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信产部经济运行司发布了部分电子产品进口关税税率。在2005年1月1日256个税目的产品实施零关税基础上,再次调低了部门类别的暂定关税税率。
“其中有一部分是新增的零部件暂定进口税率,像液晶显示屏生产用的一些关键元器件等,这主要是为了促进企业创新,向产业链核心环节延伸。” 信产部经济运行司处长暴福锁对《第一财经日报》说,多晶硅、激光视盘机机芯等产品税率的调低,则主要配合产业结构调整、贸易平衡以及支持高技术电子产品的生产。
大部分产品税率降幅达100%
此次调整大约涉及83项产品,大部分产品的暂定关税税率,比“2008年最惠国税率”规定的比例调低了100%以上。
比如多晶硅、液晶屏用原板玻璃、液晶玻璃基板、单反相机的镜头的“最惠国进口税率”原分别为4%、17.5%、15%、15%,调整后分别为2%、3%、3%、3%。普通相机(单反相机除外)的镜头的关税税率也由15 %降为6%。
其中8项产品的税率,直接调整为零关税。包括特许权使用凭证、印有自动数据处理设备用程序的纸张、计算机直接制版机器及零部件、制造平板显示器用超声波清洗装置、具有变流功能的半导体模块、接触式图像传感器(扫描头) 、热敏打印头等。
暴福锁表示,83项产品仅限定于消费类电子产品、元器件及专用原材料,因为其他产品的关税税率早已经调整为零。此外,根据中国与有关国家的自由贸易区协议,部分电子产品协定税率也有所调低,而原产于中国香港、澳门且完成原产地标准核准的部分电子产品实行了零关税。
本土企业机会与压力并存
针对关税税率调整将对本土企业造成哪些影响,暴福锁并未透露。
税率持续调低主要是延续之前入世时的承诺。分析人士认为,持续降低关税给了本土企业参与竞争缓冲期。但在很多领域,本土企业依然将承受诸多压力,比如多晶硅等产品进口关税税率的降低,可能对面向内销的本土企业造成冲击。
而以出口为主的电子类企业,同样将遭受侧面压力。人民币升值、《劳动合同法》的实施,本土生产的成本将有明显上升,这势必促使它们寻求境外直接设厂的机会。目前,长三角、珠三角少数台湾地区的企业正酝酿赴东南亚投资。
不过,中国已是全球众多电子类产品的最大制造基地与市场。在消费、产业配套、人力以及综合生产成本等方面,中国依然拥有最强大的竞争力。
暴福锁也认为,本土企业在创新能力、核心竞争力及产业结构方面,仍需解决一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