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援建灾区过渡安置房考虑使用太阳能本报讯 (记者马力)北京援建灾区的过渡安置房将按城镇社区模式建设。市建委昨天表示,北京援建的安置房区在设计方面,将最大可能体现方便百姓的城市功能。公共浴室热水考虑使用太阳能,无障碍设施也将大量使用。 过渡房运用北京建设经验 此次北京将援建四川省江油市7万套过渡安置房,第一批位于江油市西部的太平镇两地块及三合镇、彰明镇地块,总面积共3000亩,将安置7万人,是灾区在建的最大过渡房建设项目。 “这个项目应该成为一座供7万人生活几年的过渡型城市。”正在四川指挥援建的市建委主任隋振江说。他表示,援建要为居民3年或者更长的震后过渡生活考虑,甚至要为江油未来的城市发展考虑。 据介绍,北京市的建设、规划、市政设计部门已经提出了一系列建设的方案。除了根据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关于地震灾区过渡安置房建设的要求,建设卫生间、公共厨房、商店、学校外,北京还把目光聚焦在了灾区建设的细节上,把北京城乡建设的最新成果,甚至是奥运建设经验运用到灾区过渡性建设上来。 人均自来水量达北京标准 市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北京援建的过渡安置房区域内,将规划有完好通畅的主干道和次干道,并将安置区划分为若干个小区,形成一个个城市社区模式。路灯则考虑使用太阳能路灯。 该负责人表示,安置房的自来水将接入公共浴室、厨房,自来水每天人均使用量为120升,达到北京市民的标准。公共浴室热水则考虑使用太阳能,公共厕所的服务半径为50米至60米。 同时,在各个巷道交叉处均设置消防栓,保证安置区的消防安全。此外,奥运建筑大量使用的无障碍设计也将运用到灾区的建设上,比如无障碍的卫生间。“考虑到灾区的伤残者较多,安置区内大量的无障碍设施可以方便他们的生活。” 他同时透露,安置区开始已经考虑突破50套房设一间商店的规划,而采用北京一些小区的商业和公共服务区的模式,目的是能让安置区具备自我发展、消化就业的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