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 最新帖子 精华区 社区服务 会员列表 统计排行 社区论坛任务 迷你宠物

新华网:北京残奥会唤醒中国富豪慈善意识

作者:dapangxie 2008-09-18 10:39 阅读:507

新华网北京9月15日电(记者邹大鹏 叶锋)“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中国并不缺少富豪,但却很少有人像比尔·盖茨那样倾家荡产热衷慈善。如何“让一部分先富的人先捐起来”一直是中国社会第三次再分配的焦点,而“为富不仁”也成为众人矛头所指。

其实,慈善文化在中国古已有之,无论是修桥筑庙还是捐资赈灾,中国社会并不缺乏爱心。但是,这种慈善更多的是一种利己的怜悯、同情施舍和单向救助,对回报的期望值也过高,因此很难体味到赠予利他时所收获的社会责任认同的快乐。赠予者与受赠者谁才是真正的救赎者?

北京2008年残奥会所带来的震撼和感动让人们再次审视这种救赎文化,全民慈善也开始引发富人、名人的慈悲之心。

残奥会的“爱心遗产”

从古代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以及人之幼”,到近现代则如此阐释慈善——“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华夏文明,一直没有忽视慈善这个命题。

无论是残奥会赛场上挑战命运和身体极限的抗争,还是开幕式上四川残疾女孩李月《永不停跳的舞步》,残疾人朋友赠予社会的震撼、感动和“余香”,远比他们所收获的“玫瑰”和掌声要多,而人们在“悲天悯人”的同时也不禁反思,“我们还能为他们再做些什么?”

其实,这些坚强的舞者不需要“怜悯”,他们需要的是尊重、掌声和空间。据相关统计,全球有6·5亿残疾人,其中,中国有8000多万残疾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6·34%,残奥会的举办给了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残疾人体育只是慈善事业的一面镜子,然而透过这面镜子,我们却在残奥会的无障碍服务等“爱心遗产”中见证着中国慈善文化的一种理性转型。

“我们以往的慈善理解存在误区,都是填鸭式强塞给残疾人朋友,把自己当成了救世主,其实这种爱心应该是一种建立在尊重上的平等互赠,残奥会让我们也收获很多!”北京残奥会志愿者刘云涛感触颇深。

在以往的传统文化中,慈善只是一种同情悲悯和救济,只是对他人的一种救赎。前些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中有相关的“慈善事业”的词条,释义是:“从同情、怜悯或宗教信仰出发对贫弱者以金钱或物品相助,或者提供其他一些实际援助的社会事业……带有浓重的宗教和迷信,其目的是为了做好事求善报;慈善者通常把慈善事业看作是一种施舍……它只是对少数人的一种暂时的、消极的救济……它的社会效果存有争议。”然而,在《大美百科全书》“慈善事业”条目的释义却是:“最悠久的社会传统之一,它借由金钱的捐助和其他服务,来提升人类的福祉。”

正如美国慈善巨头洛克菲勒所说:“唯有牺牲奉献的火焰才能炼净心中的自私,且使人类灵魂中的伟大得以释放。”

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在慈善事业中收获自身的社会价值完成自我救赎,既是赠予者也是受赠者。在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后,上海市民朱希晨的母亲沈翠英将自己一套近150平方米的住房拍卖,所得450万元全部捐出,用于在四川都江堰地震灾区建造一所能抵抗强震的学校。作为家中独子,母亲捐房即意味着他的财产“流失”,然而朱希晨却说:“我们完全支持妈妈,在经济上,这可说是一笔损失,但在精神上,它带我们的收获更大。”

同样,凭130亿身家位列2007年胡润百富榜第45位的企业家张祥青的自赎也让人们重新认识中国慈善文化。这个唐山地震孤儿在汶川地震后,与妻子累计向灾区累计捐款1·1亿元,正如他自己所说:“财富是大家的,是社会的。”

虽然中华慈善总会的统计数据曾显示,他们所获捐赠的70%都是来自国外和港台的,国内富豪的捐赠仅占15%还不到;虽然张祥青的捐赠不及美国富豪十年内对各类慈善组织的捐赠总额超过2000多亿美元的一个零头。但毕竟有了一个开始,而残奥会带来的慈善观念加速转变,将让更多人投身于此。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最新评论

我要投稿 我要评论
认证码:
验证问题:10+5=?,请输入中文答案:十五
限 50000 字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