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 最新帖子 精华区 社区服务 会员列表 统计排行 社区论坛任务 迷你宠物

北大校长称忧虑一流师资不足

作者:woshisunrain 2008-05-05 17:17 阅读:354
本报记者 原春琳 谢洋

  今天,北京大学隆重庆祝两个生日:一个是110周年的自然生日,另一个则是10岁的“新”生日——1998年5月4日,北大百岁校庆之际,国家启动旨在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的“985工程”。

  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院士说,这10年是北大5个至关重要的时期之一,其他4个分别是蔡元培先生掌校时期、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时期、西南联大时期及1952年院系调整时期。

  今天,北大师生与来自海内外的嘉宾和校友们一起,回顾这10年走过的道路,思考在中国如何建设一流大学。10年间,北大无论是在“985工程”一期规划还是二期规划中,核心始终不变:建设一支世界一流的教师队伍。

  “我不担心香港高校抢生源,但没有一流老师我很着急”

  近几年,香港高校纷纷进入内地招生,搅动了国内高校维系多年的生态格局。

  2006年,原本报考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北京高考文、理状元何旋和杨蕙心,最终投向了香港科大的怀抱。当年,8所香港高校在内地计划招生约1300人,而全国报名人数突破了3万。

  面对冲击,许智宏校长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平静地表示,中国每年有1000多万高中毕业生,北大每年招3000人,这样庞大的学生群体中终究可以选择出足够优秀的人才。“我不担心香港高校抢生源,但没有一流老师我很着急。”他说。

  实际上,许智宏对此的担心从1999年任北大校长之初就开始了。

  这年的11月,校长许智宏到北大报到,他惊讶地发现:尽管自己毕业34年了,老师和学生的工作学习环境与60年代相比,并没有太大的改变。

  更让这位校长担忧的是:尽管北大多年来一直稳坐国内一流名校交椅,但在当时,校内人才队伍建设并不容乐观:近亲繁殖现象严重、青年教师基本功不够扎实、科研活力不够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上世纪90年代,北大学生中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一流人才出国,二流人才进企业,三流人才进高校。”北京大学人事部部长周岳明还记得:1996年,北大人事部给了电子系8个指标招老师,结果广告打出去好几个月,报名时只来了6个,最后留下4个。

  “大学乃大师之学,无大师则无大学,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运行的主体是高素质的师资、一流的人才。”在许智宏校长看来,要把北大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关键在于人,在于有一支学术水平高的教师队伍。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师的待遇问题,难以吸引和留住一流的教师。就是在1999年,国家提出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也就是“985工程”,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包括给北大清华连续3年共投资18亿元,支持北大清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有了钱,北大人感到了从没有过的“好日子”,各院系科研和建设经费大幅增加。在许智宏就任校长之前的两个月,1999年9月,北大启动“岗位聘用制”,教师最高收入与最低收入拉开了17倍,最高岗位津贴一年有5万元。“经济杠杆”一启动,第二个月,应聘者就蜂拥而至。1999年10月,电子系来了16个应聘者。到 2000年10月,达到32个。

  竞争更激烈的是化学院,连着几年,院里只有5到8个进人指标,结果报名的高达100多人,因而门槛一年比一年高,材料一个比一个厚。“海归派”、“两栖人”回流高校的现象与日俱增,2000年以来,学校聘任了854名博士任教,其中留学回国的占39.9%。

  教师待遇问题解决了,另一个更难解决的问题——教师的流动问题,就是通常所说的人事制度问题,摆在了校领导面前。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最新评论

我要投稿 我要评论
认证码:
验证问题:10+5=?,请输入中文答案:十五
限 50000 字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