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不是特殊的一代,但他们确实是特别的一代。“80后”这样的归纳也许只是一个简单的标签,但在这个简单标签的背后确实标注了一代人与其他代人的不同。而就是这样“特别的一代”已经走上了我们的讲台,成为了一群有着自己独特风景的教师。
编者
80后观察 80后教师 一切都在变化 80后是一个代际划分。与某些物理意义上的截然分明的疆域界限不同,人作为精神的承载体,作为基因遗传与个人际遇综合影响的结果,实际上并不存在某一个具体年代的标签,当然,也就不能简单地认定1979年出生的教师就是“70后”,1980年出生的教师就是80后,而简单地把某几个教师的行为大体总结后作出某个“代”的教师的结论,显然也是不具有科学性的。这里我们讨论的只能是一个模糊的印象性的概念。
青岛艺术学校语文组 胡修江 80后现象之所以如此惹人关注,在于他们出生和成长阶段的特殊性,巨变的社会直接导致了他们与前代乃至以前所有时代人的明显差别。首先就是自由开放的社会语境的熏染使他们敢于表现自我,个性独立,显出几分可爱,也有几分癫狂;其次就是一直在充满温和、温暖、温情的环境下成长,多情但脆弱,多识但虚浮,多彩但单薄。最重要的,他们大多属于独生子女,过多的呵护导致了情商的缺失,泛滥的溺爱增加了反叛的砝码。人们对于他们的未来走向也就不可避免的多了几分担心,几分怀疑。
相对于“70后”及其以前的教师,80后教师接受的教育更加系统,无论专业知识还是思维观念,都抛弃了曾经的“假”、“大”、“空”的凌空虚构,而转向更加注重当下应用的有效性。和前代教师“俯首帖耳”的全盘继承相比,80后教师大多有自己的主见,一般不会拘泥于成规,会使用自己的方式建立课堂的学习秩序。同时,他们能够熟练操纵各种现代化教育手段,与互联网的关系也是相伴相随,总是和这个世界保持着同步的发展。这种生存状态,注定会形成张扬的个性、不羁的言行。在“90后”学生眼里,这是一种独特的魅力,因为他们属于一个共同开放的“大时代”。
但层出不穷的世俗诱惑又使得80后教师在接受专业教育的同时忽略了“灵魂”的塑造。简单说来,灵魂是一个教师摆脱机械教学模式、向艺术性教学迈进的有力支撑。“灵魂”的核心内容就是“爱”,投入的、执著的爱,像堂吉诃德一样近乎病态的坚韧追求。反映在具体的教育品质上,“爱”就具体化为恒心、毅力、坚持、包容、舍弃、韧性、不屈、责任、良知、忧患等一系列远远大于知识讲授的行为。作为一名教师,曾经接受的学校教育仅仅是人生立足必备的知识,但绝不充分也不完整,因为学校教育是面向集体的,而走向讲台后,“我”就是独立的、与众不同的“我”了。这个“我”就需要“灵魂”的塑造,后续的不断探究与学习比任何时候都显出它的重要性。假如缺少对自己事业的“爱”,缺少上述列举的行为品质,超越旧有的模式、形成自己的艺术化教学体系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80后教师在五彩斑斓的社会中长大,面对着太多的诱惑,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观鱼龙混杂的状况会搅乱一个人正常的成长规律,不利于建立自己的信仰,从而让人在漫漫求索中缺少长远的目标,缺乏执著的追求,人们往往在一个短期目标实现之后,就没有了再次攀登的动力。比如,80后教师有激情有活力,但几十年如一日的教育生活并不是仅靠激情活力来支撑的,还需要坚持,需要时时的更新、生长;网络让人不脱节于时代,网络同时又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提供方便的同时又让人在不停地复制粘贴中养成懒惰的习惯,消磨人的创造性,使人沉溺在无聊的消遣中不能自拔。在没有经历“苦难”、“忧患”生活的80后教师身上,教师的神圣光环消失了,文化承传的担当淡化了。他们在造就平等课堂的时候经常忽视教师应有的“引导者”身份,一味地迁就、迎合学生,这与教育本身的规律是背道而驰的,最终会丧失掉自己,个性也就演变成盲从了。
于是,80后教师往往有这样的抱怨:“"70"后的人认为我们这代人桀骜不驯,"90后"的人认为我们观念太陈旧,根本不放在眼里。”这句话所呈现的就是80后的“边缘”状态:缺少“70后”身上对于事业投入的坚持的“爱”的精神,又没有勇气去承担“90后”的冷眼,没有信心以自己的言传身教正确引导“90后”的前行道路,所以只好夹在两代人的中间,行走在教育的“边缘”。
无论现在有多少褒贬,80后教师群体形象的最终定型和思想释放乃至对于下一代的影响却是毋庸讨论的,他们注定要在明天的某一时刻成为社会的主流代表,掌控一个时代。所以,我们需要寻出平常概念上的80后教师的思维特征、精神诉求、优势劣势以及最终的成才途径。当然,这需要把他们放在社会的大背景下,依照文化传承规律、教育教学规律、人才成长规律,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而不是仅从个别现象出发,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因为余烬毕竟不是火焰的全部。
对于80后教师,首先需要的是理解。80后教师一些品性的缺失不是由他们个人造成的,社会的影响,教育体制的不完善,家庭教育的不适当都是导致此结果的重要原因。80后成为今天这样的状态,绝非80后本身的过错,所以,他们需要的不是指责,而是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不断地完善和重塑。教师是文化薪火的传递者,同时也是教育精神的传递者,“生命的传承,是一代影响一代,一代培养一代。”是重生还是垮掉,不是80后本身能够决定的,更重要的是怎样完成这些“代际传承”。从上个世纪初的鲁迅、胡适、林语堂,到三十四十年代的叶圣陶、朱自清、吕叔湘、夏丏尊,以及后来的于漪、钱梦龙,直至今天的韩军、李镇西,传承的痕迹清晰可见,创造的光芒灿烂夺目。80后教师的成长,需要几代人付出几代的努力。
当然,还要看到,80后教师的不稳定性也同时意味着他们具有更大的可塑性,80后教师的独立性使得个性教学风格的形成具备了基本的条件,他们希望形成以自己为主体的模式来完成自己想做的事。喜欢通过QQ、博客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思想,通过争论和碰撞形成自己的观点,摸索新的思路。这其实就是使课堂走上民主化的必由之路,摊开自己,敞亮心扉,课堂才有更大的自由度。也许,可以把这种情怀叫做“草根情怀”、“平民视角”,于是,教育终于从高高的圣坛上走了下来,走进生活中的每一处角落,也终于从课堂延伸到每一天的生活细节,从知识传授扩展到扶持生命历程中迈出的每一步。而这,也正是教育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
今天的80后教师,在60后和70后教师的强烈光芒下,尚未显示出特异的色彩,因为一切都在成长之中,也在嬗变之中,还停留在概念的层面。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我们期待着一个全新的开始,也相信一个不会太远的金色的收获。
《中国教育报》2008年4月13日第4版
转自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J-04)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