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 最新帖子 精华区 社区服务 会员列表 统计排行 社区论坛任务 迷你宠物
  • 1573阅读
  • 0回复

[分享]知识详解马政经第一章第三节 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

级别: 经院本科
发帖
1553
铜板
4458
人品值
1927
贡献值
2
交易币
0
好评度
1551
信誉值
0
金币
0
所在楼道

  一、商品与价值

  1、商品的二因素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商品的有用性,即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由物品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属性决定的。一种物品可以有多种自然属性,它的使用价值也可以是多方面的。物品的多种使用价值,往往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逐步被发现和被人们利用。使用价值的量就是有用物品的数量,对这种数量的计量,是由物品的性质、用途和社会约定俗成决定的,如布匹用“尺”来计量,钢材以“吨”来计量,上衣以“件”来计量等。

  商品的使用价值所体现的是人与物的关系,它本身并不反映社会的生产关系,它在一切人类社会中都存在,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使用价值是商品必然具有的因素之一,但并非一切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都是商品,有使用价值的物品要成为商品,还必须是用来交换的,即具有交换价值。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一种商品可以有多种与其他商品相交换的比例,因而能有多种交换价值。而且,各种商品相交换的比例,还会因时间、地点不同而发生变化。
从表面上看,商品的交换价值好象是偶然确定的,其实不然。不同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的量的比例相交换,这表明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共同的东西,这种共同的东西在质上肯定是相同的,因而在量上才可以比较。这种同质的共同的东西,不可能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因为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不同质的。如果把商品的使用价值撇开,那么,商品剩下的唯一共同的东西,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一切商品都是人类劳动产品,生产它们都花费了一定数量的劳动,这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们体力和脑力的耗费。具有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都凝结了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因而它们可以按照一定的量的比例相交换。这种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商品价值的实体。

  商品作为使用价值,在质上各不相同,因而在量上难以比较。但作为价值,则在质上是相同的,在量上是可以比较的。正是因为各种商品都具有价值,它们相互之间才能按一定量的比例相互交换。所以,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或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价值是内在的、抽象的,不能通过自己表现出来,只有通过与另一种商品相交换,才能获得表现。交换价值就是价值的外在表现形式。因此,商品所具有的两个因素就是使用价值和价值。

  一般人类劳动只有在商品经济关系下才能形成价值,劳动形成价值,是商品经济关系赋予它的一种社会形式,价值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因此,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交换劳动的社会生产关系,是商品听社会属性,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性。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表现在二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缺一不可。第一,商品必须具有使用价值。一个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人需要,就不能成为商品,即使在它身上耗费再多的劳动,这些劳动也不能形成价值。所以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着,没有使用价值就不能形成价值。第二,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一个物品有使用价值,但不是劳动产品,如阳光、空气等,就不具有价值,也不能成为商品。第三,商品腓用来交换的。商品作为劳动产品,生产出来以后,其使用价值是为了满足别人的需要,而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不进行交换,使用价值就不能满足别人的需要,生产中耗费的劳动也不能形成价值。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表现在二者之间的互相排斥。一切商品对商品生产者来说,是为了取得它的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对消费者来说,是为了取得它的使用价值。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对同一商品都不能既占有它的价值,又占有它的使用价值。商品生产者为了占有商品的价值,必须放弃商品的使用价值,将它让渡给消费者。商品只有通过交换,才能解决这一矛盾,生产者实现了价值,消费者获得了使用价值。

  商品必须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作为商品最本质的特征是具有价值。因为使用价值不仅商品具有,其他不是商品的物品也具有,因而使用价值不是区别商品和其他物品的标志。价值只有商品才具有,其他物品不具有价值,因而只有价值才体现商品的本质,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

  2、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作为商品两个因素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由劳动的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决定的。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各式各样的,生产各种不同的使用价值需要有各种不同形式的劳动,劳动的性质和具体形式是根本劳动的目的、对象、操作方式、劳动工具和劳动结果等来区分的。如生产家具,需要木匠的劳动;生产粮食,则需要农民的劳动。这种生产不同使用价值的不同性质和不同具体形式的劳动,叫做具体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具体劳动不是商品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商品的使用价值是自然物与具体劳动相结合的产物。

