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 最新帖子 精华区 社区服务 会员列表 统计排行 社区论坛任务 迷你宠物
  • 3617阅读
  • 1回复

[品书]汪曾祺——《受戒》

级别: 终身会员
发帖
82
铜板
4697
人品值
110
贡献值
0
交易币
0
好评度
82
信誉值
0
金币
0
所在楼道
受戒 E mg=,  
X::@2{-@y  
-------------------------------------------------------------------------------- \=D+7'3  
+oh|r'~  
  明海出家已经四年了。 Nyt*mbd5 {  
~j>yQ%[v  
  他是十三岁来的。 9N `WT=  
{+zG.1o^  
  这个地方的地名有点怪,叫庵赵庄。赵,是因为庄上大都姓赵。叫做庄,可是人家住得很分散,这里两三家,那里两三家。一出门,远远可以看到,走起来得走一会,因为没有大路,都是弯弯曲曲的田埂。庵,是因为有一个庵。庵叫苦提庵,可是大家叫讹了,叫成荸荠庵。连庵里的和尚也这样叫。“宝刹何处?”——“荸荠庵。”庵本来是住尼姑的。“和尚庙”、“尼姑庵”嘛。可是荸荠庵住的是和尚。也许因为荸荠庵不大,大者为庙,小者为庵。 V:#rY5X  
gg.]\#3g  
  明海在家叫小明子。他是从小就确定要出家的。他的家乡不叫“出家”,叫“当和尚”。他的家乡出和尚。就像有的地方出劁猪的,有的地方出织席子的,有的地方出箍桶的,有的地方出弹棉花的,有的地方出画匠,有的地方出婊子,他的家乡出和尚。人家弟兄多,就派一个出去当和尚。当和尚也要通过关系,也有帮。这地方的和尚有的走得很远。有到杭州灵隐寺的、上海静安寺的、镇江金山寺的、扬州天宁寺的。一般的就在本县的寺庙。明海家田少,老大、老二、老三,就足够种的了。他是老四。他七岁那年,他当和尚的舅舅回家,他爹、他娘就和舅舅商议,决定叫他当和尚。他当时在旁边,觉得这实在是在情在理,没有理由反对。当和尚有很多好处。一是可以吃现成饭。哪个庙里都是管饭的。二是可以攒钱。只要学会了放瑜伽焰口,拜梁皇忏,可以按例分到辛苦钱。积攒起来,将来还俗娶亲也可以;不想还俗,买几亩田也可以。当和尚也不容易,一要面如朗月,二要声如钟磬,三要聪明记性好。他舅舅给他相了相面,叫他前走几步,后走几步,又叫他喊了一声赶牛打场的号子:“格当嘚——”,说是“明子准能当个好和尚,我包了!”要当和尚,得下点本,——念几年书。哪有不认字的和尚呢!于是明子就开蒙入学,读了《三字经》、《百家姓》、《四言杂字》、《幼学琼林》、《上论、下论》、《上孟、下孟》,每天还写一张仿。村里都夸他字写得好,很黑。 B `.aQ  
118lb]  
  舅舅按照约定的日期又回了家,带了一件他自己穿的和尚领的短衫,叫明子娘改小一点,给明子穿上。明子穿了这件和尚短衫,下身还是在家穿的紫花裤子,赤脚穿了一双新布鞋,跟他爹、他娘磕了一个头,就随舅舅走了。 \pk9i+t  
dG7d}0Ou'  
  他上学时起了个学名,叫明海。舅舅说,不用改了。于是“明海”就从学名变成了法名。 ~n8UN<  
#1%ahPhR+  
  过了一个湖。好大一个湖!穿过一个县城。县城真热闹:官盐店,税务局,肉铺里挂着成边的猪,一个驴子在磨芝麻,满街都是小磨香油的香味,布店,卖茉莉粉、梳头油的什么斋,卖绒花的,卖丝线的,打把式卖膏药的,吹糖人的,耍蛇的,……他什么都想看看。舅舅一劲地推他:“快走!快走!” RP$h;0EQG  
%%|pJ%}Q>  
  到了一个河边,有一只船在等着他们。船上有一个五十来岁的瘦长瘦长的大伯,船头蹲着一个跟明子差不多大的女孩子,在剥一个莲蓬吃。明子和舅舅坐到舱里,船就开了。明子听见有人跟他说话,是那个女孩子。 Td,d9M  
4qQE9f xdY  
  “是你要到荸荠庵当和尚吗?” s >:gL,%c  
/Yb8= eM  
  明子点点头。 tmOy"mq67  
*xJ]e.  
