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将步美后尘 探底后反转
有“欧元之父”之称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蒙代尔教授昨天来到广州,出席了由广东浙江商会和稀视传媒主办的“首届全球浙商高峰论坛”,吸引国内近千名企业界人士到场旁听。中国经济何时反转,美国经济何时复苏,面临危机的中国企业还有哪些机遇等等问题目前悬而未决,众多企业家对未来中国经济前景感到彷徨。对此,蒙代尔教授带来了他对当今全球和中国经济的深刻分析,并拿出了一整套拯救金融体系、挽救经济衰退的方案。
给各国经济把脉:美国最先反转中国可能殿后 在昨天的论坛上,来自深圳工商学院的杨教授就全球各主要经济体的未来发展趋势,特别是中美两国的经济下行何时出现反转向蒙代尔教授咨询意见。面对如此敏感的问题,蒙代尔教授没有像其他一些经济学者那样闪烁其辞,而是将自己的“直觉”和盘托出。 “美国经济将在2009年上半年走出衰退。”蒙代尔对于全球经济的恢复显得非常乐观,他还认为,到2009年第三或四季度,欧洲经济体也将反转复苏。而对于日本经济,他的看法相对悲观:“过去15年,日本经济增长一直缓慢,因此在此次全球经济危机中衰退也不十分明显,也正是因为衰退的幅度不大,日本经济复苏的速度也不会很快。” 今年早些时候以高盛为代表的海外投行一度大幅唱空中国经济,认为明年中国的GDP年增长将会明显放缓至6%。但蒙代尔认为,对于中国经济体来说,2009年经济增速不会下降得这么明显,但确实会有2年左右的慢速增长过程。此外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调整时间还将持续1年半左右时间,目前中国的房价仍然过高,房地产需求特别是商业地产的需求在急剧下降,整个房地产行业利润下滑,由此拖累新项目施工放缓,整个房地产低迷的表现至少将持续到2010年上半年。 为经济衰退开方:汇率挂钩发消费券大减税 重建国际货币体系 蒙代尔以成功设计欧元而被誉为“欧元之父”,然而在当前美元不断贬值的压力下,他却高呼要重建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蒙代尔认为,全球汇率的稳定是全球金融市场回复秩序的前提,尽管经济危机自美国爆发,美元的贬值压力巨大,但美国的国家信用仍然强大,无论是欧元、日元还是人民币都难以对美元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构成挑战。 他认为,重建国际货币体系可以分两步走:首先是人民币与美元进行挂钩,然后欧元与美元进行挂钩。他还希望人民币能够与日元结成联盟。他甚至提出建立国际多边货币联盟的方案。所有这些方案的最终目的就是,建立一个类似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有学者认为当前美国经济已经不足以支撑美元的地位,不过蒙代尔表示,当前美国仍然是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中国经济尽管最近20年保持了10%以上的增长速度,但估计要到2040年经济总量才能与美国接近。在当前金融危机蔓延下,中国经济势难独善其身,中国政府应该积极应对,防止经济进一步下滑。 发万亿消费券拉内需 对于4万亿的政府投资计划,蒙代尔却评价为:“如果中国仅仅把经济集中在医院、保健、基建等公共投资项目上,是不可能由此让中国避免遭受经济衰退的,而应该做得更多。” 蒙代尔进一步提出,为了刺激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中国政府可以向普通民众发放1万亿元的消费券。他同时建议美国政府也可以发放5000亿美元消费券来刺激经济。“消费券通过老百姓购物到达零售商的手上,商家可以用这些消费券抵扣企业赋税,从而把政府多余的财富还返给企业和民众。” “1万亿相对中国一年GDP的总量来说,刺激并不大。”中国一年的GDP总值为28万亿,即1万亿元的有效需求仅为3.5%。因此,蒙代尔建议,消费券需要设定3个月的有效期,相对于一个季度的GDP数值,有效需求比例增大为14.28%。假设1万亿元的消费刺激未达到预期效果,则可以再推行一个季度。他认为,欧美国家担心发放消费券的做法会动摇百姓的消费信心,如果中国能够取得成功,则会成为其他国家推出同样措施的榜样。 大幅减免企业赋税 面对金融危机,2009年中国出口企业究竟应该冬眠、冬泳还是冬猎?蒙代尔表示,未来中国不会存在通胀的担忧,而通缩将变得更加明显。他对今年以来中国政府在国际市场增持5000亿美元的外汇资产(其中主要是美国国债)的做法不以为然,他认为这些资金应该更多被用到国内的实体经济中。 此外,蒙代尔还对去年税改后的企业所得税新政提出了不同意见。他表示,改革后的企业所得税征收办法对所有企业实行税率平等这是正确的,但是统一为25%的税率对于外资企业来说仍然是提高了门槛,削弱了广大出口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如果要刺激出口增长,正确的办法是把统一的税率降下来。他以德国在上世纪面临经济衰退时的减税政策作为榜样(当时德国率先把企业所得税从38.7%下调到15%,迅速使德国的经济走出衰退),认为中国和美国都应该尽快将本国的企业所得税税率由现行的35%降低到15%。 蒙代尔还认为,中国的财政收入充沛,在必要的时候,可能还要采取更为激进的做法,“征收企业所得税这样的争论一直是存在着的。是否一定要向企业征税?它的合理性我是提出质疑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