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8月首次挂职兰考以来,近日,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何慧丽第三次来到兰考县挂职。这一次,这位因卖大米而扬名的学者已是官升一级,跻身兰考县委常委。经历了“副教授――副县长――副教授――县委常委”这一轮回,何慧丽和她的新农村建设思路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在何慧丽看来,这是一种从学者式试验探索到政府式实践推广的转变,也是一种从过多依赖知识分子力量到呼吁更多社会力量参与的转变。在具体运作方面,何慧丽开始引导农民进行商业化尝试,不再有当年“被动”卖米的无奈和迷茫。
核心提示
而在自我意识中,“我是政府官员”开始取代“我只是一个学者”,成为她给人印象最深的一句话。
记者黄涛文图
从副县长到县委常委 1月7日,何慧丽从北京来到郑州,拜会了河南省畜牧局、郑州市农业局等单位的相关官员。
1月8日,何慧丽带着30多名郑州市民回到兰考县三义寨乡南马庄村,举行互动式的城乡合作联谊活动。
刚刚进入2008年,何慧丽,这位因卖大米而扬名的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第三次回到故乡河南,重新延续4年前自己开启的新农村建设试验。但这一次的回归,明显带着一些改变。
从2003年挂职兰考初涉新农村建设试验,到2005年底在北京帮南马庄农民卖大米而扬名,再到这一次回归兰考县,何慧丽经历了从“副教授――副县长――副教授――县委常委”的轮回。
当然,这种轮回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轮回,也与“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等学术研究的基本模式相吻合。
对于何慧丽的回归,兰考县新农村办公室主任任惠民说:“我无权评论上级的工作安排,但邀请何慧丽教授回到兰考,并升任县委常委,肯定是上级政府对她的一种肯定吧!”任指出,何慧丽对兰考县新农村建设的贡献是人所共知的,这从南马庄这些村民对何慧丽的欢迎程度上也可以看出。
开封市委党校副教授陈括认为,虽然自己在具体观点上与何慧丽有冲突,但何的回归,对兰考县的新农村建设肯定是一种利好,开封方面对南马庄进行无公害大米等专业化合作社的运作一直很满意。
何慧丽自己也坦言,对于一个挂职锻炼的学者来说,开封市委的这种安排应该是对她之前工作的肯定。对于更深层次的原因,何认为,这与地方政府对新农村建设政策的认识改变有关。
何慧丽分析说,两年前,中央首次提出新农村建设时,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思路、模式并不明朗,大部分地方政府也都对这一政策保持了较为谨慎的态度。“专家、学者们也都是在进行试验、探索,包括我自己,4年前在兰考挂职时,为什么没有发动政府参与,也是因为自己也在尝试。”何慧丽说。
何慧丽认为,因为政府一旦发力,就会以制度化的名义进行实践。所以,政府在发力前必须要进行必要的试验,并对试验结果进行有效的评估。因此,在形式不明朗的情况下,地方政府不愿参与是很正常的。
学者探索变为政府推广 “我是政府官员。”这是何慧丽留给记者印象最深的一句话。这与4年前,记者初次见到何时,她一再声明自己只是一名学者、一名知识分子的态度,有着鲜明的对比。
与这个对比并存的是何慧丽思路的变迁。何说,4年前,她只是在做一种学者式的试验、探索,这一次,则要进行一种政府式的实践、推广。
“这其实也是开封市委的想法,他们想把南马庄等地方的试验成果复制到更多农村,他们已基本认可这些发展思路。”何慧丽说。
何说这些话的主要支撑是,在过去的4年多的时间内,在她的引领下,兰考县新农村建设试验确实取得了一些不可忽视的成绩,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实践经验。自2003年7月到兰考县挂职以来,何慧丽和一些积极的农村精英先后在三义寨乡南马庄村、城关乡陈寨村、架子乡贺村、仪封乡胡寨村、阎楼乡大李西村、许河乡蔡姜楼村等进行组建村庄经济合作社、文艺队和老年人协会的乡村建设试验,寄望于以“农民合作”的方式达到“农民自理”。
数字似乎更能说明兰考人对新农村建设的热情。以前兰考县只有4个合作社,现在有40多个。
而在这些数字背后,著名三农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和何慧丽等学者还以兰考县为载体,先后进行了纵横两方面的深化探索。
在城乡互助的纵向合作方面,借助“购米包地”、“新农村建设旅游”等制度创新,成功地将一部分城里的文明消费者和村庄里的合作社社员联合了起来,有效实现了城乡互助合作。而在横向发展方面,经过4年多的摸索,兰考县已然形成了经济合作社和社会文化社团组织的效益化发展。在资金互助项目、统购统销项目稳步发展的同时,形成无公害大米、原木画、胡萝卜、葡萄、猪饲料等规模产品,并拉动了秧歌队、腰鼓队及老年人协会的发展。
也许正是这些有益的尝试让开封市委、市政府看到了新农村建设思路逐渐明朗化的趋势,他们再次邀请何慧丽回到兰考,延续并完善曾经的试验,并将成功模式进行有效的复制。
何慧丽说:“政府已经看到城乡和谐共建的重要性,也开始意识到"除了招商引资,新农村建设同样重要",不然真会出大事。”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何慧丽实现了从学者到政府官员的心理转变。 (来源:大河网-大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