  具体劳动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关系。无论社会形态如何,人类要生存总要进行各种不同形式的劳动,生产出各种使用价值满足自身的需要。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属性,虽然不依社会形态而变化,但具体劳动的门类和操作方式,则随着生产力和生产专业化、社会分工的发展,而不断扩展和变化。

  生产商品的劳动,在具体形式上各不相同,但都是人类劳动力的消耗,都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支出。这种撇开劳动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抽象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个不同的方面,它们不是两次劳动,更不是两种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统一,不存在只有具体劳动没有抽象劳动的劳动,也不存在只有抽象劳动没有具体劳动的劳动。

  劳动二重性学说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重大的意义。正是由于马克思劳动二重性学说的创立,创造价值的劳动才被明确地归结为人类的抽象劳动,并把它同创造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区分开来,才使劳动价值论奠定在牢固的基础上,确立了真正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3、商品的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因此,商品的价值量也就由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来计量。劳动量是用劳动的天然尺度即劳动持续的时间来计量的,而劳动时间又以时间单位(小时、天)作为计算标准。所以,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劳动时间。

  生产同一种商品,有许多个别生产者。每个个别生产者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称为个别劳动时间。由于个别生产者使用的生产工具不同、劳动努力程度不同、劳动熟练程度不同和其他各种因素不同,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就会不同。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个别商品的这种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生产该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这里的“社会”是指在生产同种商品的生产者的范围内的社会。“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是指某一时期某一生产部门大多数生产者具有的生产条件。

  生产商品的劳动有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之分。简单劳动是指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一般劳动者都能胜任的劳动。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才能从事的劳动。当然,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别是相对的,随着科学技术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发展,过去的复杂劳动可以变成较简单的劳动,整个社会简单劳动的水准可以比过去更高。

  在相同的时间内,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是不相等的。复杂劳动折合或换算为若干倍的简单劳动,不是由商品生产者自觉进行的,而是在生产者背后,由社会过程决定的。

  商品的价值量是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联系在一起的,因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发生了变化,商品的价值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的。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衡量。劳动生产率可用公式表示为: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决定和影响劳动生产率变化的有多种因素,包括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组织形式、科学技术发展及其在生产工艺上的应用程度、技术装备及原材料的质量和自然条件等等。

  4、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简单商品经济是以社会分工和私有制为条件的,这两个条件决定了生产商品的劳动同时具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两重性质。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私人劳动的性质,生产什么,生产多少都是由他私人决定的。而由于社会分工的存在,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又是互相联系的,是为满足社会需要而进行生产劳动,因而又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具有社会劳动的性质。这样就产生了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必须通过商品交换才能解决,通过交换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才能得到社会承认,转化为社会劳动,成为社会劳动的组成部分。因此,作为私有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交换,不仅互换不同的使用价值,而且实现了相互之间的劳动交换。

  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都是根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私有制条件下的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能否得到社会承认,从而转化为社会劳动,关键在于他的商品能否符合市场需要,能否在市场上卖出去。如果卖不出去,他的私人劳动无法转化为社会劳动,具体劳动不能还原为抽象劳动,商品的使用价值让渡不出去,价值也就不能实现,个别劳动时间也不能转化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因此,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都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反映。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贯穿于简单商品经济的始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二、货币

  1、货币的起源和本质

  从商品交换的发展历史看,商品的价值形式经达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才演化到现在的货币形式。价值形式最初表现为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简单地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另一种商品上。这种价值形式反映了生产水平十分落后的状态下发生的物物交换关系。简单价值形式可用下列等式表示:

  1只羊=2把石斧

  在这里,一种商品(羊)的价值通过与另一种商品(石斧)的交换关系而得到表现。处在等式左边的商品(羊)的价值是通过右边的商品(石斧)来表现的,即它的价值是由另一种使用价值来表现的,因而商品(羊)是处在相对价值形式的位置上。等式右边的石斧则以自己的使用价值的自然形式来表现商品(羊)的价值,因而是处在等价形式的位置上。

