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 最新帖子 精华区 社区服务 会员列表 统计排行 社区论坛任务 迷你宠物

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谢幕 曾饱受争议(图)

作者:ngkpux 2008-07-18 23:29 阅读:615
6月25日,王旭明最后一次主持教育部例行的新闻发布会。资料图片
6月25日,王旭明最后一次主持教育部例行的新闻发布会。资料图片

即将离去,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的办公室里有些杂乱。本报记者 谢湘摄
即将离去,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的办公室里有些杂乱。本报记者 谢湘摄


  这些天,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的办公室里有些杂乱,书架被清空了,办公桌上的文件资料堆放得满满当当。

  “没用的东西赶紧扔了吧!”“不行,这个时候我突然觉得每张纸片都很重要。”

  上个月,王旭明接到有关部门的通知,他将离开教育部新闻发言人岗位,另有任用。第一时间知道这个消息的几名记者,特意买了一束百合花送到他办公室。在充满离别气息的办公室里,这束静静绽放的百合花被王旭明一直放到枯萎,他仍然舍不得丢弃。

据悉,7月18日,他将赴任语文出版社社长。

  作为国内比较有个性的发言人之一,王旭明在任时曾饱受争议,经常由新闻发言人变成新闻当事人。有评价说:“他能够在这个位置上干5年,已经是奇迹了。”

  王旭明也被一些记者“整”过,但他和很多记者却是最好的朋友。在他离职的消息被披露后,有记者在博客上撰文,称他的离开“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服务媒体是一门学问

  7月11日下午,王旭明以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的身份应邀到北京八十中主持《第三套全国中小学生系列广播体操》的发布。当天中午临出发前,他在办公室里嚼了块口香糖,又往身上喷了几下香水。他说,这是他的告别演出,“不能演砸了”。

  以往,主持和出席各种新闻发布会是王旭明的日常工作,也是他最享受的事情。在他办公室的一进门处,悬挂着他的“行头”——暗红色竖格短袖衬衫、两套考究的西服、十来条精致的领带。墙角处还挂着他的几张生活照,照片中他帅气自信,看上去颇有几分明星状。

  在八十中的新闻发布会现场,他对前来的记者说:“我觉得今天的发布会没有什么可提问的内容,但你们的水平比我高,所以我还是想听一听你们有没有什么问题。”当天,到场的记者格外捧场,左一个问题右一个问题地发问,甚至连“成年人是否适合做中小学生的第三套广播体操”这样的问题都有。记者们似乎在以一场热烈的提问向王旭明做最后的告别。

  在记者面前,王旭明并不掩饰他对新闻发言人这个舞台的眷恋。对于自己失去的舞台,他只说了四个字:“欲哭无泪。”

  在获悉自己工作将有变动的消息后,王旭明依然履行着一个新闻发言人的职责。网上曾谣传北京在奥运会(搜狐联想2008奥运联想官网)期间将要求留学生提前回国。在得知这一消息的当天,他马上请有关部门提供准确信息,并在改编后以新闻发言人回应的方式发布到教育部的官方网站上进行辟谣。他清楚地记得这则消息上网的时间是当天下午4时。有意思的是,直到第二天中午,他还接到3个电话,要求对此事作出回应。

  “我会把要求澄清的内容抢在第一时间进行解释和澄清。这是考验新闻发言人及时应对的水平和能力。”王旭明说,他当新闻官最重要的理念就是服务,在担任新闻发言人之前,他曾经当过5年新闻处处长,那个岗位培养了他对媒体的服务意识。

  “服务媒体不是吃喝给钱。”在王旭明眼中,服务媒体是一门学问。他认为,一个优秀的新闻发言人在服务媒体过程中,除要及时准确地传递政府信息外,还应具备新闻策划以及与媒体进行沟通和协调的能力。

  5年时间,100多场新闻发布会,上千次记者采访中,王旭明恪守着这一信条。他说:“想要把政策说明白,念文件看似最明白,其实并不明白,要把那些内容吞到肚子里滚烂后再用自己的话反嚼出来,才能让记者明白,让百姓清楚。而这个过程还要尽量做到形象、具体、生动、有效。”

  好的新闻发言人是稀有动物

  在即将奔赴新的工作岗位之时,王旭明掏钱请记者在街边的新疆饭馆告别。他随手从公文包里掏出一个内页有些破损的记者证给记者看,照片上的他,20多岁的样子,一头卷曲的头发,眼神闪亮,充满朝气。那是1991年他在中国教育报当记者时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给他的,调到教育部后,他一直舍不得上交。

