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 最新帖子 精华区 社区服务 会员列表 统计排行 社区论坛任务 迷你宠物
  • 981阅读
  • 0回复

2007亮点:阳光体育进学校 素质教育突破口

级别: 经院本科
发帖
1561
铜板
4030
人品值
-3347
贡献值
0
交易币
0
好评度
1561
信誉值
0
金币
0
所在楼道
  本报记者 柴葳

  自2006年12月起,在近一年的时间内,体育工作“第一次”的身影频繁出现:第一次召开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第一次举行全国性“阳光体育运动”大型活动;中共中央、国务院第一次就青少年体育专门下发中央7号文件;国务院第一次召开“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电视电话会议……

  “阳光体育”以国家意志的形式强势进入公众视野,开启了全新的教育发展模式和教育评价视野,为国家建设锻造健康向上的一代青少年的梦想由此复苏。满怀期待中,“阳光体育”迈上了由边缘向内核的回归之路。

  一个呼之欲出的时代命题

  把学校体育工作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和主要工作方面,对广大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和学校体育工作的关注提高到了国家层面。

  在2007年即将到来之际召开的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发出的强烈信号,似乎注定了接踵而至的2007年教育必将因“阳光体育”而改变既往的轨迹。在国家政策的强力推动下,“大课间体育活动时间”、“课外文体活动时间”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多年不见的充满活力与激情的体育锻炼场面重现校园内外,学校体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状况日渐改观。

  2005年有关部门对全国10多万名学生的调查表明,66%的学生每天锻炼时间不足1小时,近24.8%的学生每天基本不锻炼;60.4%的学生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有74.6%的学生将体质差归因于体育锻炼不足;28.9%的学生表示没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让这一代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由动到静”的转变,日常运动量大为减少。随之而来的,是体育精神的缺失,缺乏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精神,以个人为中心,喜欢独断专行,几乎成为新青少年一代的标签。“在构成人才质量的诸多要素中,身心健康是一个基本的要素;而真正的健康是从生理、心理到社会性的广义的健康。”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希深信,在培养高层次人才的诸多手段中,体育是一个重要手段。

  学校体育该如何承载时代赋予的人才培养使命?如何发挥其特有的教育作用?国家层面已经给出了答案。党的十七大报告从实现社会公平、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现民族振兴的高度,强调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性,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

  现实困境下的理性选择

  以培养青少年的身心素质为目标,并依此面向未来审视学校教育时,作为素质锻造重要手段的“阳光体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今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要求“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大课间体育活动形成制度,各中小学校认真组织学生每天进行一小时体育锻炼,掌握至少两项体育锻炼技能,培养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养成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

  然而,新生的“阳光体育”不可避免地遭遇了传统教育思想观照下的现实困境,首当其冲的是运动场地和设施设备的匮乏。学生密度过大,教室、操场等严重超员的情况,在不少中小学校普遍存在,人口密度的增加加上学校基础设施扩充艰难,导致生均运动场地自然缩小。几年前,某省会城市有8所学校生均体育场地不足1平方米;另一省会城市2700多所中小学没有一个操场达到国家标准。

  在一些西部地区,很多学校不仅体育场地和器材严重短缺,体育课也陷入可有可无、常被挤占的尴尬境地,在这一现实境遇下,体育教师和体育课在学校逐渐被边缘化。很多偏远地区中小学没有专职体育教师,西部某县300多所小学,只有三四所有专职的体育教师,体育课往往变成了“放羊课”,或是课程表上的“理论课”。

  为促进“阳光体育”的广泛开展,机制性的变革面越来越广。辽宁省全面建立了中小学校体育工作约束机制,学生体质不合格将问责校长、班主任;福建省规定在校学生体质测试成绩达到良好及以上者,方可参加三好学生、奖学金评选;湖南省长沙市教育局也下文,“不参加学校的体育活动,甚至不参加课间集体舞的学生,不能参评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

  对学校体育而言,“在保证体育课开足开好、不被挤占的前提下,保证学生每天参加一小时体育锻炼”只是最基本的指标要求,切实转变教育观念,让“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的理念深入人心;剔除影响“阳光体育”开展的体制性壁垒,为青少年创造一个全面的体育锻炼体系,应是学校当前的头等大事,因为体育毕竟要回归人性、回归生活。

  着眼未来的战略突围

  国家对“阳光体育”的强力张扬,其目标指向是让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教育的常态。

  今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和网络文化建设工作,会议将“全面完善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工作网络,形成全社会珍视健康、重视体育的氛围,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广大青少年中形成热爱体育、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总体要求加以强化。

  从学校体育、到社区网络,进而在全社会营造热爱体育的良好氛围,因为体育不只是对身体素质的培养,更是对人格的培养,树立一个目标、坚定一种意志、保持一种信念和信心、塑造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在培养学生遵守规则、团队精神、形成良好的精神状态的同时,还要将体育运动内化为一种常态的生活方式。

  “积极推进在高中毕业学业考试中增加体育考试的做法,将体育考试成绩作为高校录取新生的重要参考依据。”“教育部直属高校新生《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应作为调整直属高校招生计划区域分配方案的依据。”在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日前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中提出了不少这样的新举措,明确要求通过建立更加完善的保障监督机制,确保学校体育工作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教育部和有关部门酝酿的一项中西部阳光体育运动器材资助计划,第一批将投入10亿元,推出一批适于农村中小学生锻炼的体育器材,配送给中西部18个省份的学校。上行下效,针对一些地方体育课时、体育老师编制被挤占的状况,甘肃省将在“十一五”期间力争实现全省各级各类学校体育课程教学规范化,并为全省所有的学校都配齐体育老师。

  《中国教育报》2007年12月31日第2版

  作者:柴葳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描述
快速回复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认证码:
验证问题:
10+5=?,请输入中文答案: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