣的一個站點才能稱得上是一個Wiki系統還是有爭議的。與Wiki相關新近出現的技術還有blog,它們都降低了超文本寫作和發佈的難度。這兩者都是同內容管理系統密切相關的。 D VC};
Wiki的特點 uu'~[SZlL
使用方便 n}YRE`>D
維護快捷:快速創建、存取、更改超文本頁面(這也是為什麼叫作 "wiki wiki" 的原因)。 [5,#p$R
格式簡單:用簡單的格式標記來取代 HTML 的複雜格式標記。(類似所見即所得的風格) 7q(RQQp
鏈接方便:通過簡單標記,直接以關鍵字名來建立鏈接(頁面、外部連接、圖像等)。 >y2gfD
命名平易:關鍵字名就是頁面名稱,並且被置於一個單層、平直的名空間中。 g<tr |n
可增長 Y>IEB,w
可增長:頁面的鏈接目標可以尚未存在,通過點擊鏈接,我們可以創建這些頁面,從而使系統得以增長。 jy6%
CSWQ
修訂歷史:記錄頁面的修訂歷史,頁面的各個版本都可以被獲取。 \# #~Tq
開放性 eM{+R^8
開放的:社群內的成員可以任意創建、修改、或刪除頁面。 @C?RbTHy
可觀察:系統內頁面的變動可以被來訪者清楚觀察得到。 ?a(ApD\
由於Wiki的自組織,可增長以及可觀察的特點,使Wiki本身也成為一個網路研究的對象。對Wiki的研究也許能夠讓人們對網路的認識更加深入 4D0"Y#&G 9CxU:;3 Z~v.!j0 ;Q\Duj l].dOso$` O,hT<
s " VBy=X\w] P)Sw`^d meE&, { 3!#d& 6=iz@C7r f7\$rx JZ9w!)U <&Y7Q[ va| 1N/& LG@5Z- /wKL"M-% \&"gCv# 理论和技术: U+URj <)
1、 六度关系理论 fgq#Oi}
目前流行的“六度分隔”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的心理学家米格兰姆(Stanley Milgram)提出的,这个理论可以通俗地阐述为: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六度分隔”成为人际关系世界中无可否认而又令人震惊的特征,许多社会学上的深入研究也给出令人信服的证据,说明这一特征不只是特例,在一般情形下也存在。最近,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的瓦茨教授领导的EMAIL试验也再次证明了这一人际关系世界中惊人的规律。然而,在现实世界中,六十亿人怎么可能真的构成如此紧密的相互关联呢?是互联网使一切成为现实。 L`tr7EEr [>v.#:YM^ %r?Y!=0 7]62=p2R #T&''a 0)+F}SyyD 0]fzjiaGt 2、 Xml 3+0$=ef
XML即可扩展标记语言(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标记是指计算机所能理解的信息符号,通过此种标记,计算机之间可以处理包含各种信息的文章等。如何定义这些标记,既可以选择国际通用的标记语言,比如HTML,也可以使用象XML这样由相关人士自由决定的标记语言,这就是语言的可扩展性。XML是从SGML中简化修改出来的。它主要用到的有XML、XSL和XPath等。 R>yoMk/u /n&w|b% G
D$o|l]\ A+_361KH
GMr jZ B&VruOP0 3、 AJAX Jzo|$W
Ajax并不是一种技术。它实际上是几种已经在各自领域大行其道技术的强强结合。Ajax混合了: (~#{{Ja
* 基于XHTML/CSS t[Qf|#g
* 由DOM(Document Object Model)实现动态显示与交互 B!4chxzUZ
* 通过XML和XSLT进行数据交换及处理 ( hp 52Vse
* 使用JavaScript整合上述技术 UBLr|e>dQE ]oUvC r".*l?= $TGE <Y9%oJn% M2l0x @| iP)`yB5 ` 直观一点的说Ajax能够实现不刷新浏览器窗口(当然更不用安装额外的插件)而满足用户的操作,现在一些看上去很Cool的网站,很多是用这项技术实现的,其中包括:orkut、Gmail、Google Group、Google Suggest、Google Maps、Flickr、A9.com等。2SIMPLE的Co-mment系统虽然没有用到XML/XSLT,其理念已经暗合容Ajax,实现了不刷新网页提供动态内给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