  价值形式的发展形式是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一系列商品上。这种随着商品交换范围的扩大,交换行为的经常化,商品从个别交换变为同多种商品进行交换。扩大的价值形式可用等式表示为:

        

  在这一价值形式中,商品的价值表现更为充分。由于羊的价值可以通过一系列商品来表现,从而也就更充分地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同时也表明,商品的价值可以通过各种特殊的使用价值来表现。扩大的价值形式使价值的表现范围扩大了,促进了社会交换活动的发展。但是,扩大的价值形式具有的局限性也是非常明显的。这就是它没有一个统一的东西来表现商品的价值,各种商品都可以作为等价物来表现一种商品的价值,没有一个大家公认的商品固定地处在等价形式上充当等价物。扩大价值形式的这一缺陷,使交换活动仍然会遇到困难和障碍,因为各种商品都充当等价物,使得每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形式都有一个无穷的系列,从而使不同商品之间的交换不能通过一个统一的等价物来进行。

  价值形式的进一步发展形式是一般价值形式,即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统一地表现在从普通商品中分离出来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某一种商品上。一般价值形式可用下列等式表示:

  随着商品交换的进一步发展,某种商品自发地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充当一切商品的等价物,于是产生了一般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中的等价形式,就是一般等价形式。起着一般等价形式作用的商品,就是一般等价物。取得一般等价物地位的商品,是以社会价值的形式存在的,生产者只要把自己生产的商品换成一般等价物,就可以用这种一般等价物去换取自己所需要的任何商品。由一种商品充当一般等价物,大大方便了人们的交换活动,有效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在一般价值形式中,一般等价物还没有固定在一种商品上,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方,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也不一样。这种一般等价物的不固定、不统一性,使整个交换活动仍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交换活动的进一步发展,使一般价值形式向货币形式发展。

  价值形式发展的完成形式是货币形式。当一种商品固定地起一般等价物作用时,这种商品就成了货币商品,这种价值形式就是货币形式。货币形式可用下列等式表示:

  在货币形式中,由一种商品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在交换的实践中,人们发现金银的天然特性最符合充当货币的要求,金银就成为理想的货币材料。货币的出现,解决了商品与商品直接交换的困难,极大地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物与物之间直接的商品交换变成了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有了货币,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就转化为商品与货币的外部对立了。整个商品世界分为两级:一极是各种各样的商品,它们都作为特殊的使用价值存在,在交换过程中,它们要求转化为价值,即货币;另一种是货币,它们作为价值的化身而存在,在交换过程中,它们随时转化为任何一种有特殊使用价值的商品。

  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表现,货币的产生是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生产力和发经济活动发展的必然要求。货币本身也是商品,但又不是一般的商品,货币的特殊性就在于它固定地充当一切商品的一般等价物。所以,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它的价值直接被社会承认,是社会价值的代表。货币产生后,以货币为媒价的商品交换过程,实质上是商品生产者之间互相交换劳动的社会过程。因此,货币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2、货币的职能

  货币作为价值尺度的职能,是指货币充分衡量商品价值量大小的尺度职能。货币之所以具有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它自身是商品,并具有价值。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而不一定需要现实的货币。

  为了用货币来衡量和比较各种商品的价值量,要求货币自身的量能够计量,为此需要规定一种固定的货币单位,例如,镑。这种包含一定量贵金属的货币单位及其等分,就叫价格标准。

  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职能,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职能。货币成为商品交换的媒价,就使直接的物物交换发展为商品流通,从而打破了物物交换只能在同一时间和同一地点进行的局限。这种买和卖在时间上空间的分离,一方面扩大了商品交换的范围,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会产生买卖脱节,形成商品经济危机在形式上的可能性。

  货币作为流通手段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为了方便,货币的金属条块形式发展为铸币形式。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

