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 最新帖子 精华区 社区服务 会员列表 统计排行 社区论坛任务 迷你宠物
  • 1782阅读
  • 0回复

就业难 企业为什么对“研究生”不感冒?

级别: 经院本科
发帖
1480
铜板
4586
人品值
1883
贡献值
0
交易币
0
好评度
1480
信誉值
0
金币
0
所在楼道

又是一年应届毕业生找工作的时候,近日,两条新闻引起我的注意,一是在南京点击查看南京及更多城市天气预报招200多个教师,却跑来了几千人,其中竟然有1200个研究生(Q吧) 。二是:从长春点击查看长春及更多城市天气预报赶回重庆点击查看重庆及更多城市天气预报的女硕士田丽(化名),前天在陈家坪技展中心举行的双选现场,一次次被用人单位婉拒。家住梁平县的她是东北大学企业管理硕士专业应届毕业生,12日回渝以来,已参加10多场双选会和招聘会,“投了60多份简历,没有一家愿意接收我。”(11月29日《重庆晚报》)

我只是想在这里矫正一下大家的传统看法——上了大学,不就是对未来有了“保障吗?还有许多人都认为国家培养一个大学生需要很大成本,家里供养一个大学生上学很难,等他们毕业了,如果找不到好的工作,就对不起家人了。毕竟家里投了这么多钱给你读书,望你出人头地,你竟找到这么低薪水的工作,真让人心疼高的成本竟然换不来好的工作。钱都“打水漂”了!如果像“前几年北大学子卖猪肉”式去就业,就对不起国家了,国家给你这么多资源,你却这样糟蹋,“大材小用”了。大家都以为北大出的都是人才,都是做高薪水又体面的工作。

其实大家这样认为,在以前的计划经济中是可以理解的。在计划经济时代,学生的就业与学校无关,均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计划安排就业的。你不愁找不到工作,出自好的学校的毕业生不愁没有好的工作。但是时代变了,国家实行市场经济。现代社会制度是一种参与市场竞争、适应竞争选择,以竞争求生存、求发展的制度。这种制度的竞争性首先表现在人才能力的竞争方面。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高等教育就是要为社会拥有适应竞争要求的人才而作为。所以我就觉得大家犯了这样的一个错误,认为一样东西,对它投入越大,价格就应该更高。

实际上,这是认可了传统的劳动价值论——“创造产品价值的,是凝聚在产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也就是说,劳动量越大,它的价值就越大,因而产品的价值也就越大”。我们把毕业生比作刚出产的完成品,理论上研究生所包含的劳动量比本科的大,所以他的价值就大,价格就高。因此大家对他的竞争力和销售率都寄托更高的期望值,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人以为上大学对未来就有保障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现实却给以讽刺,研究生就业难。这件产品老是卖不出去。

显然劳动力价值论的解释力很虚弱的。那么谁确定了劳动力价格的方向?事实上,不是投入的成本决定了产品的价格,不是研究生比本科生读多了三年,价格就理所当然的比本科的高,其实是由市场的需求决定的。什么的产品好卖?有需求的产品就吃香。需求越大,就越吃香。

不是学校的老师很辛苦,培养了研究生,所以研究生的价格就高,企业就要出高价要你。方向刚好相反,只要许多企业需要研究生,这才提高了他的价格。现在研究生不好卖,看来企业对这件产品还不感冒。

基于这个观点,我很难理解和认可,大学还有那么多“老掉牙”的课,还有那么多与时代脱节的活动。这样下去,无论你投多大的成本,产品还是不为市场高价买。大学的投资方向失误了,我是说研究生好不好卖,应该取决于市场的需求,是否按照它的要求去生产,而不是取决于你的投入成本。记住,在今天的市场经济中,一个卖猪肉的人的工资都高于研究孔子的博士。这没有什么大不了的,需求决定了谁更值钱。

大家不要再对研究生没人要稀奇了。在市场经济中,不是成本决定价格,是需求决定价格,再进一步决定投入的成本。大家都不顾需求,都做研究生,简单来说,按照供求定律,必然价格低,有的还没有人买。

我不是反对学习,不是反对研究生对自己的投资成本投得高,而是要看市场需求有所侧重。大学也要逐步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从统一性教育向多元化教育转变、从重集体教育向因材施教转变、从重文化理论教育向理论和实践并重转变。因为这是市场经济要求的。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描述
快速回复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认证码:
验证问题:
10+5=?,请输入中文答案: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