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连线
让节俭由生活方式变为高尚品德
有人说“再富不能富孩子”,但并不是舍不得让孩子花钱!大家心里都明白,孩子年龄小,人生的道路刚起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世界观等尚未形成,辨别是非能力差,自控能力弱,一旦有钱了,容易胡花乱支,甚至奢侈浪费。况且“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所以,不能给孩子太多的钱。话说起来简单,但真正做起来并不容易。现在大学校园内之所以浪费成风,就是因为孩子手上的钱多了,而孩子的钱是大人给的。社会日趋富裕,使社会成员的资金大大增加了。这种浪费奢侈现象从市场经济之初兴起,20多年来,在人们的教育、批判、谴责,甚至在各种具体的行为规范、规章制度的限制下仍然成风,它说明我们的节俭教育需要进行反思。
在过去的穷日子、苦日子里,节俭不仅是一种道德行为,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工分、工资靠一分一分挣,口粮靠一粒一粒攒,“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再三年”大家有口皆碑,勤俭持家的日子我们过了若干年。而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国力的迅速增强,这种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使得穷惯了、穷怕了的中国人仿佛一夜之间突然富了起来。一时间,到处呈现不适应的状况,大学校园内的一些浪费现象就是一种。但如果现在还一味沿袭过去的方法,教育孩子为了生存等如何过苦日子、如何节俭,显然不合时宜,自然也不会有什么效果,甚至还会让孩子们耸耸肩膀嘲笑一番。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传诵了很多年的诗,形式美、内容美,但它反映的传统耕作方式却已成为过去。正如报道中所言,它在大学生心中仅仅是一首诗而已,无法引起他们的共鸣。我们今天仍然有艰苦的工作,需要辛勤的操劳,但现代化正全方位地渗透到生活、生产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在劳动强度日益减弱的现代,按部就班的传统道德观、节俭观的教育方式,在新的形势下,必须进行革新和创新。简而言之,生活富裕了,工作现代了,人们既不心疼钱,也不心疼劳动成果,浪费似乎不可避免。勤俭持家已不再是生活方式,艰苦奋斗也已成为悠悠往事,但不论是从环境保护,还是资源保护,还是尊重他人劳动等各个方面,节俭依然是做人的高尚品德,这应该是现代社会节俭观教育的出发点。面对新时期的道德建设,胡锦涛总书记高屋建瓴地提出“八荣八耻”,这既是我们努力实现的目标,也是我们努力实践的过程,需要我们全方位地从道德目标的确立到道德体系的构建再到道德教育的模式等方面进行全新的积极的探索。
校园奢侈风:发生在大学食堂的惊人一幕 (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