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经济半小时:中国制造优势正丧失
原来“中国制造”所赖以生存的种种优势正在丧失,一些以低价格开拓国际市场的出口“先驱”如今也纷纷倒在路上,变成了“先烈”。
中国制造业企业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 曾经,低廉的人力成本、优惠的政策和强大的加工能力使中国制造成为世界制造业上游的中坚力量,然而,近些年来,中国制造却频频遭受挫折。 质量问题,频频召回 成本上升,经营艰难 不仅仅是玩具制造业,很多身处不同行业,却同属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的制造企业,生存状况同样令人担忧,温州市水头镇被称为“中国皮都”,全镇仅制革企业就有500多家,皮革年产值达30多亿元,皮革制品在整个水头镇的经济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然而在近两年,很多制革企业却放弃了自己的老本行。 温州市宝利皮革厂值班人员:“老板现在在山西煤矿里,没在这里,老板到山西去了。” 水头镇峰丽皮革厂的管理人员告诉记者,今年他们买进的原料——猪皮价格从每张三四十元上涨到了每张八十元,比去年翻了一倍多,工人的工资也提高了近三成,所有这些,使得工厂成本急剧上升,利润大幅下降。 温州平阳峰丽皮革公司总经理黄开峰:“像我们做皮的一尺皮赚到一两角就不错的,一张皮最多只赚一两元,你一百来元成本只赚一两元。” 事实上,不仅仅是制革企业,在原材料和人力资源成本不断上升的今天,整个温州制造业都在经受一场前所未有的考验。 温州市中小企业促进会会长周德文:“百分之二十的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工这种状况。” 同样,在广东东莞大岭山镇,这个被称作“中国家具出口第一镇”的地方,由于原材料涨价、出口退税降低等原因,大多数家具出口企业已经是举步维艰。 远大家具董事长朱佛章:“现在有一句话就是说,做得越多就亏得越多。” 美元贬值,次贷危机 广东和浙江是中国出口企业最为集中的省份,它们的现状在很大程度上折射了目前整个中国制造所面临的窘境,而在被称为“中国第一会”的广交会上,我们更是能够亲身体验到中国制造的没落,广交会本是中国商品种类最全、到会客商最多的贸易盛会,然而在今年的广交会上,记者最大的感受却是冷清。 美尔雅进出口贸易公司总经理李克国:“像去年我们春交会大概有两千万美元签单,那么今年我估计可能一千三四百万美元吧。” 多年来,中国制造厂商依照各国采购商的要求不断压低供货价格,几乎已经退到了谷底,尤其是在目前人民币不断升值、美元贬值、美国次贷危机等造成的国外采购下滑,数量庞大的中国出口企业,正集体遭遇重挫,在本届广交会上,仅纺织纱线、织布及制品两项,成交量就分别比上届广交会下降了6%和24.4%。 美尔雅集团董事长杨闻孙:“已经连续好几年了,每年这一块汇率、退税以及银行利率提升,劳动力成本这一块,可能每年我们整个集团来说损失都接近两千万元。” 中国制造的制胜之道究竟是什么? 劳动力成本增加、人民币汇率上升、银行利率上调、出口政策调整,这几大变局今年同时出现,制造业企业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没有中国制造的巨大贡献,就没有中国经济的今天,眼下中国制造的困境,到底有没有办法破解?除了低廉的成本和充足的劳动力,中国制造究竟还能寻找到哪些制胜之道?带着这些问题,我专访了全球制造业巨头英特尔公司的董事长 克雷格· 英特尔董事会主席贝瑞特:“那么中国面临的问题和美国也是类似的,产业必须向上升级,我们的这种制造业必须要有更高的附加值,这就意味着我们要有更多的自己的研发能力和知识产权,应该进行更多的高端制造业,不仅仅是低端制造业,那么我想低端制造业被转移到越南,这绝对不是坏事。” 记者:“这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中国可以借这个机会完成一次产业升级,在英特尔面临着制造业危机的时候,英特尔是怎样度过这些难关的?” 贝瑞特:“不会吧,我想有很多了不起的机会合作,协调,像英特尔和中国本地的企业有很好的合作,英特尔的一些知识产权把它和中国的研发能力,中国本地的公司的市场面结合起来,产生很好的产品,中国有很多了不起的大学,他们可以和美国的欧洲的大学合作,联合研究来跳跃式发展。” 