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 最新帖子 精华区 社区服务 会员列表 统计排行 社区论坛任务 迷你宠物
  • 4538阅读
  • 0回复

[讨论]古镇旅游把“古”味留住

级别: 经院本科
发帖
1798
铜板
2601
人品值
2239
贡献值
3
交易币
0
好评度
1798
信誉值
0
金币
0
所在楼道
  古镇旅游成为近年兴起的“显学”,但古镇旅游到底该如何走,成功的路径耐人寻味。

  古镇“古”味渐行渐远

  我国大大小小古镇众多,不过,如今走进这些古镇,很多人感觉最深的是,古镇的“古”味已经越来越少了。

  古镇的建筑越来越现代了。这是很多旅游者的评价,一些年代相对久远的古建筑,因为年久失修抑或场镇改扩建的原因,被推倒了,废弃了,被砖石水泥房子取代了,有的甚至呈“半消失”状态。调查发现,有些传统古镇古街杂揉进了时尚高大的现代建筑,有的则被淹没在现代建筑中。

  普通老百姓因为历史知识缺乏盲目“破旧”“立新”,让古镇“古”味渐失,一些地方政府因为开发的急功近利,也加速了古镇“古”味的流失。四川某古镇为了保护古建筑文物,镇政府曾发布通知,称为了发展该镇旅游,如果老建筑确属危房,在报经镇建管部门批准后,可以重建,要求新建筑必须建成圆形立柱,屋顶全部覆盖琉璃瓦。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顾问应金华先生对此颇不以为然:这种工作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因为普通居民对建筑历史知识知道不多,很难做到“修旧如旧”,加上这样造房会使造价上涨约20%,一些居民不愿接受,实际上使新修的古建筑不伦不类。

  令人担忧的是,伴随着建筑“古”味的流失,历史文化的“古”味则流失更快。走在古镇的老街上,高高耸立的电视天线、宽大的闭路电视接收站、招牌鲜亮扯眼的卡拉OK厅、哗啦啦经久不息的麻将声、染着红头发黄头发打扮时髦的招摇而过的现代少男少女……专家说,绝大多数古镇的民俗民风已经不在了,古镇简直被现代文化压得喘不过气来。

  借“古”方能兴“今”

  古镇旅游的开发与保护,实际上反映了古镇在发展中的困惑。古镇住的是现代居民,现代居民希望过更现代的生活,走坚固耐用的柏油马路,住更宽敞更亮堂的住房,多看几个电视频道,闲时唱唱卡拉OK,居民的愿望不算过分;作为游客,旅游古镇也希望住得舒服一些,吃得新鲜一些,游玩的形式多样一些,引进一些现代游客需要的生活、娱乐手段似也无可厚非。同时,作为一方领导,也希望当地建筑更现代一些,地方经济发展更快一些,似乎大家都没有错。

  但是,没有了古建筑古民风民俗的古镇还叫古镇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专家说,古镇旅游的开发说穿了就是如何摆平“古”与“今”的矛盾,让二者和谐对话,融为一体,但前提是先“古”,“古”是古镇的“魂”,是古镇的“根”。

  四川省双流县黄龙溪走过的弯路或许可以作为一个借鉴。上世纪90年代中期,黄龙溪骤然成了旅游热点,因为规划没及时跟进,加之本身基础设施欠缺,以至于当年考究的老街后来成了“杂乱无章的饮食一条街”,虽数次整治却不能治本。前年,该镇委托上海同济大学对黄龙溪进行整体规划,拟定于距古镇1.5公里的嘉禾村建新镇,把老街从沉重的现代接待任务中解脱出来,把餐饮、娱乐、办公、生产、游乐场所等“今”味从古街剥离出来,还“古”于镇。

  业内人士认为,这是一个大胆的决定,但更多的古镇迫于资金、迫于发展,玩不起这样的“大动作”,一位较偏远地方的古镇领导就对笔者说:“我们是走一步看一步。”

  “这是不行的!”专家认为,旅游古镇的开发必须站在对历史负责的高度,长远规划,以保护“古”,有“古”方能生财,借“古”方能兴“今”。

  旅游专家提醒说,根据旅游者行为规律来看,作为同一类型、尤其相距又不远的古镇,重复开发是难有效益的。正确的思路是,在现有古镇中挑选出保存最完好、最有特色,而且文化和风景结合得也比较好的少数古镇,集中资金对其进行深度发掘和重点包装,推向市场。至于其他古镇,则重在保护文物,伺机寻求出路。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描述
快速回复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认证码:
验证问题:
3+5=?,请输入中文答案:八 正确答案: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