  “当和尚要烧戒疤呕!你不怕?” `v@Z|rv,  
X&HYWH'@,  
  明子不知道怎么回答,就含含糊糊地摇了摇头。 - . o,bg  
Fm=jgt3wv8  
  “你叫什么?” ia3Q1 9r  
kQe<a1 8  
  “明海。” %3*|Su%uC  
\?oT.z5VG&  
  “在家的时候?” z Ohv>a  
w+"E{#N  
  “叫明子。” w>8HS+  
c0Bqm  
  “明子!我叫小英子!我们是邻居。我家挨着荸荠庵。——给你!” wm^1Fn--  
}-sh  
  小英子把吃剩的半个莲蓬扔给明海,小明子就剥开莲蓬壳,一颗一颗吃起来。 w,X)g{^T  
SHs [te[  
  大伯一桨一桨地划着,只听见船桨拨水的声音: T*mR9 8i  
m_Pk$Vwx  
  “哗——许!哗——许!” VQ,5&-9Y3  
qtdkK LT  
  …… )^BZ,e  
f,i2U|1pbj  
  荸荠庵的地势很好,在一片高地上。这一带就数这片地势高,当初建庵的人很会选地方。门前是一条河。门外是一片很大的打谷场。三面都是高大的柳树。山门里是一个穿堂。迎门供着弥勒佛。不知是哪一位名士撰写了一副对联: 1X2|jj  
kkfBVmuW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k-a1^K3  
  开颜一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I{[}1W3]W  
`k>C%6FG$#  
  弥勒佛背后,是韦驮。过穿堂,是一个不小的天井,种着两棵白果树。天井两边各有三间厢房。走过天井,便是大殿,供着三世佛。佛像连龛才四尺来高。大殿东边是方丈,西边是库房。大殿东侧,有一个小小的六角门,白门绿字,刻着一副对联: g)\Tex<  
Op8Gj  `  
  一花一世界 fPHV]8Ft|  
  三藐三菩提 *^Zt)U1$|  
Kp*3:XK  
  进门有一个狭长的天井,几块假山石,几盆花,有三间小房。 f[D%(  
,"5HJA4  
  小和尚的日子清闲得很。一早起来,开山门,扫地。庵里的地铺的都是箩底方砖,好扫得很,给弥勒佛、韦驮烧一炷香,正殿的三世佛面前也烧一炷香、磕三个头、念三声“南无阿弥陀佛”,敲三声磬。这庵里的和尚不兴做什么早课、晚课,明子这三声磬就全都代替了。然后,挑水,喂猪。然后,等当家和尚,即明子的舅舅起来,教他念经。 T[^&ZS]s  
EcX7wrl9x  
  教念经也跟教书一样,师父面前一本经,徒弟面前一本经,师父唱一句,徒弟跟着唱一句。是唱哎。舅舅一边唱,一边还用手在桌上拍板。一板一眼,拍得很响,就跟教唱戏一样。是跟教唱戏一样,完全一样哎。连用的名词都一样。舅舅说,念经:一要板眼准,二要合工尺。说:当一个好和尚,得有条好嗓子。说:民国二十年闹大水,运河倒了堤,最后在清水潭合龙,因为大水淹死的人很多,放了一台大焰口,十三大师——十三个正座和尚,各大庙的方丈都来了,下面的和尚上百。谁当这个首座?推来推去,还是石桥——善因寺的方丈!他往上一坐,就跟地藏王菩萨一样,这就不用说了;那一声“开香赞”,围看的上千人立时鸦雀无声。说:嗓子要练,夏练三伏,冬练三九,要练丹田气!说:要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说:和尚里也有状元、榜眼、探花!要用心,不要贪玩!舅舅这一番大法要说得明海和尚实在是五体投地,于是就一板一眼地跟着舅舅唱起来: \pkK >R  
jygUf|  
  “炉香乍爇——” EZ{{p+e ^  
5Pq6X  
