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与相关部委磋商减免购置税救车市
包括减免小排量汽车购置税、按揭贷款利息优惠、推进废旧汽车回收等
在大洋彼岸的汽车城——底特律渐渐“名存实亡”的时候,这股最强势的经济危机也开始波及一度坚挺的中国汽车产业,但中国政府出手速度明显快于美国。 12月12日,工业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表示,正在制定针对汽车行业的救市计划,包括对车辆购置税的减免,金融信贷政策加大对汽车消费的支持力度等。政策救市细节日趋明朗。 李毅中建议,“各地还要清理一下不利于或者影响私人买车、用车的一些规定,哪怕是暂时不执行,汽车消费拉动起来了,它会有更多的带动效应。” 而此前一天,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简称中汽协)2026会议室里,中汽协秘书长董扬代表行业郑重表态,“汽车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现在遇到的困难是比较严峻的,希望政府救市并出台利于汽车产业发展的相关措施。” 产业链连锁反应 据中汽协秘书长董扬透露,国内19家重点汽车企业前11个月共实现利润630.27亿元人民币,同比上涨7.4%,但与1-9月份相比,1-11月份的利润水平下降了9.63%,其中10家企业出现了利润同比下滑,2家企业亏损的情况。 “形势比2003和2004年的时候还要严峻,正常来说今年应该保持10%--15%的增长速度。”董扬坦言,这是根据国际通用法则来计算的,因为汽车产业发展增速一般会是GDP增速的1.5倍。今年前三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为9.9%。根据中汽协的统计,前11个月中国汽车产销为870.40万辆和862.98万辆,同比增长分别仅为7.98%和8.52%。 市场下滑给整个产业链带来连锁反应。由于企业生产和销售都出现下滑,利润大幅度下降,直接导致几家大企业利润下降一半以上,出现了整车企业对零部件供应商推迟付款,进而造成多家供应商信用等级下降,部分银行不予贷款的情况。 在经销商层面,据12月15日联信天下国际调查机构公布的调查显示,80%以上身处第一线的汽车经销商面临资金匮乏、经营亏损的压力,43%的经销商面临资金断裂或被兼并的生死考验。 在上述调查中,有79.8%的经销商对贷款前景表示担忧,银行不仅提高了融资标准和成本,而且融资额度降低。更可怕的是,92%的经销商认为,一家金融机构政策的变化会引发一连串效仿,各金融机构纷纷调低汽车流通行业的信贷等级。 本次调查所设15项满意度指标中,经销商对“厂商关系状况”不满意度最高(近两年一直居于15项满意度指标的首位),今年在84%的经销商看来,厂商是导致其经营困境的罪魁祸首之一。并且,“大量压货”、“厂家密集铺设经销商网点”等问题的不满意度也达到91.5%。调查中,“兼并重组”成为今年经销商最关注的热点问题,关注度达87.9%。64%的经销商认为,车市已经历数月寒冬,明年上半年并不可能出现明显转折,汽车市场内新一轮大吃小的兼并重组必然开始,经销商面临新的洗牌。 减免购置税救车市 在11月20日工信部和15家企业的座谈会上,董扬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建议: 首先是扩大内需,调整税收政策,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其次,支持出口,因为从今年8、9月份以来,出口与去年同期相比已经出现下降;第三,政府采购可做相关规定,以一定的比例优先采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车;第四,鼓励个人买车,给予个人买车按揭贷款利息优惠;第五,推进关于废旧汽车的回收,这是最大的节能减排、循环经济。 目前来自于中汽协的行业意见,工信部正在做调查研究。据中汽协相关人士透露,工信部目前的态度和中汽协提出的上述五点建议基本吻合。其中提出的“减免小排量车购置税”的方案,工信部已经与相关部委展开磋商。 此前全国乘用车信息联席会上报给工信部的购置税改革方案是:1升以下乘用车的购置税从目前的10%降至2%;1升—1.5升税率为4%;1.5升—2升为6%;2升—2.5升为7%;2.5升—3升为8%;3升—4升为9%;4升以上仍然为10%。 而针对报废车回收和车辆提前报废的提议,李毅中在12日的国新办发布会上公开了表示支持,“能不能给一点鼓励政策,在节能、环保的同时拉动汽车工业的发展,我们觉得这个要求也是合理的。” 有分析人士认为,救市的措施已经箭在弦上,政府部门的反应如此迅速,将最大限度减少经济危机对汽车行业的冲击。 12月3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通过扩大最终消费需求,带动中间需求,大力促进农民消费,稳定发展住房消费和汽车消费。 除了直接拉动消费和就业,国务院强调拉动“汽车消费”,还看重汽车产业作为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 中汽协副秘书长熊传林介绍,2007年汽车产业链的相关从业人员超过3000万,占城镇就业人口的11%。汽车行业直接从业人员200万人,汽车行业每年上交税收2000亿元,占财政收入的4%。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的预测是,到2010年,中国GDP新增总量里,汽车产业直接、间接的拉动作用的贡献率将达到1/7~1/6。没有哪个产业能够有这么高的贡献率,涉及到国民经济的全局能否保持高速增长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