记者:“这个话题给我的启发,也许我们中国缺的不是资金,不是研发的资金,而是缺的一种规划,孕育这些最领先想法或基础想法这样一种环境?” 贝瑞特:“很重要的一点是大学并不只做基本的科学研究,它们经常和产业共同研究,做一些工程,有识之士和他们的创新想法得到了风险投资的资金之后,他们将会在中国建设出下一个惠普,下一个英特尔,下一个谷歌,也许会产生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 英特尔的董事长贝瑞特给中国制造业开出了他的药方,那就是推动大学等研究机构加入到产业研发当中,实现跨越式发展。而在全球顶尖咨询公司麦肯锡的资深董事何杰明看来,即使中国经济的环境出现了一些变化,全球制造业的重心也不可能从中国转移出去,那他的理由又是什么? 麦肯锡公司是领先的全球管理咨询公司,成立于1926年,目前在全球44个国家有80多个分公司,共拥有7000多名咨询顾问,业务涉及公司战略、营销、组织架构、技术、产品研发等领域。何杰明毕业于哈佛商学院,现任麦肯锡公司资深董事,负责领导公司在亚洲的运营咨询业务部,在麦肯锡的14年间,他为众多行业的跨国公司和中国企业提供咨询服务,特别是在运营战略、生产绩效以及采购和供应链战略等方面,凭借对中国产业环境和运营模式的了解,2007年,何杰明与同事写了一本名为《运营中国》的书,谈到这本书的创作,他颇有感触。 麦肯锡公司资深董事Jimmy Hexter:“我觉得我自己最大的感触,我最大的收获是很深入地了解,中国在未来得全球经济结构里面的重要的角色是什么,最明显的现象是,很多中国公司,可以说很多亚洲公司,很多中国公司自己开始变成跨国公司。” 由于坚信中国仍然是最优秀的制造业基地,对于很多大型跨国公司正在考虑把制造基地转向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等地的现象,何杰明认为,这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何杰明/Jimmy Hexter:“比其他的国家来讲,还是中国的市场最大,第二也是人才多,而且人才好,第三个从供应链来讲,还是供应商都在中国,所以如果你要把你的制造业移到另外一个地方,你整个的供应链也变得很复杂。” 何杰明认为,毫无疑问,中国制造正在经历阵痛,但这是任何一个国家在结构重组、产业升级的过程中都会遇到的情况,他希望中国制造企业能在危局中发现机遇。 何杰明/Jimmy Hexter:“这个过渡期,我们觉得对中国未来行业的结构,终于是一个好处,但是在过渡期的时候,一定会有一点痛苦。” 国外经济学家怎么看待中国制造的突围方式? 何杰明刚才说,处在过渡期的中国制造一定会有一些痛苦,事实上,面对这种痛苦,中国的制造企业也在艰难地寻求突围,有不少企业经过长期探索,已经逐渐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一起来看一看。 玩具制造,品牌突围 在东莞的很多玩具制造企业还没有从美泰事件的冲击中喘过气来的时候,哈一代玩具厂却和往常一样,在开足马力地进行生产,董事长肖森林告诉记者,他的工厂之所以没有在美泰事件中蒙受损失,是因为早在一年多前,哈一代就已经摆脱了贴牌生产的模式。 广东东莞市哈一代玩具厂董事长肖森林:“我们这边这些展览室这么多,全部都是我们自己开发设计生产的,这是我们哈一代自己的品牌,我们这里边大概有一千多个品种,我们产品不仅可以出口,还供我们全国一千多家加盟商、专卖店这些销售。” 在从代加工转向自主品牌之后,哈一代的经营不仅不再仰人鼻息,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国外采购商的订单上,成本利润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虽然厂房比以前小,工人也比以前少,但创造的利润却大幅增长。 肖森林:“我们一千件订单抵得上过去三万件。” 重型机械,创新突围 在我国的重型机械制造业中,煤矿用特大型挖掘机由于国内没有制造能力,一直以来都依赖进口,每进口一台这种挖掘机都要花费一亿多元人民币,然而,我国重型机械企业的龙头企业太原重工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终于在2005年年底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台20立方超大型矿用挖掘机,打破了国外同类产品垄断中国大型矿山20多年的历史。 “那是非常高兴的,那是太重的一个胜利,这样的话,就说在中国的市场,大型挖掘机的国内的企业的垄断我们打破了,而且我们成为世界制造大型挖掘机三个厂家,三个企业之一。” 在太原重工的董事长高志俊看来,这样的成绩得益于他们对创新的追求,为了鼓励创新,近几年太重每年都会拿出1000万元来奖励有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对于重大项目,公司还会有特别的奖励。 “我们现在的新产品每年占销售收入的50%,但我们的开发费用高,我们现在占到我们销售收入的4.9%,在全国来说是比较高的,我们国家平均才1.5。” 记者:“莱文校长您好,您认为目前中国的制造业是否应该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进行转变?” 美国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C·莱文:“你说的很对,对中国来说这是大势所趋,但是要过15年到20年的时间中国才能具有进行这种转型的条件。” 记者:“您的意思是,在这段时间里,随着中国劳动力低成本优势的逐渐释放,这种转型的条件才能具备?” 理查德·C·莱文:“当中国发展到剩余劳动人口得到充分吸收,同时制造业工资上升到世界水平的这样一个阶段,那时,中国将势必把重点转移到创新创造方面上来,在产品附加值、服务业以及知识创造方面大显身手。” 麦肯锡的何杰明也告诉记者,中国制造的另一个问题在于以大量中小企业为基础,这些企业在规模和资金的束缚下,在经历危机时往往难以生存,对这些企业而言,当务之急在于改变落后的生产模式、引入更多先进的管理方法,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建立和经营一条完善的产业链,麦肯锡就曾经帮助深圳的一家电子企业实施“精益生产”,成功地大幅提高了工厂的利润。 麦肯锡公司资深董事何杰明/Jimmy Hexter:“如果要做中国的老大,而且可以往里再过五年做全球的老大,关键的基础是开始采取全球的最佳做法,在采取精益生产方法,然后我们就发现有很多的好处,整个的好处是说,整个的工厂可以提升的利润50%。” 在综合考察了中国和周边制造基地的优劣对比,以及中国制造企业自身的优势之后,何杰明认为,中国制造面临的只是短期的困境,他对中国制造的前景非常乐观。 何杰明/Jimmy Hexter:“我们对中国的制造业还是很乐观,目前如果你问全球比较大的企业的总裁,刚刚做一个调查,他们觉得他们最威胁的竞争对手还是中国的竞争对手,41%是中国的公司对他们算是一个最大的威胁,所以还是对我们的制造业很乐观。” 而耶鲁大学校长莱 理查德·C·莱文:“这一天一定会到来,中国很有远见,已经意识到了将来需要进行的产业转型,也已经开始着手加大在教育方面进行投入,中国已经按到了自己未来将会在知识经济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并且已经开始着手进行准备。” 半小时观察:中国制造的出路取决于我们自己 成为“世界工厂”的兴奋劲儿还没过去,“中国制造”就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人民币升值、国际油价暴涨、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原来“中国制造”所赖以生存的种种优势正在丧失,一些以低价格开拓国际市场的出口“先驱”如今也纷纷倒在路上,变成了“先烈”。 然而,真正代表“中国制造”未来的那些公司,却将挑战变成了机遇,它们通过技术和品牌创新,通过开阔视野和思维,通过积极参与产业链上游的竞争,通过更科学有效的生产方法,将自己变成了强者。它们不仅没有倒在路上,反而走得更远。 “中国制造”走向何方,归根到底取决于我们自己。只要内功练好了,只有不固步自封、裹足不前,只要提升了竞争力,“中国制造”终将突出重围。老子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创造”的关键一步,就是要战胜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