  随着商品经济和信用制度的发展,又产生了信用货币。由于广泛使用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又出现了“电子货币”和“网络货币”,这都是一种观念性的货币。

  当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时,上述公式调整为      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待售商品价格总额-赊销商品价格总额+到期支付总额-互相抵消支付总额)/ 单位货币流通次数

  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种基本职能,货币的其他职能是在这两种职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货币作为贮藏手段的职能,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作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保存起来。充当贮藏手段的货币,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货币作为贮藏手段可以起自发调节货币流通量的作用。

  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是指货币在商品赊购赊销过程中的延期支付以及用于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职能。货币作为支付手段,一方面暂时解决了因缺乏现金而不能购买商品等矛盾,减少了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又使许多商品生产经营者结成了债权债务关系的链条,如果其中某一个生产经营者到期不能支付,就会引起连锁反应,导致商品生产和经营无法顺利进行,因而扩大了商品经济的矛盾,使经济危机形式上的可能性进一步加深。

  货币作为世界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越出国内流通领域,在世界市场执行一般等价值作用的职能。执行世界货币职能的货币,一般是贵金属的自然形式。在当代,少数经济实力强大国家的纸币,在一定程度上也执行了世界货币职能。世界货币的职能,一是作为国际购买手段,购买外国商品;二是作为国际支付手段,平衡国际贸易的差额;三是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由一国转移到另一国。 

  3、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指一般价格水平持续而显著的上涨。它的产生原因是下列三点: 

  (1)、需求拉动     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而引起的价格上涨   
  (2)、成本推动     是指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造成的价格上涨  
  (3)、结构变化     是指因为经济结构因素变动而引起的价格变动   

   4、通货紧缩     通货紧缩是指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下跌。它产生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七点:    

  (1)、社会生产能力总体性过剩,商品供过于求  
  (2)、投资和消费预期变化 
  (3)、政府紧缩预算,削减支出  
  (4)、技术进步和放松管制   
  (5)、汇率因素   
  (6)、货币政策变动    
  (7)、金融体系效率低下   

  三、价值规律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即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上述基本内容和要求,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它客观地存在于商品经济活动中,并支配着商品生产者的生产和交换活动。商品生产者只有按照这一规律办事,才能顺利地实现自己的目的。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对生产和交换活动的支配作用是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因此,价值规律具体是通过价格的运动来表现的,而价格的运动又离不开竞争机制、供求机制。所以,价值规律就是通过价格机制、竞争机制、供求机制的相互作用来表现的。

  价值规律要求等价交换,要实现等价交换,就要求价格必须符合价值。但是,在市场供求的作用下,商品的价格并非始终与价值相等。因为价格只是以价值为基础,决定价格的除了价值这一因素以外,市场上的供求关系也会直接影响价格。当某种商品供过于求是,其市场价格往往低于价值;当商品供不应求时,其市场价格往往高于价值。但这并不是否定价值规律和等价交换的原则,因为:第一,商品的市场价格无论怎样变动,它总是以价值为基础,各种商品之间总有一定的比价。第二,商品的市场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着价值这个中心上下波动,受价值制约。第三,从一次交换来看,市场价格和其价值不一致,但从长期来看,商品的市场价格上涨下落可以相互抵消,因而长期的平均价格和其价值是一致的。

