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问你:“你做了什么事,会觉得心虚?” R1X9
CO1D.5
你会如何作答? [z`U9J
3t(nV4uDF
最近,网上盛传一篇文章,作者说:“读研究生,让我心虚!” KQ xKU?b1
eM+]KG)}
在这篇题为《真不好意思,我是研究生》的文章中,作者写道:“一直都不太愿意提起我的研究生学历和硕士学位。这不是谦虚,是有点心虚。” ge[f/"u
k#E D#']N
文章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网上跟帖一片。许多在读或已毕业的研究生现身说法,呼应文章作者的观点。 goeWZ O
(H<S&5[
谈及这一话题,记者的惊讶引来一位研究生朋友的“嘲笑”:“其实原因很简单嘛!现在的学校像养鸡场一样,流水线式大批量生产研究生,质量下降是必然的。” 2Q)"~3
mKPyM<Q
另一位补充道:“现在的硕士生相当于三年前的本科生。” 7Cx%G/(
MVH^["AeR
■为什么读研? b-@VR
3.?PdK&C
●用人单位人才高消费,造成一种恶性循环 kp[+Iun?
b|wCR%
“大四时候,看到找工作的同学那么辛苦,真是觉得有点恐怖;在学校自由呀,可以再散漫三年,舍不得离开;再说自己成绩还不错,考研还比较有把握,所以就选择了这条路。”北京某著名大学的研究生小郭这样描述自己的考研动机。根据记者的了解,像他这样“逃避型”的考研者不在少数。 ]0zXpMNI
%?y ?rt
考研者的第二个类型是“打好基础型”。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小李谈了自己的“门槛说”:“当时觉得还是研究生找工作比本科生要有优势。现在好多单位开始抬高门槛,许多职位都要有研究生学历,如果你是本科生,即使工作能力强,但人家就是不要。” !t{3IE
7<oLe3fbM
许多媒体对此提出过批评:用人单位人才高消费,动不动就要求硕士、博士学位。这促使考研大军的不断壮大,造成就业压力后移,引发研究生“贬值”,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x;l\#x/<
m]+g[L?-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考研大军中也不乏真正热爱某一学科,为之锲而不舍的人。但这些学生并不是主流。 t%n1TY,
+%=Ao6/#
今年两会期间,政协委员陈万志院士说:“当考研成为功利主义的产物,质量下降是必然的。” ( N~[sf?&
M&~3fRb4
■“三流学生才读研”? wZ,9~P7
Ix^xL+Tm
●考研成了改变命运的“第二次高考” .KGW#Qk8
kV(}45i]s
大学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流的本科生出国,二流的工作,三流的读研”。 ~#&bDot
uR|Jn)/m(
大学生考托福、GRE已经成为潮流,许多优秀的本科生被这个“人才的收割机”收罗到了国外大学;找到理想工作的,当然不肯放弃难得的就业机会;剩下的就是考研的。 +n %uIv
0iinr:=u
一些本科学校和专业不是很理想的学生,更是一开始就抱定了考研的决心,许多班级是“全民考研”。由于考研没有地域名额限制,许多高考不理想的学生把考研当成了改变命运的“第二次高考”,尤其是在一些教育不发达地区,考研甚至成了全校师生共同的奋斗目标,叫做“高考中失去的考研再夺回来”。于是本科成了“第二高中”。尤其是到了大三大四,课堂上已经很少看到他们的身影,阵地转移到了各种大大小小的考研辅导班。 l!<Nw8+U
} '. l'%
暑假,几百人的考研辅导大班里,老师用上了高倍扩音器,学子们手拿各种串讲资料,台上挥汗如雨,台下奋笔疾书…… [2gK^o&t
[iwn"e
一位老教授说:“这样的场景,在日常的课堂上几乎见不到了。” -]~&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