  “我在记者岗位上干了7年,我了解记者工作,知道哪些内容是记者想要的,也知道什么样的新闻发布方式能吸引记者的眼光。”王旭明对此一直十分自信。甚至有人曾爆料说,有时王旭明在主持新闻发布会时见记者不能问到“点儿”上,他自己会十分着急,甚至会自己跳出来以网友的身份提问。

  “中国需要千千万万个王旭明,中国实际上只有一个王旭明。”对于这样的评价,王旭明欣然一笑。他说:“独特的经历对于新闻发言人来说太重要了,是历史和经历把我推上了这样一个历史舞台。”

  在当记者和教育部办公厅新闻处处长之前,王旭明还有过7年的教师经历。“如果铁道部的新闻发言人没有在铁路一线的工作经历,卫生部的新闻发言人没有当过医生、护士,教育部的新闻发言人没有当教师的经历,那他们在新闻发言人岗位上多多少少会有些欠缺!”而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经历,王旭明觉得自己既了解老师和学生,又了解媒体,同时还了解国家政策。

  “我做过老师,我知道如何让45个学生的眼光集中在我身上,并且喜欢我。因此在新闻发布会现场,我也同样知道如何让几十个甚至几百个记者的眼光集中在我身上,这不是只靠手里的几份材料就能做得到的。”

  凭借自己独特的经历和人缘,王旭明自称已经“降伏”了几位资深的媒体人,有的甚至比他的年龄更年长。

  “在很多人眼里,新闻发言人是个官员,但我认为新闻发言人更应该是个搭桥的人,桥的一边是政府和制定各项政策的行政部门,桥的另外一边是公众,桥上走的应该是媒体。”王旭明说,“桥的旁边还有公路铁路,搭桥人如果功夫高,就能把人吸引到桥上来,并通过媒体把桥两头的声音都传达出去。”

  “为什么6月20日胡锦涛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要在人民网和网友聊天,并强调提出要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为什么温家宝在地震前线要手持简易话筒召开新闻发布会?”在记者采访过程中,王旭明几次这样反问记者来强调政府与公众沟通的重要性。

  王旭明觉得自己能够胜任而且能够把搭桥人的工作干得很漂亮。在谈到自己的离职感受时,他说:“一个好的新闻发言人是稀有动物,请你们继续像保护熊猫一样保护他们。”

  他说:“新闻发言人要重视选拔和培养,一个优秀的新闻发言人首先需要先天的资质,在中国做一个好的新闻发言人特别不容易,在美国几乎每一个新闻发言人都有媒体工作的经验,而我们没有。”

  把新闻发布会现场移到田间地头和演播室

  除新闻发言人外,一直对主持人工作情有独钟的王旭明还在中国教育电视台策划并主持了一档节目《问教》。7月6日下午,《问教》在中国传媒大学的演播厅完成了第6期录制。在这里,他的几个记者朋友跟踪而至,坐在了演播大厅的现场,和他完成心有灵犀的互动。

  “我只是转换了一下新闻发布会的现场,电视媒体对于中国老百姓来说还是第一位的。我希望通过一档轻松好看的谈话节目把国家的教育政策更好地传达出去,让学生、家长和公民代表以及教育政策的制定者能坐在一起进行现场对话、交流甚至辩论。”王旭明说,“这对于我是全新的挑战,形态上的转变意味着太多的变化,但这是时代急切的需要。”

  而能够主持这档节目的人选,除王旭明外似乎找不到别人。演播室现场的王旭明让很多人见识了他的另外一面:机智、幽默和冷静。在那个场合,他没有被当场提问和质询,但嘉宾和观众之间尖锐的观点碰撞和交锋却每每让他感到兴奋。

  2007年,同样是为了寻求新闻发布会形式的创新,王旭明在有关领导提议下把新闻发布会现场搬到了田间地头。当时,国家出台了有关资助特困生的一系列政策,但很多反馈的声音却表明这项政策并没有深入下去,于是教育部联合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在河南、宁夏、甘肃等地,深入群众向广大农村地区的老师和家长讲解并赠送相关的政策材料。

  “这种新闻发布会的移位,效果特别好!”王旭明坦言,为了能吸引媒体的眼球,他这5年来可谓挖空心思,除了最普通的新闻发布会外,还增加了十几种活动形式来调动媒体的积极性,主动和媒体进行沟通,如组织新闻采访团到一线采访、举行记者吹风会、做访谈节目、请网站直播新闻发布会等。

