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深化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到2020年,上海将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一方面,金融中心建设需要金融深化、包括金融体系国际化作为基础条件;另一方面,金融中心的建设目标及建设路径又是金融深化的效应体现。从此意义上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是中国金融深化的重要节点
上周,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要求到2020年,将上海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各方普遍认为,这是上海发展的又一次历史性战略机遇,上海新一轮的发展将强劲启动。金融中心建设需要一些制度性要素和经济性要素支持,在技术层面上与国民经济的金融深化及金融体制国际化直接相关。 金融深化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基础条件 所谓金融深化,是指金融市场自由交易的程度,与之相对应的金融抑制是指政府对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的干预。以金融市场自由交易为主要特征的金融深化是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的内在要求。但金融深化是一个过程,如果脱离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金融现状,会产生很大的风险和损害。根据中国国情,要经历一个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并存的过渡时期。在过渡时期,要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国内外经济形势,确定金融深化和金融抑制的动态边界,逐步推进金融深化。 金融深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利率市场化,即作为资本资产价格的利率应该是反映货币供求关系的市场利率。没有市场化的利率就不会有发育成熟的金融市场,金融资产定价就缺乏基本依据,金融深化也就受到抑制。中国现在人均GDP超过了3000美元,经济总量很大,经济活动中的交易频率很高,实物资产、金融资产、商品劳务等的时空错位配置需求大增,要求金融这一“经济血管”更发达、更顺畅。经济发展要求推进金融深化,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又是与金融深化相辅相成的。一方面,金融中心建设需要金融深化、包括金融体系国际化作为基础条件;另一方面,金融中心的建设目标及建设路径又是金融深化的效应体现。从此意义上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是中国金融深化的重要节点。 金融市场有效性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功能体现 金融市场是交易存量金融资产的市场,包括货币市场(短期)和资本市场(长期)。在现代经济中,有效的金融市场对确保充足的资本形成和经济增长是必不可少的。金融市场有两个基本功能,一是促进“剩余经济单位”与“短缺经济单位”之间的交易;二是为金融资产的交易提供流动性。在金融市场中,假设信用风险既定,市场均衡利率反映了所有经济主体根据风险偏好和效用偏好而产生的交易行为。 国际金融中心是国际金融资产的交易平台,大量国际金融资产的自由交易,实现了金融流的跨时空流动,国际金融资产的价格得以确定。在均衡状态,国际金融资产的边际收益相等,均衡价格(利率)形成,经济中的储蓄得到有效配置。金融资产价格发现是金融市场的核心功能,也是金融市场有效性的评价标志。 中国金融市场效率与经济发展的要求仍有差距,一个显著的例子是中国高额的储蓄(包括外汇储备)还不能有效转为资本形成,而需要8000多亿美元的外商直接投资(截至2008年末)来弥补投资缺口。影响资本形成(储蓄转为实际投资)的一个基本环节是金融市场的效率,有效的金融市场将经济中的储蓄有效地配置给进行投资的经济主体,以实现充足的资本形成。另外,中国外汇储备对外投资的单一性、中国企业在国际资本市场投资的屡屡失利,都是中国金融市场、金融体制欠发达的后果。所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是促进中国金融市场、金融体制发展健全的需要。要通过建设比较发达的多功能、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加强金融机构和业务体系建设,稳步推进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完善金融服务设施和布局规划,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健全金融法制,加强金融监管,维护金融稳定和安全,形成有效金融市场,发挥聚集效应,使上海成为大宗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定价的金融中心。 多层次资本市场构造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路径 就经济整体而言,有效率的金融市场将资产配置到效率更高的使用上,可以引致更大的资本形成、更高的产出水平和消费水平。中国金融市场发展仍显滞后,尤其是资本市场不发达,体系不健全,致使融资渠道狭小,资本的流动和配置受阻,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的相对比例失衡,风险高度集中在银行系统,致使金融成为国民经济运行中的薄弱环节。另一方面,中国金融体系、金融市场的改革和对外开放需要中央统筹决策,上海不可能单一突进。因此从操作层面考虑,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近期切入口是构造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适度发展多种场外交易市场,如产权交易市场、信托融资市场、柜台交易(OTC)系统、期货交易市场、中小企业股权融资市场(如英国的OFEX)等。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构造,可为国际国内金融资产、股权资本提供交易平台,加强资本资产的流动性,同时这也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构成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