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 最新帖子 精华区 社区服务 会员列表 统计排行 社区论坛任务 迷你宠物

中国驻美新使馆刷新纪录

作者:ainhnt 2008-07-30 17:06 阅读:425
[提要] 经过3年的施工,中国驻美国大使馆新馆终于揭开神秘面纱,刷新了美国国内规模最大的外国使馆的新纪录。新馆由贝聿铭之子设计,中国政府对设计只有一个具体要求,就是“传达中国重要性,以及体现中国在当今世界所处的位置”,地标建筑的新使馆从开工伊始就开始引起美国各界瞩目。 开幕仪式前一周的清晨,中国驻美使馆新馆静静沐浴在晨光中。这一乳白色建筑群将成为最庞大的驻美外国使馆建筑。 早报特约记者 刘莉 现场图片

    开幕仪式前一周的清晨,中国驻美使馆新馆静静沐浴在晨光中。这一乳白色建筑群将成为最庞大的驻美外国使馆建筑。 早报特约记者 刘莉 现场图片




  贝聿铭之子设计成驻美最大规模外国使馆

  早报特约记者 刘莉 发自华盛顿

  早报记者 马毅达 发自上海

  美东时间29日清晨,杨洁篪的身影出现在华盛顿特区凡纳斯街南侧一组乳白色建筑群的前方。

  这里是中国驻美国大使馆新馆。经过3年的施工,这座代表中国崭新国际形象的使馆昨天终于揭开了神秘面纱。与空间不足的旧馆相比,这一占地10760平方米的建筑群堪称“庞大”,刷新了美国国内规模最大的外国使馆的新纪录。
 
  正在美国访问的中国外交部长杨洁篪出席典礼。近30年前,他曾在与此地相隔3英里的康涅狄格大道2300号见证历史——1979年3月1日,随着中美正式建交,设于“温莎旅馆”红砖小楼的中国驻美联络处升级为大使馆。当时,出席换牌仪式的杨洁篪只是中方的一名年轻翻译。在此后的二十多年里,杨洁篪外交履历中的大部分在美国完成,并于2001年12月任中国驻美大使。

  “今年是美国大选年,今年底、明年初,我们还将迎来中美建交三十周年。”28日,在同美国国务卿赖斯的会晤中,杨洁篪历数今年中美的“大事”。他表示,“两国关系处在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

  与此同时,在太平洋彼端的北京,美国驻华大使馆新馆也已进入揭幕倒计时。

  几乎不约而同,两栋新使馆建筑将改写中美两国首都的外交版图。“在观察两国之间互建的大使馆时,你可以了解很多两国间的关系。”美国著名外交建筑史学者简·罗福勒告诉早报记者。

  “第二使馆区”新地标

  从华盛顿地铁红线的Van Ness-UDC站出来,大约10分钟的步行距离,凡纳斯街与国际中心的交界处,中国大使馆新馆的乳白色的建筑群便映入眼帘。这里传统上被称为“第二使馆区”。和有着“世界外交中心”之称的马萨诸塞大道相比,这里的环境少了些嘈杂,多了几分宁谧。

  凡纳斯街北侧,与大使馆隔街相望的是华盛顿特区大学,周围则是新加坡、以色列、孟加拉国、尼日利亚等国的驻美使馆。在这个高楼罕见的区域里,中国驻美大使馆新馆颇有地标建筑的风范。

  大使馆新馆由美国贝氏建筑事务所的贝建中和贝礼中设计,他们的父亲便是以改建巴黎卢浮宫闻名于世的美籍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早报记者日前致电贝氏建筑事物所在纽约的办事处,贝氏兄弟表示要等正式开馆后才能接受媒体采访。

  新馆于2005年4月22日正式奠基,2006年4月26日结构封顶,加之后期的内部装修,前后经历3年多。这也是中国迄今为止在国外建设的规模和投资最大的使馆办公楼工程。

  这座堪称地标建筑的新使馆从开工伊始就开始引起美国各界瞩目。华盛顿智库CSIS(美国战略暨国际研究中心)的科特·坎贝尔今年5月在《美国利益》杂志上撰文,将新使馆描述为“钢铁骨架水泥构造的‘要塞’”。对此,简·罗福勒不能苟同。“我见过它在施工时的样子,我觉得它会成为美国外交景色中让人眼前一亮的建筑。”这位因《外交建筑史:建设美国的大使馆》一书扬名美国建筑界的教授告诉早报记者。

  早报记者在现场看到,整个建筑群由一道黑色半开放式栅栏围起,因此少了几分森严气氛。事实上,大多数路人此前并不知道这里就是中国大使馆所在地。“在他们眼里,这儿就是华盛顿街景的一部分。”罗福勒说。

  设计传达“中国重要性”