  我想做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发言人

  “我再傻也不至于不知道官场运行的规则。干这一行,能不说就不说,能少说就少说,往往是不说少说低调者才能升官。”但王旭明还是选择了“说”。

  “中国教育成功论”、“教育买衣论”、“媒体无知论”、“名校生养猪论”……几乎每次,只要他出现、说话,都会被媒体、公众抓住尾巴,大肆批判,有人称他是给教育部“添堵”的官员,有媒体甚至曾公开发时评长文,要求王旭明辞职。

  对于王旭明的离任,教育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表示,“王旭明平时表现随便了一些,自己发挥的东西多了一些。”该官员说,作为新闻发言人,对于政策的解读要求一是一,二是二,不让你有个性和任何自由发挥的空间。比如国办和外交部等单位的新闻发言人,每句话都是经过严格考量的,但王旭明在所有新闻发言人中显然是与众不同的。

  到了告别的时刻,部里的一些同事并不掩饰对王旭明的看法。“在部里,这样善意的提醒太多了,很多人都劝我好好反思一下。”但在王旭明眼中,教育部门新闻发言人的义务之一就是提升大众的教育观念。

  王旭明很喜欢在新闻发布会上点评一些媒体对教育工作的报道,有表扬,也有批评。他说自己是性情中人,看到好的报道,就如鲠在喉,不吐不快;提到媒体对国家教育政策的宣传,他几次提到“媒体表现出可以理解的冷漠”,以至于在2006年9月25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他指出,国家为了让困难学生上大学,已经拿出几百亿元资助这些孩子上大学,建立了包括“奖、减、贷、助、免”的一套资助体系,而最近看到很多媒体还是在炒作个案,呼吁社会各界伸出援助之手,这往浅了说是无知,往深了说是对国家政策的漠视。这段论述后来被称为“媒体无知论”。

  事实上,王旭明有很多诸如此类的观点成为媒体抨击的对象。

  “我的榜样是国务院新闻办主任赵启正。他给我最大的启示是:立场是国家的,语言是自己的。”

  “但现在的问题是,很多官员的立场是政府的,语言也是政府的。这就影响了传播的效果。”

  “我希望做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感情的新闻发言人,我想公众期待看到的也是一个能哭会笑、有着丰富情感的人,哪怕偶尔有一点失态,而不仅仅是政策的传声筒。”

  在王旭明从事新闻发言人的5年间,各种场合中记者尖锐的提问他都面对过,但他从来没有使用过“无可奉告”这个词。“我以前当记者时有过被搪塞和推托的经历,因此我做新闻官时要尽可能不去搪塞和推托。”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抛下学生一个人先逃生的教师范美忠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而他在凤凰卫视节目中的自我辩白更是成为众人抨击的对象。“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自己作为教育部新闻发言人也有可能会被问及对此事的看法。”

  果然,在不久前中央电视台的一次节目中,主持人白岩松和他谈及范美忠的话题。对此早有准备的王旭明说了以下一段话:“一个人宁可不崇高,也不能无耻。”白岩松补充说:“更不能给无耻提供无耻的场所。”这是王旭明在电视镜头面前又一次“口无遮拦”地直抒胸臆,当时,他还没想到不久之后会有这场谢幕。

  “在中国做一个和国际接轨的新闻发言人太难了!”王旭明由衷地感慨。2005年,他随团到美国访问,在和联合国前秘书长的新闻发言人对话时,提了一个问题:“您作为新闻发言人,除遵循一些共同的东西外,如不能讲假话等,您是如何展示自己个性魅力的?”对方的回答是以下的几个字“简洁、幽默感、适当把握分寸”。

  “这些理念已成为我追寻的目标,我在新闻发言人的岗位上坚持到了最后一刻!”王旭明说。

  本报北京7月17日电

  舞台

  王旭明

  既然选择来

  就先冷却永远的疑问

  该还是不该

  既然选择来

  就大大方方勇敢走上前台

  管他有一天是否会离开

  唱念做打

  兼收中外

  旋转理想

  演绎情爱

  尽情炫他一段青春风采

  也许不少赤诚纯粹在泰坦尼克倾覆时不再

  也许不少热情执着在黄沙迷漫中不明不白

  管他

  既然选择来

  也该把一种美丽心境携带

  面向大海 春暖花开

  2008年7月16日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最新评论

我要投稿 我要评论
认证码:
验证问题:3+5=?,请输入中文答案:八 正确答案:八
限 50000 字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