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 最新帖子 精华区 社区服务 会员列表 统计排行 社区论坛任务 迷你宠物

央行年内第五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1%解读.

作者:ngkpux 2008-06-09 15:23 阅读:395
   新华网上海6月8日电 题:回收流动性 志在防通胀——央行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解读

    新华社记者 黄庭钧  

    “为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这样一如既往的表述,7日晚间再次出现在央行网站上。与以往0.5个百分点的上调幅度不同的是,此次一次性上调“1个百分点”,再按0.5个百分点于6月15日和25日分两次实施。同时,考虑到灾区重建的需要,“地震重灾区法人金融机构暂不上调”。

    至此,存款准备金率将达到17.5%,灾区仍保持16%的标准,体现了央行货币政策目标的一贯性,又显示了调控手法的灵活性。换言之,央行在考虑到灾区重建的前提下,及时回收过剩流动性,积极防止通货膨胀的政策没有动摇。

    流动性充裕的局面没有改变

    央行此次一次性上调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的背后,是当前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的局面没有改变。尽管有些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紧张状况已经出现,但就全局而言,流动性过剩仍时刻冲击着宏观经济的运行和宏观调控的成效。

    那么,流动性的充裕程度究竟从哪里体现出来?光大证券研究所分析师黄学军等专家分析认为,主要有两部分。其一,外汇储备的激增。数据显示,截至4月底,中国外汇储备余额已经高达17566.4亿美元,其中4月份单月增长高达744.6亿美元,单月增长幅度也超过了今年1月份的616亿美元,创出单月外汇储备增长的历史新高。

    当月,贸易顺差为166.8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FDI)流入76亿美元。除去当月FDI及外贸顺差后,简单计算得出的“不可解释性外汇流入”达501.8亿美元。

    这表明,外汇储备激增的背后,除去FDI和外贸顺差的因素,热钱的加速涌入已经成为我国流动性过剩的重要动因。

    其二,公开市场到期释放的流动性也十分可观。数据显示,6月份,公开市场到期释放的资金为4870亿元,仅低于2月份到期资金总量,其中到期票据约占七成,为3560亿元,而到期正回购为1310亿元。

    及时对上述两部分释放出来的货币流动性进行“对冲操作”,是央行此次大幅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必要性所在。“央行不可能面对如此巨量的流动性而坐视不理。从具体手段来看,仅仅使用央票发行与正回购手段已难以完成回收流动性的任务,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已是必然之选。”黄学军说。

    物价形势仍然不容忽视

    防止通货膨胀,是央行货币政策必须时刻紧盯的重要目标,防通胀依然是当前货币政策关注的重中之重。目前,物价上涨形势仍然不容乐观。油价、煤价、电价、钢材价……日常生活中,我们就能时刻感受到物价上涨的压力。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许宪春日前也明确表示,全年CPI实现4.8%目标的压力非常大。

    南京证券宏观研究员张文刚分析认为,基于统计“翘尾”因素的存在,全年CPI“前高后低”的走势是能实现的,但受困于全球通胀的外在压力和国内要素价格重置的内在要求,绝对价格水平不会下降。

    数据显示,4月份,我国PPI(工业品价格出厂指数)同比上涨了8.1%,继续创出了三年来新高,原材料、燃料和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了11.8%,是推高PPI的主要因素。“我们认为,PPI的持续走高与当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不断上涨直接相关,国际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已经传导到了国内工业生产环节。”张文刚说。

    现实的例证是,受中东局势、美元走软等因素影响,一度回落的国际油价,6日再次出现暴涨,纽约、伦敦两地市场油价每桶上涨超过10美元。到收盘时,纽约商品交易所7月份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每桶上涨10.75美元,收于每桶138.54美元。在盘后电子交易中,纽约油价一度达到创纪录的139.12美元。伦敦市场7月份交货的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每桶上涨10.15美元,收于137.69美元。

    国际油价的大幅上涨,必然给国内业已严峻的油价形势带来更大的压力,进而直接推高下游产业的生产成本。张文刚分析指出,这种输入型通胀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仍将对国内物价施压。

    对此,作为宏观调控职能部门之一的央行,也有着清醒和理性的认识。央行金融研究所日前发布的分析报告就清醒地指出,目前宏观经济运行的最大风险,仍是物价全面上涨的压力。“当前货币政策仍要立足于防止货币信贷过快增长,从而为防止全面通胀提供一个偏紧的总需求约束环境,促进物价稳定。”这份出自央行的分析报告明确宣示。

    再次大幅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无疑是央行营造“总需求约束环境”、促进物价稳定的重要举措。

    在确保灾后重建资金需要的前提下对冲负面影响

    四川汶川大地震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当前,抗震救灾、灾后重建和“特事特办”的金融政策,正使得四川快速形成一个“资金盆地”。既要确保震区灾后重建需要,又要对冲掉震区资金宽松状况对“从紧全局”的负面影响,是央行制订货币政策时必须考量的议题。

    近期发生的汶川大地震不会改变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态势。但是,也必须看到,震灾会在两个方面对宏观经济产生重大影响。一是灾后重建会推高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二是会增加短期通胀压力。

    事实上,从对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标准的暂缓执行,到此次“地震重灾区法人金融机构暂不上调”,已可见央行支持灾区重建的良苦用心。但资金如水,“四川盆地”的资金宽松状况,必然会在一段时间内形成“资金流外溢”。这种通过灾后救援和重建所需要的物资采购等多种渠道形成“资金流外溢”,有可能对物价上涨形成强劲推力,从而对通胀形势带来短期压力。

    因此,央行必须用灵活的货币政策手段来熨平这种“资金流的外溢”,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通胀的短期压力。换言之,央行一手在震区“释放货币”,又必须使用另一手在外围地区把这种释放的货币收回去,从而通过“宽紧搭配”的政策策略实现货币投放的整体平衡。“这是非常时期的非常之策。从这个角度来看央行此次一次性上调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就显得顺理成章。”光大证券分析师黄学军说。

    从全局来看,央行此次大幅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并分两次执行,一方面能缓解商业银行的缴存压力,同时更加彰显防止通货膨胀的决心。按照央行公布的4月份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42.22万亿元来计算,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可望回收金融机构4200亿元以上的资金。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最新评论

我要投稿 我要评论
认证码:
验证问题:3+5=?,请输入中文答案:八 正确答案:八
限 50000 字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