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大银行上市时间表排定3大银行上市定序 农行获汇金注资逾450亿美元 最后上市的三家国家控股的商业银行或商业化经营的银行上市时间表排定,其上市的先后顺序是:先国家开发银行,其后是光大银行,最后是中国农业银行。国开行最快有望在今年上半年率先上市。 农行将会获得中央汇金公司450亿美元—500亿美元的注资,同时会得到财政部等额的外汇注资,总计将得到900亿—1000亿美元的总注资。但这项工作并没有进行,因为,汇金公司尚未成立“农行股权部 农行相关官员对本报表示,农行将整体股改,会借鉴工行股改和注资模式,不同的是农行将采取“一个法人,双线经营,分别核算,统筹发展”,即所谓的“一行两制”模式。 三大银行各有一本难念的经:国开行的最大问题是信用评级风险;农行最头痛的问题是把支农与逐利调和好并让人相信其有这个能力;光大的问题在于内部新老股东磨合。 国开行难题在评级 汇金公司官员在解释如此排序的安排时表示,主要是根据先易后难原则确定的。国开行几乎没有包袱,“注资国开行,汇金肯定是只赚不赔”。 国开行最大的问题是,对其信用等级评定将直接影响其业绩,因为,国开行的资金来源主要是靠发债,信用等级的高低直接决定债券的利率,国开行商业化运作后,其发行的债券信用评级或会有变化。 由于国开行是国家政策性银行,三大国际信用评级公司标普、穆迪和惠誉对其评级都是与中国国家主权评级相同。而国际信用评级公司对中国的所有商业银行信用等级评定都低于甚至远低于中国国家主权信用评级。将来,国开行实行商业化经营后,评级公司会按商业银行标准而不是政策性银行标准对其评级。国际信用评级公司是否会调低国开行的信用等级尚难预料,如果那样,国开行发行的债券将会等到较低的评级,也就加大了国开行筹资成本。 标准普尔政府评级副董事陈锦荣接受《华夏时报》采访时表示:“目前,对国开行的评级是按照标准普尔政策性金融机构准则确定的,该评级反映了政府强有力的支持。长期来看,如果国开行成功地实现商业化,并改制为商业银行,则其评级将依据标准普尔金融机构准则确定;也就是说,其评级方法将与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银行相一致。但我们认为国开行评级确定准则短期内不会发生变化。” “目前,判断国开行评级是否会低于中国政府评级还为时尚早,其评级将取决于当时的中国政府评级,以及国开行自身的业务及财务实力。现在尚无法预测。” 尽管国开行有评级风险,但与国内商业银行相比,国开行还是最优秀的。随着汇金公司200亿美元注资的到位,国开行现在的资本充足率在15%以上。1998年底,国开行贷款余额为5136亿元,其中,不良贷款1675亿元,不良贷款占比32.6%。1999年,国开行唯一一次向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剥离不良贷款1000亿元。目前,其不良贷款率不足1%,再次剥离也大约在150亿元左右。 农行难题在支农 “农行2007年将会实现盈利接近1000亿元人民币。”农行人士对本报透露。这不仅表示农行是中国最赚钱的银行之一,而且意味着,农行有能力为其改革承担部分“改革成本”。 农行人士并不担心汇金或财政部对其注资金额的多少,“把支农和盈利是否能结合好是农行股改的关键。”据悉,农行股改方案多年未通过,主要的症结亦在于此。 此前,财政部副部长李勇透露,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中投公司)计划拿出总资本金2000亿美元中三分之一,通过其全资子公司汇金注资国开行和农业银行。而国开行获得了200亿美元的注资,农行将获得大约450亿美元的注资。汇金公司上述官员向《华夏时报》证实,“大致差不多”。 农行的改革在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中是难度最大、论证时间最长,亦是最曲折的改革,更是中国银行业改革的“收官之战”,按照此前温家宝总理对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指示是,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交行、建行、中行和工行都完成了股改并实现A+H上市,农行的改革成为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最后的“难题”。 专家们最担心的问题是,农行面向“三农”和上市后追逐利润之间的矛盾如何协调。农行官员对本报表示,支农和实现盈利并不是不可协调的矛盾,因为,通过试点发行,支农照样可以实现盈利。 农行人士对《华夏时报》表示:“实践证明,支农同样可以实现效益,支农风险比投放大中城市要小得多。”农行向本报介绍:在湖北省公安县支农贷款连续8年未形成一笔不良贷款,2000年以来,农行累计投放贷款17.23亿元,其中,支农贷款15.9亿元,占92.3%,新增的近16亿支农贷款,没有一笔形成不良贷款。截至去年三季度,农行公安县支行已经实现盈利1889亿元,预计到年底可以实现利润超过2000万元。 公安农行的实践已经打破农村信用环境差、支农不赚钱的“歪理邪说”,接下来的问题是剥离不良资产和引进外资。 光大银行难题在内部 不可思议的是,最先报道光大银行新老股东存在矛盾的并非善于“爆料”的“市场化”媒体,而是由中国央行主办的《金融时报》率先于去年9月将汇金同老股东的矛盾公开化,让市场颇为震惊。 《金融时报》并没有引用任何消息来源,但鉴于《金融时报》的特殊地位,并没有人会怀疑其真实性。《金融时报》说,“光大银行重组进程中遇到了新难题。8月31日,在光大银行召开的有23家股东代表参加的股东座谈会上,全体股东无一例外地支持汇金注资,但却强烈反对汇金关于老股东缩股的建议。新老股东对峙的局面出现了。这给光大集团和光大银行董事长唐双宁出了一道较大的难题。而迈不过这道坎,损失的将不仅是光大银行和股东们。要保证重组顺利进行,在汇金注资价格的问题上,既要考虑光大银行目前的资产状况,又要考虑光大银行潜在的资产价值,同时更要从国家金融改革的全局而非纯商业模式出发作出选择”。 汇金和老股东矛盾公开化后,从银监会空降至光大银行任董事长的唐双宁费尽周折总算摆平了新老股东。几个月后,2007年11月28日,光大银行股东大会才通过了汇金入股方案,面对新老股东利益之间的尖锐冲突,唐双宁几乎用尽了所有的招数加以协调,他因此戏称这是一项磨嘴皮子工程。汇金入股依然远不能使光大银行的财务达到应有的效果。新老股东的利益如何平衡依然没有最佳答案。 另外,汇金公司上述官员表示,光大银行还需要至少引进一家战略投资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