  “炉香乍爇——” 9od c :  
N<@K(? '  
  “法界蒙薰——” `q\F C[W  
x1Y/^ks@2  
  “法界蒙薰——” @I|kY5'c  
wh8;:<|  
  “诸佛现金身……” @67GVPcxl  
ZQym8iV/  
  “诸佛现金身……” ViyG%Sm  
7XT(n v  
  …… IJKdVb~   
/s%-c!o^  
  等明海学完了早经,——他晚上临睡前还要学一段,叫做晚经,——荸荠庵的师父们就都陆续起床了。 )X," NJG  
"=K3sk  
  这庵里人口简单,一共六个人。连明海在内,五个和尚。 V~#5^PF{  
I$S*elveG  
  有一个老和尚,六十几了,是舅舅的师叔,法名普照,但是知道的人很少,因为很少人叫他法名,都称之为老和尚或老师父,明海叫他师爷爷。这是个很枯寂的人,一天关在房里,就是那“一花一世界”里。也看不见他念佛,只是那么一声不响地坐着。他是吃斋的,过年时除外。 jl}!UG  
"=+i~N#Sc  
  下面就是师兄弟三个,仁字排行:仁山、仁海、仁渡。庵里庵外,有的称他们为大师父、二师父;有的称之为山师父、海师父。只有仁渡,没有叫他“渡师父”的,因为听起来不像话,大都直呼之为仁渡。他也只配如此,因为他还年轻,才二十多岁。 K|\0jd)N  
n^$Q^[:Z  
  仁山,即明子的舅舅,是当家的。不叫“方丈”,也不叫“住持”,却叫“当家的”,是很有道理的,因为他确确实实干的是当家的职务。他屋里摆的是一张帐桌,桌子上放的是帐簿和算盘。帐簿共有三本。一本是经帐,一本是租帐,一本是债帐。和尚要做法事,做法事要收钱,——要不,当和尚干什么?常做的法事是放焰口。正规的焰口是十个人。一个正座,一个敲鼓的,两边一边四个。人少了,八个,一边三个,也凑合了。荸荠庵只有四个和尚,要放整焰口就得和别的庙里合伙。这样的时候也有过,通常只是放半台焰口。一个正座,一个敲鼓,另外一边一个。一来找别的庙里合伙费事;二来这一带放得起整焰口的人家也不多。有的时候,谁家死了人,就只请两个,甚至一个和尚咕噜咕噜念一通经,敲打几声法器就算完事。很多人家的经钱不是当时就给,往往要等秋后才还。这就得记帐。另外,和尚放焰口的辛苦钱不是一样的。就像唱戏一样,有份子。正座第一份。因为他要领唱,而且还要独唱。当中有一大段“叹骷髅”,别的和尚都放下法器休息,只有首座一个人有板有眼地曼声吟唱。第二份是敲鼓的。你以为这容易呀?哼,单是一开头的“发擂”,手上没功夫就敲不出迟疾顿挫!其余的,就一样了。这也得记上:某月某日、谁家焰口半台,谁正座,谁敲鼓……省得到年底结帐时赌咒骂娘。……这庵里有几十亩庙产,租给人种,到时候要收租。庵里还放债。租、债一向倒很少亏欠,因为租佃借钱的人怕菩萨不高兴。这三本帐就够仁山忙的了。另外香烛、灯火、油盐“福食”,这也得随时记记帐呀。除了帐簿之外,山师父的方丈的墙上还挂着一块水牌,上漆四个红字:“勤笔免思”。 0[fBP\H"Wr  
@`+\v mfD  
  仁山所说当一个好和尚的三个条件,他自己其实一条也不具备。他的相貌只要用两个字就说清楚了:黄,胖。声音也不像钟磬,倒像母猪。聪明么?难说,打牌老输。他在庵里从不穿袈裟,连海青直裰也免了。经常是披着件短僧衣,袒露着一个黄色的肚子。下面是光脚趿拉着一对僧鞋,——新鞋他也是趿拉着。他一天就是这样不衫不履地这里走走,那里走走,发出母猪一样的声音:“呣——呣——”。 'v^shGI%Ht  
shL_{}  
  二师父仁海。他是有老婆的。他老婆每年夏秋之间来住几个月,因为庵里凉快。庵里有六个人,其中之一,就是这位和尚的家眷。仁山、仁渡叫她嫂子,明海叫她师娘。这两口子都很爱干净,整天的洗涮。傍晚的时候,坐在天井里乘凉。白天,闷在屋里不出来。 [qV/&t|O*h  