  价格变动和供求变化是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的,并且是相互作用的。当市场上某种商品处于供大于求的时候,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会使价格低于价值。这种状况意味着对生产者不利,而对消费者有利,从而导致供求关系向相反的方向变动。如果是供不应求,情况则相反。价格变动与供求变动结合在一起,导致价格变动与供求状况呈反方向变化的关系,使二者之间形成一种内在的机制,这就是供求机制。由于供求机制的作用,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价格与价值的偏离不会长时期持续下去,供求关系不平衡也不会始终不变。价格的波动总是以价值为基础的,是围绕着价值这一中心进行的。因此,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一现象,是价值规律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的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在通过价格运动表现的过程中,也是和竞争机制联系在一起的。竞争是商品经济中经济行为主体为了维护和实现自己的经济利益而采取的各种自我保护和扩张行为的概括,它的商品经济固有的现象。由于价值规律反映的是人们在生产和交换活动中的经济利益关系,在处理这种经济利益关系过程中人们采取的各种行为,就形成了相互之间的竞争关系。首先,价值的决定离不开竞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是在竞争过程中确定的。其次,价格的形成离不开竞争,没有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就不会形成市场价格。再次,价格的运动离不开竞争,价格的变动、供求关系的变化,都是在竞争过程中实现的。因此,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价值规律与竞争是交织在一定发挥作用的。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的综合作用共同构成市场机制。价值规律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就是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来实现的,市场机制之所以能够对经济活动起调节作用,是因为背后的客观经济规律在起作用。

  3、价值规律的作用

  第一,自发地调节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这个作用是通过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实现的。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各个生产者都是为了满足市场需要而进行生产的,市场的供求变动和价格波动就成为生产者进行生产决策的主要依据。当某种商品生产过多时,市场上就会出现供过于求,从而导致商品价格下跌,使生产该商品的生产者收入减少。这时,生产者就会把他所拥有的生产资源转向其他有利可图的部门,从事其他商品生产。反之,某种商品生产过少,市场需求大于供给,价格上升,生产者就能够得到更多的经济利益,从而吸引其他生产者把资源转入这一商品的生产。所以,市场供求关系变动和价格波动对生产者生产行为的调节,实际上是背后的经济利益关系在起作用。正是通过价格的波动,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着资源在不同部门的配置,使资源在供不应求和供过于求的部门中进行流动,实现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大体平衡。

  第二,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商品按价值量进行交换的条件下,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商品生产者,能获得超额收益;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商品生产者能获得正常收益;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商品生产者则只能得到低于正常收益的收益,甚至会亏损,会在竞争中被淘汰。这就促使所有的商品生产者不断采用新技术、改进生产工艺、提高劳动熟练程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正是在价值规律这一作用的支配下,商品生产者具有为缩短个别劳动时间而展开竞争的巨大压力和动力,使改进生产技术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甚至成为生产者的内在要求,从而推动了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在经济活动中形成优胜劣汰的机制,同时也产生公平与效率之间的矛盾。价格的运动和竞争反映的是人们相互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处理这种经济利益关系是通过一定的机制实现的,这一机制的内容就是价值规律和竞争机制。从价值规律的要求来看,不管各个商品生产者的主观愿望如何,在市场活动中,只有当他的个别劳动时间符合于或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时候,他的劳动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否则,社会就不承认他的劳动。从竞争机制来看,各个商品生产者只有在相互比较中才能显示出自己的优劣。因此,这一机制在客观上就使具有较高劳动生产率的生产者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从而得到较多的经济利益。而在生产中处于劣势的商品生产者,则难以实现自身的经济利益,最终不可避免地被市场所淘汰。

  优胜劣汰是商品经济的原则,它是使整个社会经济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商品经济对社会生产力力经济发展具有的巨大促进作用,同优胜劣汰的作用是分不开的。优胜劣汰的作用,实质上就是价值规律与竞争机制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充分发挥自身作用的结果。因此,在商品经济中的优胜劣汰,就是充分发挥价值规律和竞争机制作用的具体表现。

  当然,在充分发挥优胜劣汰作用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造成商品生产者的分化。这是因为,商品生产者并不都在同等条件下展开竞争。原来生产条件比较好的生产者,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获得较高收益,就可以进事步用来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获取更大收益,结果越来越富。原来生产条件差的商品生产者,不仅没有能力改进技术、扩大生产,往往就会越来越穷,最后破产。这就会在整个社会范围内产生公平与效率的矛盾。因此,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又需要政府采取其他的措施,把市场机制的消极影响减小到最低限度。

