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一中学规定取消节假日 学生睡眠不足6小时河北一中学取消节假日 学生睡眠不足6小时 累极的学生说,“只有仇恨,仇视这个学校” 承德一中,你不能这样改革 新学期开始,河北承德一中学生的午休地点不再是宿舍,而变成了教室。在老师的监督下,3000多名学生齐刷刷地趴在课桌上,50分钟午睡,任何人不许说话,不许走动。 让雷泽不明白的事还有很多。 新学期,承德一中为了提高升学率,借鉴河北某知名中学的管理办法,推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新政”,弄得学生和家长叫苦不迭。其中争议最大的就是令人窒息的学习、作息制度,此外,如果家长和学生不同意,只能接受转学的命运。 一名学生向记者简单介绍了该校改革的内容:早上5时10分起床,5时40分晨跑,6时早自习,7时吃早饭,中午趴在课桌上睡午觉,22时晚自习结束,22时50分全体关灯睡觉;取消节假日,每个月放假两天,学生在校期间实行全封闭管理,没有班主任签字不许出校门,严禁学生使用手机……这个学生还说,最让他不能接受的是,晨跑的时候,学校播放的不是音乐,而是每天滚动播放5个英语单词。 “算来算去,我每天睡眠不到6个小时,新学期,最大的感觉就是严重缺觉。我身边很多同学都有这种体会。”雷泽说:“在如此压抑的情况下,学习成绩也很难提高。”由于上课打瞌睡,雷泽已经被教务处抓住扣了两分。“分数扣多了,学校就要让我们回家‘反思’。” 雷泽的妈妈理解孩子的处境和心情,但她也很无奈:“中国的学生就是这样,众人都挤独木桥。要想考出好成绩,就得付出辛苦,学校要这样做,我们当家长的也不好明着跳出来反对,毕竟孩子还要在这里参加高考。” 虽然不敢明着和学校交涉,但家长和学生们还是心存不满。在百度网的“承德一中”帖吧里,抨击“改革新政”的帖子随处可见。“难道像这样把我们几乎要逼疯的管理制度就一定会出成绩吗?即使我们像学校期待的那样真的考出了成绩,那时,人格都丧失了,只会一味学习,还有什么用?”一位学生留言道。 有的学生说:“学习不是仅仅靠时间堆积的,应该优化教学,即使24小时都上自习,效果也不会好。” “学校现在这样根本没法让学生好好学习,只有仇恨,仇视这个学校。”还有的学生如此留言。 有人发了一首打油风格的《念奴娇》来讽刺现状:“披星带月跑步去,承德一中制度,人云亦云,不科学,摧残学生身心。吃不上饭,睡不醒觉,激起众埋怨,有哭难言,一时感慨万千。回想招生那天,老师说的好,设备精良,师资优秀,现如今,全是空头支票。校长一堆,主任成筐装,不干正事,常此以往,学校前途不见。” 新政也遭到了很多学生家长的反对,但是,他们和学生一样“敢怒不敢言”,因为承德一中毕竟是当地最好的中学。此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家长在万般无奈之下签署过一份校方提供的《倡议书》。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学生家长向记者介绍了大致内容:“在倡议书的最后一部分,校方的意思很明确,如果家长不同意改革,学校愿意退还所有的学费,同意学生转学。看到这句话,谁也不敢不签字啊。” 万般无奈之下,有家长拨打了“承德市长办公热线”。记者11月26日拨打该电话了解到,近日的确有几名家长曾经打来电话反映情况,对学校的管理办法提出抗议,并希望能够通过市长热线和学校进行沟通,转达家长的意见。一位姓黄的工作人员说:“学校的做法没有改变吗?那我们会继续和校方进行沟通,争取给家长一个满意的说法。” “这是我们进行正常的教学管理,目前看来,这项改革措施已经发挥了作用。”承德一中办公室的徐主任斩钉截铁地说,“孩子们的精神风貌已经焕然一新了。” 谈到改革的初衷,徐主任承认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高考成绩。“我们是传统名校,如果高考入学率有所下降,会影响招生,我们改革就是为了激发学生潜能,考出更好的成绩。” 对于如此紧凑的学习安排,徐主任也给出了自己的解释:“现在,有些孩子实在太懒了,早上不起,晚上不睡,我们让他们早上跑步,一是为了锻炼身体,二是让他们养成按时休息、早睡早起的习惯。如果孩子们能按要求在10点半睡觉,早上5点10分起床,这就有6个小时40分钟的睡眠时间了,再加上中午午休的50分钟,休息时间可以保证7个小时,这对孩子们来说已经足够了。此外,之所以不让他们回宿舍午休,主要还是考虑节省时间。我们以前发现,他们回宿舍很少有睡觉的,还不如集体在教室呆着,让老师看着睡。” “我们发过倡议书,学生家长百分之百签字表示同意。”徐主任也承认,如果家长不签字,他们的孩子只能接受转学的命运。 记者为此采访了曾做过老师的现任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王旭明起初不相信学校竟然会采用这样的管理方法,向记者求证后,他表示在国家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倡导以人为本的今天,实在不应该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尽管我国的考试制度有这样或有那样的不足,但这也不足以成为采取如此冷酷和生硬简单管理的方式的借口。”他进一步说,一个良好的教育方式,一个科学的教育政策,需要政府规划和制定,也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身体力行,“对于高考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尽可能地去减弱,反而变本加厉地强化,是教育工作者的严重失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