c%O97J.5b  
  三师父是个很聪明精干的人。有时一笔帐大师兄扒了半天算盘也算不清,他眼珠子转两转,早算得一清二楚。他打牌赢的时候多,二三十张牌落地,上下家手里有些什么牌,他就差不多都知道了。他打牌时,总有人爱在他后面看歪头胡。谁家约他打牌,就说“想送两个钱给你。”他不但经忏俱通(小庙的和尚能够拜忏的不多),而且身怀绝技,会“飞铙”。七月间有些地方做盂兰会,在旷地上放大焰口,几十个和尚,穿绣花袈裟,飞铙。飞铙就是把十多斤重的大铙钹飞起来。到了一定的时候,全部法器皆停,只几十副大铙紧张急促地敲起来。忽然起手,大铙向半空中飞去,一面飞,一面旋转。然后,又落下来,接住。接住不是平平常常地接住,有各种架势,“犀牛望月”、“苏秦背剑”……这哪是念经,这是耍杂技。也许是地藏王菩萨爱看这个,但真正因此快乐起来的是人,尤其是妇女和孩子。这是年轻漂亮的和尚出风头的机会。一场大焰口过后,也像一个好戏班子过后一样,会有一个两个大姑娘、小媳妇失踪,——跟和尚跑了。他还会放“花焰口”。有的人家,亲戚中多风流子弟,在不是很哀伤的佛事——如做冥寿时,就会提出放花焰口。所谓“花焰口”就是在正焰口之后,叫和尚唱小调,拉丝弦,吹管笛,敲鼓板,而且可以点唱。仁渡一个人可以唱一夜不重头。仁渡前几年一直在外面,近二年才常住在庵里。据说他有相好的,而且不止一个。他平常可是很规矩,看到姑娘媳妇总是老老实实的,连一句玩笑话都不说,一句小调山歌都不唱。有一回,在打谷场上乘凉的时候,一伙人把他围起来,非叫他唱两个不可。他却情不过,说:“好,唱一个。不唱家乡的。家乡的你们都熟,唱个安徽的。” Nt_sV7zzb  
!<=(/4o&P  
  姐和小郎打大麦, !( +M  
  一转子讲得听不得。 ]mi\Y"RO  
  听不得就听不得, cAGM|%  
  打完了大麦打小麦。 bf=\ED^  
hrD2 -S  
  唱完了,大家还嫌不够,他就又唱了一个: ctHQZ#.[(  
o3\^9-jmp  
  姐儿生得漂漂的,两个奶子翘翘的。 6iXV  
  有心上去摸一把, ?./fVoA]V  
  心里有点跳跳的。 1u5^a^O(|  
\!jz1`]&{  
  …… IY6Qd4157  
(w2lVL&   
  这个庵里无所谓清规,连这两个字也没人提起。 ^tSwAanP\  
h?;03>6A&]  
  仁山吃水烟,连出门做法事也带着他的水烟袋。 q)o;iR  
x4>"m(&%  
  他们经常打牌。这是个打牌的好地方。把大殿上吃饭的方桌往门口一搭,斜放着,就是牌桌。桌子一放好,仁山就从他的方丈里把筹码拿出来,哗啦一声倒在桌上。斗纸牌的时候多,搓麻将的时候少。牌客除了师兄弟三人,常来的是一个收鸭毛的,一个打兔子兼偷鸡的,都是正经人。收鸭毛的担一副竹筐,串乡串镇,拉长了沙哑的声音喊叫: -6WSYpHV  
|OAiHSW"V  
  “鸭毛卖钱——!” BMQ4i&kF|  
~|, "w90  
  偷鸡的有一件家什——铜蜻蜓。看准了一只老母鸡,把铜蜻蜓一丢,鸡婆子上去就是一口。这一啄,铜蜻蜓的硬簧绷开,鸡嘴撑住了,叫不出来了。正在这鸡十分纳闷的时候,上去一把薅住。 6AdUlPM  
Drf Au  
  明子曾经跟这位正经人要过铜蜻蜓看看。他拿到小英子家门前试了一试,果然!小英的娘知道了,骂明子: #@w/S:KbJt  
pYm#iz  
  “要死了!儿子!你怎么到我家来玩铜蜻蜓了!” 7O%^4D  
ooB9i No^  
  小英子跑过来: %-$ :/ N  
5M9o(Z\AF  
  “给我!给我!” 9@lG{9id?  