  四、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

  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经济运行的分析是以剩余价值理论为基础的,而剩余价值理论又是建立在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的。没有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就不可能建立起剩余价值理论,也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政治学。马克思以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础,对劳动力进行了科学的分析。通过对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的分析,阐明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关系,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即剩余价值规律。剩余价值规律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从这一意义上说,劳动价值理论为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奠定了理论基础。劳动价值理论的这种基础地位,不是由人们的主观意志决定的,而是由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及其内在逻辑决定的,这是不能改变的。任何认为可以离开劳动价值理论来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都是错误的。否定了劳动价值理论,其结果必然会最终否定剩余价值理论,否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本身。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在本质上是不断发展的理论。作为科学理论的劳动价值理论,同样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劳动价值理论的一些基本观点最早是由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提出来的,在当时,劳动价值理论既有合理的内容,又存在不科学的成分。马克思通过对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各种经济现象的分析和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把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理论发展成为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并运用这一理论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中诸多经济现象的本质,使这一理论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时代在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也必须不断地向前发展,这样,才能使这一科学力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今天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结合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新情况,丰富和发展劳动价值理论,使这一理论体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我们今天研究和认识劳动价值理论的出发点发生了变化。马克思研究劳动价值理论是要通过对剩余价值源泉的分析,为创立剩余价值理论奠定基础,最终揭示资本对劳动剥削的秘密,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和历史局限性,从而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我们今天研究劳动价值理论,是要更科学地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各种经济关系,为制定各项改革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并在深化认识的基础上更好地处理各种经济问题。

  其次,我们今天研究和认识劳动价值理论所处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变化。马克思是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来研究劳动价值理论的,是在劳动与资本相对立的环境中来分析价值问题的。我们今天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研究劳动价值理论,总的说,人与人之间不再是对立的经济关系。我们是在以公有制为主体,但同时又存在着多种经济成分的环境下来研究价值问题的。对价值问题的研究是为了使我们的改革和各项措施更好地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再次,我们今天研究和认识劳动价值理论所具有的生产力基础发生了变化。马克思当时研究劳动价值理论,生产的社会化和劳动分工还处在比较低的水平。在这一生产力水平下,对许多问题的认识还不可能是非常充分的。我们今天是在生产高度社会化,劳动分工有了深刻变化的条件下进一步深化对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在这样的生产力水平下,对许多问题的认识要深刻得多。我们应该以更宽广的视野来研究和认识劳动价值理论。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重点是要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研究和认识,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拓展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种类的认识。随着生产社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的劳动分工也越来越多样化。生产日益突破单个工人的局限,由许多的劳动者分工合作来共同完成生产过程,已成为当今生产发展的基本状况。这样,在生产过程中价值的创造也突破了单个劳动者的局限,而是由“总体工人”共同创造价值。并且,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这种“总体工人”的范围呈出不断扩大的趋势。特别是科学劳动、管理劳动与直接生产劳动的分离,把创造价值的劳动只是局限在直接生产劳动的认识表现出明显的不足。从“总体工人”的角度来认识价值创造煌问题,实际上也就是要我们把创造价值的劳动从企业内部向企业外部拓展。在今天,创造价值的劳动无论从形式上看,还是从内容上看,都要比以前丰富得多。

  二是要拓展创造价值的领域。价值是与财富联系在一起的。今天,不仅财富的数量迅速增长,而且财富的存在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在物质财富迅速增加的同时,精神财富也以更快的速度增长。特别是科技劳动创造的非物质形态财富,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全面进步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这部分创造精神财富的劳动也同创造物质财富的劳动一样,都是创造价值的劳动。因此,在今天,不能再把创造价值的劳动仅仅局限于物质生产领域,必须把非物质生产领域中创造精神财富的劳动也视为创造价值的劳动。这实际上是要我们根据社会发展的变化,把创造价值的劳动从物质生产领域向非物质生产领域拓展。

  总之,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我们要根据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不断地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以发展了的理论为指导,从而准确地把握和处理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关系。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描述
快速回复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
温馨提示:欢迎交流讨论,请勿纯表情、纯引用!
认证码:
验证问题:
10+5=?,请输入中文答案: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