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S出席北大访谈秀,和学生互动热烈。
舆论铺天盖地指责学校媚俗学生媚俗 学生直言不可能集体拜倒在明星脚下
明星来了,大学一边尖叫一边怒斥
3月初,《士兵突击》主人公许三多扮演者王宝强做客《名人讲堂》以“追逐梦想”为题为复旦学子开讲。3月底,台湾艺人大小S到北
大为自己所代言的服装进行宣传并为北大学子讲授服饰搭配和美容心得。
一南一北,两大名校,三大当红明星,“明星进校园”的舆论风暴来得比往常更猛烈。挑刺拍砖的,破口大骂的,反攻叫好的,轩然大波至今未平。
明星走进大学校园,为什么来,到底该不该来,他们能带来什么,大学和大学生们能得到什么。舆论背后,是一串耐人寻味的问题。
“明星不是洪水猛兽,不要总说学校媚俗学生媚俗”
结束复旦演讲后,很多人的愤怒直指王宝强。没读多少年书、出口便是“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的王宝强也配给名牌大学的高级知识分子上课?!娱乐明星是什么?不过是现代戏子罢了,他暴发户式的成功只能给复旦学子带来心理失衡!
大小S尚未进校园,网络骂声便铺天盖地。没什么文化的搞笑艺人,凭什么可以进大学讲课!讲什么穿衣搭配,难道要女大学生们都像她们一样去走秀?!
人气颇高的“许三多”和大小S姐妹瞬间成了“洪水猛兽”。
小学文化、中学文化的当红艺人有什么资格给大学生讲课?很多人在质疑声中顺理成章得出了一个结论:这是学校在向明星媚俗,是学生在向明星媚俗!
“明星不是洪水猛兽,不要总说他们没资格,总说学校媚俗学生媚俗!先看看他们讲的到底是什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02级学生周奇认为将明星进校园一棍子打死是有失公允的,他们不是来学校做学术讲座的,不应该拿学术的条条框框要求他们,他们身上有他们自己的闪光点。
“当时,全场爆满,掌声不时响起,气氛特别好。”周奇回忆了自己2004年在学校听过的电影明星成龙的一场演讲。成龙在演讲中回忆了自己一路走来的坎坷经历,同时感叹自己在文化素质方面的缺憾。他通过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针对同学们的实际生活和未来梦想,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和意见。“我觉得成龙的演讲特别好,尤其是他在演艺生涯中遭遇的辛酸苦楚以及他为我们总结的为人处世的建议,带给我们很多的思考。”周奇坦言。
林凡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05级本科生,她曾专门赶到北大听台湾艺人蔡康永的一次讲座。蔡康永是台湾著名的主持人,和小S搭档主持《康熙来了》。“蔡康永的讲座主要介绍了他主持之外的一些小爱好,说了一些做人的小道理。我很喜欢蔡康永写的文章,特别耐读,很有哲理。”林凡说,她并不是蔡康永的“粉丝”,但是蔡康永能够走进大学校园,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让她感到十分开心。她觉得,这为单纯的学生生活注入了新鲜血液。
2006年年底,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成立了全国高校广播节目联盟,高调启动“明星进校园”活动。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选择明星的首要标准是“健康”和“励志”,希望能把那些真正值得交心的明星带到学生面前,希望明星们的奋斗和乐观精神能够传递给大学生。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熊丙奇针对艺人与大学“攀亲”的问题,在《东方早报》专栏上专门撰文指出,大学聘请艺人去演讲,与学术尊严无关,反而体现了大学的多元和开放。尤其在学生自治的情况下,学生团体想请怎样的人进校园搞活动,完全是学生的自由,这也可以让学生更广泛地了解社会各个阶层,正是丰富多彩的大学校园生活的一部分。
熊丙奇认为,不分析具体情况,把所有艺人进大学都归为大学的堕落,反映出当前社会民众对现代大学制度其实缺乏了解,从而把学术自治范畴的办学活动与学生自治范畴的办学活动混在了一起。
“大学生不会集体拜倒在明星脚下”
“来一次火一次”,这是明星进校园的真实写照。
王宝强到复旦大学交流时,原本容纳200多人的会场挤进了400多人。
大小S到北大,百年讲堂门前更是提前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不到一个小时的活动时间里,台下的人群数次疯狂呼喊二人的名字,其中还有很多的男生。
讲授途中,大小S摆了一个标志性的S型pose,台下顿时开始疯狂起来,大家举起手中的相机一通狂拍,一时间,讲堂内闪光灯此起彼伏。
一名男生一下子拍了150多张照片,“谁说北大学生看不起大小S,至少我从来不会掩盖我对这妖精般两姐妹的喜爱。”他昂着头说。
“如果连大学生都每天沉迷于追星,那我们的祖国还有未来吗!”在山西某论坛上,一个网名为“人在旅途”的网友痛心疾首。南方某大报记者在目睹大小S在现场所受到的热烈欢迎后,甚至在报道中使用了“大跌眼镜”几个字。
对大学生媚俗的指责,多源于他们“追星”的狂热。
在歪酷博客中,笔者看到了一名大四学生对舆论批判的反驳。他在博客中说:以大小S、于丹为代表的流行文化之所以被称为“流行”,就是因为它在社会各阶层中都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大学生不是被封闭在象牙塔里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呆子,他们同样沐浴在流行文化之中。再加上他们正值青春年少,对潮流的感知力更强于常人,因此,大学生爱听流行歌曲、喜欢某个明星都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在博文末尾,他写道,大学生追星不是罪,只要他们依然以最大的努力钻研学术,依然抱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依然坚持独立思考,他们就依然是现代大学精神与传统的优秀继承者。
评论中,不少网友认为这是对大学生“追星”的一种理性思考。
“明星不是学者,不能苛求他们,但是他们自身的故事,他们的奋斗能给我们带来一些新鲜的、能打动人的东西。并且,我们是真心喜欢他们的歌、他们的演出,这没有什么不好。”中国政法大学07级研究生秦文认为,大学校园有时候需要明星的一些“刺激”,不能低估了大学生的自制力和判断力,他们有能力做出孰是孰非的判断,也有能力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大学生可能喜欢明星,欣赏明星,但绝对不会集体拜倒在明星脚下。”秦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