nj00g>:>  
  她也试了试,真灵,一个黑母鸡一下子就把嘴撑住,傻了眼了! As5l36  
M6quPj  
  下雨阴天,这二位就光临荸荠庵,消磨一天。 I(kEvfxc"  
u\iKdL  
  有时没有外客,就把老师叔也拉出来,打牌的结局,大都是当家和尚气得鼓鼓的:“×妈妈的!又输了!下回不来了!” oxeIh9 E  
y xT}hMa  
  他们吃肉不瞒人。年下也杀猪。杀猪就在大殿上。一切都和在家人一样,开水、木桶、尖刀。捆猪的时候,猪也是没命地叫。跟在家人不同的,是多一道仪式,要给即将升天的猪念一道“往生咒”,并且总是老师叔念,神情很庄重: RrH{Y0  
|H,WFw1%}  
  “……一切胎生、卵生、息生,来从虚空来,还归虚空去往生再世,皆当欢喜。南无阿弥陀佛!” AqQ5L>:Gq  
9bRUN<  
  三师父仁渡一刀子下去,鲜红的猪血就带着很多沫子喷出来。 GutiqVP:B  
=aQlT*n%3  
  …… DWx;cP8[  
p:$v,3:  
  明子老往小英子家里跑。 8 "NPj0  
{/N8[?zML  
  小英子的家像一个小岛,三面都是河,西面有一条小路通到荸荠庵。独门独户,岛上只有这一家。岛上有六棵大桑树,夏天都结大桑椹,三棵结白的,三棵结紫的;一个菜园子,瓜豆蔬菜,四时不缺。院墙下半截是砖砌的,上半截是泥夯的。大门是桐油油过的,贴着一副万年红的春联: uit.r^8l  
3?`TEw~'  
  向阳门第春常在 IY[qWs  
  积善人家庆有余 "Xwsu8~  
G(shZ=fq  
  门里是一个很宽的院子。院子里一边是牛屋、碓棚;一边是猪圈、鸡窠,还有个关鸭子的栅栏。露天地放着一具石磨。正北面是住房,也是砖基土筑,上面盖的一半是瓦,一半是草。房子翻修了才三年,木料还露着白茬。正中是堂屋,家神菩萨的画像上贴的金还没有发黑。两边是卧房。隔扇窗上各嵌了一块一尺见方的玻璃,明亮亮的,——这在乡下是不多见的。房檐下一边种着一棵石榴树,一边种着一棵栀子花,都齐房檐高了。夏天开了花,一红一白,好看得很。栀子花香得冲鼻子。顺风的时候,在荸荠庵都闻得见。 3G 5xIr6   
(RrC<5"  
  这家人口不多,他家当然是姓赵。一共四口人:赵大伯、赵大妈,两个女儿,大英子、小英子。老两口没得儿子。因为这些年人不得病,牛不生灾,也没有大旱大水闹蝗虫,日子过得很兴旺。他们家自己有田,本来够吃的了,又租种了庵上的十亩田。自己的田里,一亩种了荸荠,——这一半是小英子的主意,她爱吃荸荠,一亩种了茨菇。家里喂了一大群鸡鸭,单是鸡蛋鸭毛就够一年的油盐了。赵大伯是个能干人。他是一个“全把式”,不但田里场上样样精通,还会罩鱼、洗磨、凿砻、修水车、修船、砌墙、烧砖、箍桶、劈篾、绞麻绳。他不咳嗽,不腰疼,结结实实,像一棵榆树。人很和气,一天不声不响。赵大伯是一棵摇钱树,赵大娘就是个聚宝盆。大娘精神得出奇。五十岁了,两个眼睛还是清亮亮的。不论什么时候,头都是梳得滑溜溜的,身上衣服都是格挣挣的。像老头子一样,她一天不闲着。煮猪食,喂猪,腌咸菜,——她腌的咸萝卜干非常好吃,舂粉子,磨小豆腐,编蓑衣,织芦篚。她还会剪花样子。这里嫁闺女,陪嫁妆,磁坛子、锡罐子,都要用梅红纸剪出吉祥花样,贴在上面,讨个吉利,也才好看:“丹凤朝阳”呀、“白头到老”呀、“子孙万代”呀、“福寿绵长”呀。二三十里的人家都来请她:“大娘,好日子是十六,你哪天去呀?”——“十五,我一大清早就来!” D+ .vg?8  
5]CaWFSmT  
  “一定呀!”——“一定!一定!” 1#;^ Z3  
=_3rc\0  
  两个女儿,长得跟她娘像一个模子里托出来的。眼睛长得尤其像,白眼珠鸭蛋青,黑眼珠棋子黑,定神时如清水,闪动时像星星。浑身上下,头是头,脚是脚。头发滑溜溜的,衣服格挣挣的。——这里的风俗,十五六岁的姑娘就都梳上头了。这两上丫头,这一头的好头发!通红的发根,雪白的簪子!娘女三个去赶集,一集的人都朝她们望。 +\dKe[j{g  
C2zKt/)A  
  姐妹俩长得很像,性格不同。大姑娘很文静,话很少,像父亲。小英子比她娘还会说,一天咭咭呱呱地不停。大姐说: FYu30  
wxBZ+UP_  
  “你一天到晚咭咭呱呱——” xzfugW  
XV4aR3n{Q  
  “像个喜鹊!” P.k>6T<U>  
Uc ,..  
