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十部《汶川地震》,能感动谁
2008年7月22日 灾难是需要记住的,但需要铭刻在心里,不是在奢华中去记忆,在“重构”中去感动。我们完全可以用真实的影像,用纪录片来回忆汶川、可以用汶川的重建来纪念汶川,而不是在矫揉造作中虚情假意。
为纪念汶川地震和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电影人已经、正在或即将制作一批影片,而电影局力求做到抗震救灾题材的影片不盲目扎堆,国庆献礼影片突破空洞模式。(新华网7月19日) 毫无疑问,灾难是影视作品必须关注的一个主题,国外也有很多以灾难为主题的成功影片,比如好莱坞的《泰坦尼克号》、《龙卷风》、《后天》、《世贸中心》等等。但是,细心的观众会发现,在国外,一年甚至几年之内题材雷同的作品很少,以“9·11”为例,与之相关的作品也就只有《世贸中心》等几部。 这是为什么呢?对灾难的尊重、对商业利益方面的考虑,是灾难型影片题材不能大规模“扎堆”的根本原因。 很多东西都是在多中变滥、虚假中变得让人讨厌的,情感也是如此。你拍汶川的情感拍得再感人,能比谭千秋、瞿万容老师还感人吗?汶川地震中记者的实拍已经很真实了,既然记者真实的拍摄足以让人们感动,又何必弄太多的“演出”来感动世人?说不定只会弄巧成拙而已。中央电视台日前播出的那部作品虽然说不上拙劣,却远不如我所看到的现场直播镜头感人。 可以预料,如果人们“扎堆”拍关于汶川的影视作品,很多人是难以收回投资的。跟风式的作品与往水里扔钱没有多大区别,结果很有可能是观众对虚假的厌烦、对汶川灾难的麻木。汶川人民现在仍然需要援助,与其在虚伪的情感里去烧钱,倒不如去办几件实事。 灾难是需要记住的,但需要铭刻在心里,不是在奢华中去记忆,在“重构”中去感动。我们完全可以用真实的影像,用纪录片来回忆汶川、可以用汶川的重建来纪念汶川,而不是在矫揉造作中虚情假意。 一部《泰坦尼克号》可以让人们至少在十年里感动,而一年里拍出十部《汶川地震》,会收到什么样的效果呢?我不敢去想象,但那至少是对死者的亵渎。所以我希望关于汶川抗震的影视作品越少越好、越精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