  根据贝建中的说法,中国政府对设计只有一个具体要求,就是“传达中国重要性,以及体现中国在当今世界所处的位置”。他表示整个建筑群是“遵循中国建筑的基本原则进行的,但采用了现代的表现方式。”贝建中表示,他们两兄弟在设计过程中也曾征询过父亲贝聿铭的意见。

  据记者在现场的观察,大使馆新馆的“贝氏”设计风格十分明显。宽阔的入口大厅,有多重天花板、带棱角屋顶的正门主建筑都不由令人联想(搜狐联想2008奥运、联想官网)起出自贝聿铭之手的苏州博物馆新馆。博物馆中央大厅主庭园被切割成条状的片石假山群这一设计元素也被巧妙地嫁接到了大使馆的露台上。据悉,整个大使馆单单设计费用就高达400万美元。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国力的增强,老使馆已经不能反映出新世纪中国的综合国力。新使馆的设计和建设也是中国国力可以承受的。”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沈丁立评价说。

  沈丁立认为,新建的大使馆体现出中国这一全世界人口最多国家,随着经济迅速的发展而产生的需求。“中美之间存在互补性,中美两国的文化虽然存在差异,但是也相互吸引。作为中国在美国的海外办事处,大使馆的重要性也日益增加。新的大使馆,应该作为13亿中国人民和3亿美国人民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大使馆的规模,与两国人口规模相适应,与美国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和中国世界第四大经济体的地位相适应,也与两国之间密切贸易往来的现状相适应。”

  在简·罗福勒看来,新大使馆的首要功能是“改进中国外交官员的生活”,“他们一直在被改建的酒店里或者租赁的场所里办公,他们一定很喜欢新的使馆。”

  沈丁立表示,他本人曾看过中国新使馆的设计图,也前去旧馆参观过。他认为,旧馆所在地原本不是作办公用途,硬件条件较差,如今也显得有些不合时宜。随着中国在美国的外交业务扩大,办公空间也日益狭小拥挤。沈丁立回忆说,他记得使馆工作人员曾向自己表示,“办公条件不尽如人意,无论是办公面积还是舒适度都不够。”

  高调展示中国形象

  与大使馆新馆仅一街之隔、位于华盛顿特区大学Van Ness校区旁边的就是建筑工地了,从工地步行去大使馆施工现场也就5分钟的路程。工人的休息和工作全集中在里面,工地采取封闭式管理。“这是美国政府特别划出来给我们当工地的地方。”工地门口的保安告诉记者。

  工地的大门上赫然写着“中国建工”四个大字,根据新华社早前报道,中国驻美使馆新馆由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上海建工集团公司和中国日林建筑集团公司承建。“我才来一个月不到,对这里不太了解,什么都不知道。”从一个工人的只字片语中可以判断,施工的工人是分批进驻,分阶段完成任务的。

  大使馆新馆所处的国际中心占地47英亩。30年前,美国国会为了满足日益增多的新独立国家建设大使馆的需要,专门辟出前美国国家标准局(National Bureau of Standards)的空地用作外交用途。与地处市中心、车水马龙的马萨诸塞州大道相比,位于西北角偏僻的国际中心一度被认为是“下只角”。但是1980年第一个入驻该地的以色列驻美大使馆深谙其安全而低调的好处。后来约旦、科威特、巴林、埃及、奥地利等18国大使馆相继在此大兴土木,国际中心的“华盛顿第二使馆区”的称号由此得来。美国媒体认为,随着中国驻美大使馆新馆的落成,华盛顿的外交版图将被改写,国际中心与马萨诸塞州大道“分庭抗争”的新格局将由此形成。“由于是新的建筑、令人印象深刻,这可以给予中国一个高调展露自己的机会,也提供了中美之间交流的机会。”简·罗福勒说。

  对于驻美新馆的一切细节,中国工人们都讳莫如深,但是显然他们对能参与这样一个大项目感到由衷的自豪,一些工人十分朴实地鼓励记者说,“从外面绕着使馆一周,这样看看,问题不大。”

  从中国驻美大使馆新馆回来的路上,沿着康涅狄格州大道往南走,沿途正好路过现在仍在正常运转和使用的大使馆旧馆。这座由旅馆改造的红色砖楼显得异常低调,路过它的行人大多只有一个目的——奔向不远处华盛顿动物园,去看镇园之宝大熊猫。

  从新馆到旧馆只有区区3英里,中国却走了整整25年。这四分之一个世纪也见证了中国从一个对外封闭的国家到世界外交舞台重量级选手的华丽转身。尽管更大的权利随之而来的是更多的责任,更多的关注意味着更加严格的审视,但当不久的将来一个重大的荣耀的时刻来临的时候,中国希望世界投来赞许与惊叹的目光。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最新评论

我要投稿 我要评论
认证码:
验证问题:3+5=?,请输入中文答案:八 正确答案:八
限 50000 字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