  “你自己说的!——吵得人心乱!” U|.r -$|5P  
EBk-qd a}  
  “心乱?” y=+OC1k\8  
w8 N1-D42  
  “心乱!” ;o;ak.dTt  
[euR<i*I#  
  “你心乱怪我呀!” qe?Ns+j<d  
I`jG  
  二姑娘话里有话。大英子已经有了人家。小人她偷偷地看过,人很敦厚,也不难看,家道也殷实,她满意。已经下过小定,日子还没有定下来。她这二年,很少出房门,整天赶她的嫁妆。大裁大剪,她都会。挑花绣花,不如娘。她可又嫌娘出的样子太老了。她到城里看过新娘子,说人家现在绣的都是活花活草。这可把娘难住了。最后是喜鹊忽然一拍屁股:“我给你保举一个人!” iqB%sIP  
s S3RK  
  这人是谁?是明子。明子念“上孟下孟”的时候,不知怎么得了半套《芥子园》,他喜欢得很。到了荸荠庵,他还常翻出来看,有时还把旧帐簿子翻过来,照着描。小英子说: W?!rqo2SP  
ez%:>r4  
  “他会画!画得跟活的一样!” 9M1DE  
~ Al3Dv9x  
  小英子把明海请到家里来,给他磨墨铺纸,小和尚画了几张,大英子喜欢得了不得: .q:6F*,1M  
ZdY$NpR,  
  “就是这样!就是这样!这就可以乱孱!”——所谓“乱孱”是绣花的一种针法:绣了第一层,第二层的针脚插进第一层的针缝,这样颜色就可由深到淡,不露痕迹,不像娘那一代绣的花是平针,深浅之间,界限分明,一道一道的。小英子就像个书童,又像个参谋: Btr>ek  
Hd7Vp:KM  
  “画一朵石榴花!” _akjgwu  
sKs`gi2  
  “画一朵栀子花!” cUd>ah v  
jLO$[c`;  
  她把花掐来,明海就照着画。 j"pyK@v2B  
5! +{JTXa  
  到后来,凤仙花、石竹子、水蓼、淡竹叶,天竺果子、腊梅花,他都能画。 n) D  
=;Co0Q`  
  大娘看着也喜欢,搂住明海的和尚头: XhWo~zh"  
BG.8 q4[  
  “你真聪明!你给我当一个干儿子吧!” \Nf#{  
r58<A'#  
  小英子捺住他的肩膀,说: cH:&S=>h  
kz("LI]  
  “快叫!快叫!” pXBh^  
+eKLwM  
  小明子跪在地下磕了一个头,从此就叫小英子的娘做干娘。 +R;LHRS%  
Sd.Km a  
  大英子绣的三双鞋,三十里方圆都传遍了。很多姑娘都走路坐船来看。看完了,就说:“啧啧啧,真好看!这哪是绣的,这是一朵鲜花!”她们就拿了纸来央大娘求了小和尚来画。有求画帐檐的,有求画门帘飘带的,有求画鞋头花的。每回明子来画花,小英子就给他做点好吃的,煮两个鸡蛋,蒸一碗芋头,煎几个藕团子。 (~5]1S}F  
/F|VYl^_  
  因为照顾姐姐赶嫁妆,田里的零碎生活小英子就全包了。她的帮手,是明子。 8cMX=P  
m#O; 1/P  
  这地方的忙活是栽秧、车高田水,薅头遍草、再就是割稻子、打场子。这几荐重活,自己一家是忙不过来的。这地方兴换工。排好了日期,几家顾一家,轮流转。不收工钱,但是吃好的。一天吃六顿,两头见肉,顿顿有酒。干活时,敲着锣鼓,唱着歌,热闹得很。其余的时候,各顾各,不显得紧张。 9H:J&'Xi7  
Zy?!;`c*{  
  薅三遍草的时候,秧已经很高了,低下头看不见人。一听见非常脆亮的嗓子在一片浓绿里唱: GNB'.tJ:0Y  
BNb_i H  
  栀子哎开花哎六瓣头哎…… ;.=0""-IF  
  姐家哎门前哎一道桥哎…… jA~omX2A  
@8aV*zjB  
  明海就知道小英子在哪里,三步两步就赶到,赶到就低头薅起草来,傍晚牵牛“打汪”,是明子的事。——水牛怕蚊子。这里的习惯,牛卸了轭,饮了水,就牵到一口和好泥水的“汪”里,由它自己打滚扑腾,弄得全身都是泥浆,这样蚊子就咬不通了。低田上水,只要一挂十四轧的水车,两个人车半天就够了。明子和小英子就伏在车杠上,不紧不慢地踩着车轴上的拐子,轻轻地唱着明海向三师父学来的各处山歌。打场的时候,明子能替赵大伯一会,让他回家吃饭。——赵家自己没有场,每年都在荸荠庵外面的场上打谷子。他一扬鞭子,喊起了打场号子: 7i02M~*uS  
08k  
  “格当嘚——” 7zU~ X,  
U,fPG/9  
  这打场号子有音无字,可是九转十三弯,比什么山歌号子都好听。赵大娘在家,听见明子的号子,就侧起耳朵: vflC{,{=k>  
>zw@!1{1  
  “这孩子这条嗓子!” hPGDN\#LD  
