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岁幼童在书包里装上近万元人民币,在校车上给同学“发奖金”,把老师吓得不轻。幼儿园赶紧给小朋友上了一堂“认钱课”,早教专家则认为,孩子“发奖金”的行为,很可能是模仿而来。
本报讯据《重庆时报》报道,“来来来,我给你们发奖金啰!”前天早上,重庆市九龙坡区一名4岁男童小丹在去幼儿园的校车上,突然拿出一叠百元大钞给同车的小朋友们“发奖金”,这一幕吓坏了随行的老师……
妈妈:我们的钱包孩子从没动过
“当时我坐在前面,隐约听见后面有人说话,听声音像是小丹。”昨日,事发时在校车上随行的张老师说,她回头一看吓了一大跳,小丹手里拿着一叠百元大钞,正在分发给同车的小朋友们,嘴里还嘟囔着说是给大家“发奖金”,而接过钞票的几个小朋友正忙着把钱往口袋里塞。
“一个4岁的小孩手里哪来这么多钱啊?”张老师见状,赶紧上去制止小丹,并重新把钱收集起来。当张老师清理小丹的书包时,发现包里装着满满一包百元大钞,仔细清点,竟有9400元现金。
经过“审问”,小丹终于交代这9400元现金是从家里拿出来的。“钱是在妈妈房间里拿的,放在相册里面的。”小丹说,他知道这是钱,能买东西,但是却不知道一共是多少钱,究竟能买什么东西。
随后,幼儿园与小丹的家长取得了联系,当天中午,小丹的妈妈来到幼儿园取走了现金。小丹的妈妈一直认为儿子不是偷钱,而是为了好玩。“我们钱包里的钱孩子从来没动过。”小丹的妈妈说。
昨日,幼儿园老师赶紧给孩子们补了一堂“认钱课”。老师拿着纸币,教会小朋友们认识不同面值的钱币,还告诉他们,不同面额的钱,都能买些什么东西。
专家:要耐心引导幼儿错误行为
“4岁左右的幼儿模仿学习的欲望比较强烈,发奖金的行为很有可能是从周边接触过的人身上学到的。”西南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张仲明说,这个阶段的孩子只是模仿行为,而不管行为的结果。张教授认为,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该以自己的言行引导孩子,什么该模仿,什么不该模仿。
专家建议家长应注意观察孩子的日常行为,耐心地引导幼儿认识错误的行为,千万不可简单粗暴地下结论,以免强化错误行为。(文中人物小丹为化名)
(刘占良)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