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大学校园里通行的标准,即将毕业的林怡足以被称为“面霸”了。
最近的一次面试是在1月15日。那天,林怡来到美中文化交流中心,应聘海报模特。这是一份兼职,招聘启事说,需要一位“邻家女孩”。
让林怡意外的是,那位面试官并没有急着让她试镜,只是一直在翻她的简历。
闲聊了一会儿,这位50多岁的美国老板忽然说起,中心正筹划创办一份英文杂志,出版发行部需要一位经理,负责约稿、排版等事务。“有兴趣吗?”他问道,“有10多个人会协助你,杂志的内容由你全权负责。”
就这样,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新闻学双学位班的大四学生林怡,在毕业前半年,敲定了自己的第一份正式工作,试用期后,月薪人民币6000元。
据林怡介绍,此前,马来西亚驻华使馆曾邀请她担任行政秘书,同时她也拿到了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的offer,可以赴英国攻读硕士学位。这些让周围的同学很羡慕,因为截至目前,大部分同学尚未确定工作。
林怡告诉记者,自己并没有什么成功的宝典或者惊人才华,更不是一个刻苦学习的好学生,刚进大学的时候,她只是校园内不起眼的角色,但这并不妨碍她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从小就想和别人不一样 林怡从小就不喜欢和别人一样,“她从小就比同龄人看起来成熟,老师也说她有自己的思想”。林怡的母亲说。
进大学后,她发现大学环境比想象中更开放。“很多大学生习惯在教室、宿舍、图书馆之间过三点一线的生活,希望4年后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但这些不是我的追求。”林怡说。
大一下学期,林怡开始做兼职,她卖过本子、推销过化妆品,还在家电卖场卖过空调。从上午9点到晚上6点,一天50元工钱,有时只能卖出两台。林怡觉得,自己虽然不能像有些同学那般“享受”大学生活,却学会了和各种不同的人打交道。“很多同学看不起推销,其实推销也是一门学问。”林怡说,“顾客乐于买你的东西,意味着认可了你的仪表和谈吐。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推销一件商品和经历一场面试差不多。”
真正的障碍都是自己设置的 “都说万事开头难,其实真正的障碍都是自己设置的。”林怡说。她最先尝试和老外打交道是在上高中时的一次旅途中。当时她鼓了半小时的勇气,才和邻座的一位德国人说了一句“Hello”。“后来我想,反正英语也不是他的母语,怕什么,聊呗。”
进入大学以后,林怡的第一份涉外工作是给《Timeout》杂志社的编辑当翻译。当时她才大二,没有任何翻译经历,但她认为迈出了第一步就好,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份经历。
刚开始,她总是揣着文曲星,不会的单词就偷着拿出来查查。不过,这样的窘迫之后,她总是把新学会的单词记在本子上,同时请人纠正自己的发音。
有一次,在探讨当下流行的发型时,她不知道“马尾辫”、“爆炸头”、“一刀平”这些术语用英语怎么说,便一边说一边用自己的头发比划,“马尾辫就是把头发扎起来,扎得有点高,像个尾巴一样;爆炸头就是头发很蓬松,乱乱的;一刀平就是前面刘海是非常平的,像日本娃娃一样。”就这样,在不断学习和应用中,她的英语越练越好,她的好学和聪明也很快得到了编辑的赏识。
希望学到对自己更有用的东西 由于表现出色,大三的时候,杂志社的一位编辑介绍林怡去马来西亚使馆担任行政秘书,当时正在读双学位的林怡课程量很大,但她觉得使馆的工作机会挺难得,于是偶尔也会逃课去上班,回来再补笔记。
为了做好这份工作,她提前两个星期去大使馆见习,还恶补了很多外交方面的知识。起初,办公室的一位女同事觉得她年龄小,没经验,有些瞧不起她,但是林怡并没有抱怨,“她是科班出身,工作了6年,她有理由这么想,而我要做的就是把工作做好”。
她依然每天一进门就和那位同事打招呼,不懂的问题就向同事们请教。为了不出一点差错,她经常一个人加班。四个月的使馆工作,让林怡成长了很多,最后,工作结束时,公使也给了她很高的评价。
耕耘后的收获 经过杂志社和使馆等工作的磨炼,临近毕业之际,林怡已经成了同学们眼中的“强人”。
“机会总是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被同学们问及面试技巧时,林怡想起了这句老话。事实上,据那位美国老板事后透露,选择林怡,正是看中了她曾在马来西亚驻华使馆实习并且为多家英文杂志写过专栏。这份阅历在同龄人中显得挺难得。
说起今后的打算时,她一脸的自信,林怡打算放弃赴英国留学的机会,因为那不是她理想的大学,至于当下出版发行经理的工作,也并没有签约的打算。林怡觉得自己还年轻,仍然需要不断的尝试,安稳地停留在一个地方只会磨灭自己的斗志。她相信只要自己足够努力,一定会有更好的发展。
林怡打算6月就辞掉现在的这份工作去云南或尼泊尔旅游,7月中旬回到北京,参加澳大利亚电视台的奥运会报道小组。“一天300美元的薪水的确可观,但是更重要的是零距离感受奥运。”林怡解释道,“我坚信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