" s_S!;w@  
  连大英子也停下针线: oOubqx  
Z0'LD<  
  “真好听!” mF4OLG3L0  
)$a6l8  
  小英子非常骄傲地说: EKN<KnU%  
1;{nU.If  
  “一十三省数第一!” k 7@:e$7  
~q/~ u  
  晚上,他们一起看场。——荸荠庵收来的租稻也晒在场上。他们并肩坐在一个石磙子上,听青蛙打鼓,听寒蛇唱歌,——这个地方以为蝼蛄叫是蚯蚓叫,而且叫蚯蚓叫“寒蛇”,听纺纱婆子不停地纺纱,“唦——”,看萤火虫飞来飞去,看天上的流星。 Qz2jV  
jeA2y jAC  
  “呀!我忘了在裤带上打一个结!”小英子说。 C{G=Y[?oc  
-{z[.v.p  
  这里的人相信,在流星掉下来的时候在裤带上打一个结,心里想什么好事,就能如愿。 =JP Y{'VO  
on5\rY<I:@  
  …… 1~2+w]-kU  
P%vouC0W  
  “扌歪”荸荠,这是小英最爱干的生活。秋天过去了,地净场光,荸荠的叶子枯了,——荸荠的笔直的小葱一样的圆叶子里是一格一格的,用手一捋,哔哔地响,小英子最爱捋着玩,——荸荠藏在烂泥里。赤了脚,在凉浸浸滑滑溜的泥里踩着,——哎,一个硬疙瘩!伸手下去,一个红紫红紫的荸荠。她自己爱干这生活,还拉了明子一起去。她老是故意用自己的光脚去踩明子的脚。 Zn Rj}y  
@7Ln1v  
  她挎着一篮子荸荠回去了,在柔软的田埂上留了一串脚印。明海看着她的脚印,傻了。五个小小的趾头,脚掌平平的,脚跟细细的,脚弓部分缺了一块。明海身上有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感觉,他觉得心里痒痒的。这一串美丽的脚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乱了。 .A6pPRy e  
/!6 VP |  
  …… H0t#J  
-=UvOzw  
  明子常搭赵家的船进城,给庵里买香烛,买油盐。闲时是赵大伯划船;忙时是小英子去,划船的是明子。 u%1JdEWZd  
Yb[)ETf^  
  从庵赵庄到县城,当中要经过一片很大的芦花荡子。芦苇长得密密的,当中一条水路,四边不见人。划到这里,明子总是无端端地觉得心里很紧张,他就使劲地划桨。 ~+Cl9:4T  
rTJqw@]#WH  
  小英子喊起来: LL+_zBP.   
J_|%8N{[x  
  “明子!明子!你怎么啦?你发疯啦?为什么划得这么快?” };Df ><  
7`)RB hGB  
  …… 3|)cT1ej  
A5 4u}  
  明海到善因寺去受戒。 fT?m~W^  
> hGB o  
  “你真的要去烧戒疤呀?” ~]<VEji  
a?Y>hvI  
  “真的。” }&s |~  
)MoHY   
  “好好的头皮上烧十二个洞,那不疼死啦?” :iQJ9Hdz  
1sJz`+\  
  “咬咬牙。舅舅说这是当和尚的一大关,总要过的。” [x`),3qD  
VtU2&  
  “不受戒不行吗?” M-+!z5 q~d  
*qm>py`O  
  “不受戒的是野和尚。” C+t|fSJ  
d}Y#l}!E6  
  “受了戒有啥好处?” sE{5&aCSR  
n3eWqwQ$5  
  “受了戒就可以到处云游,逢寺挂褡。” Y[rCF=ZVH  
od,,2pwK+  
  “什么叫‘挂褡’?” U!BZs Vx  
,LLx&jS  
  “就是在庙里住。有斋就吃。” &Akw V-  
=W"T=p*j  
  “不把钱?” !kh:zTP  
AxO.adQE%  
  “不把钱。有法事,还得先尽外来的师父。” qzZ;{>_f  
wk^$DM/KJ)  
  “怪不得都说‘远来的和尚会念经’。就凭头上这几个戒疤?” \]S)PDqR  
BPOT!-  
  “还要有一份戒牒。” Ex L7 ]3r  
[IHG9Xg  
  “闹半天,受戒就是领一张和尚的合格文凭呀!” vYo~36  
m|]"e@SF2  
  “就是!” r9D 68*H  
*`Ge8?qC  
  “我划船送你去。” ,#0#1k<Dm  
(58r9WhS  
  “好。” #W_-S0>&  
'cK{FiIT  
  小英子早早就把船划到荸荠庵门前。不知是什么道理,她兴奋得很。她充满了好奇心,想去看看善因寺这座大庙,看看受戒是个啥样子。 5;XU6Rz!  
mr]~(]B?r  
  善因寺是全县第一大庙,在东门外,面临一条水很深的护城河,三面都是大树,寺在树林子里,远处只能隐隐约约看到一点金碧辉煌的屋顶,不知道有多大。树上到处挂着“谨防恶犬”的牌子。这寺里的狗出名的厉害。平常不大有人进去。放戒期间,任人游看,恶狗都锁起来了。 *8u<?~9F  
a%an={  
  好大一座庙!庙门的门坎比小英子的肐膝都高。迎门矗着两块大牌,一边一块,一块写着斗大两个大字:“放戒”,一块是:“禁止喧哗”。这庙里果然是气象庄严,到了这里谁也不敢大声咳嗽。明海自去报名办事,小英子就到处看看。好家伙,这哼哈二将、四大天王,有三丈多高,都是簇新的,才装修了不久。天井有二亩地大,铺着青石,种着苍松翠柏。“大雄宝殿”,这才真是个“大殿”!一进去,凉嗖嗖的。到处都是金光耀眼。释迦牟尼佛坐在一个莲花座上,单是莲座,就比小英子还高。抬起头来也看不全他的脸,只看到一个微微闭着的嘴唇和胖敦敦的下巴。两边的两根大红蜡烛,一搂多粗。佛像前的大供桌上供着鲜花、绒花、绢花,还有珊瑚树,玉如意、整根的大象牙。香炉里烧着檀香。小英子出了庙,闻着自己的衣服都是香的。挂了好些幡。这些幡不知是什么缎子的,那么厚重,绣的花真细。这么大一口磬,里头能装五担水!这么大一个木鱼,有一头牛大,漆得通红的。她又去转了转罗汉堂,爬到千佛楼上看了看。真有一千个小佛!她还跟着一些人去看了看藏经楼。藏经楼没有什么看头,都是经书!妈吔!逛了这么一圈,腿都酸了。小英子想起还要给家里打油,替姐姐配丝线,给娘买鞋面布,给自己买两个坠围裙飘带的银蝴蝶,给爹买旱烟,就出庙了。 PBL=P+  
w-@6qMJ  
  等把事情办齐,晌午了。她又到庙里看了看,和尚正在吃粥。好大一个“膳堂”,坐得下八百个和尚。吃粥也有这样多讲究:正面法座上摆着两个锡胆瓶,里面插着红绒花,后面盘膝坐着一个穿了大红满金绣袈裟的和尚,手里拿了戒尺。这戒尺是要打人的。哪个和尚吃粥吃出了声音,他下来就是一戒尺。不过他并不真的打人,只是做个样子。真稀奇,那么多的和尚吃粥,竟然不出一点声音!他看见明子也坐在里面,想跟他打个招呼又不好打。想了想,管他禁止不禁止喧哗,就大声喊了一句:“我走啦!”她看见明子目不斜视地微微点了点头,就不管很多人都朝自己看,大摇大摆地走了。 ye}86{l  
J~ *>pp#U  
  第四天一大清早小英子就去看明子。她知道明子受戒是第三天半夜,——烧戒疤是不许人看的。她知道要请老剃头师傅剃头,要剃得横摸顺摸都摸不出头发茬子,要不然一烧,就会“走”了戒,烧成了一片。她知道是用枣泥子先点在头皮上,然后用香头子点着。她知道烧了戒疤就喝一碗蘑菇汤,让它“发”,还不能躺下,要不停地走动,叫做“散戒”。这些都是明子告诉她的。明子是听舅舅说的。 "/taatcH  
IkGM~3e  
  她一看,和尚真在那里“散戒”,在城墙根底下的荒地里。一个一个,穿了新海青,光光的头皮上都有十二个黑点子。——这黑疤掉了,才会露出白白的、圆圆的“戒疤”。和尚都笑嘻嘻的,好像很高兴。她一眼就看见了明子。隔着一条护城河,就喊他: 0/%RrE  
3lS1WA   
  “明子!” ;xai JJK{  
^0I"  
  “小英子!” fX1Ib$v  
e%9zY{ABR%  
  “你受了戒啦?” G%}k_vi&q  
.+lx}#-#  
  “受了。” V-63   
aHitPPlq  
  “疼吗?” O[|X=ZwR:l  
HA&hu /mw_  
  “疼。” s4=EyBI  
,,S 2>X*L  
  “现在还疼吗?” D_`~$QB`,  
7o7FW=^  
  “现在疼过去了。” dn_l#$ U  
q+?q[:nR-  
  “你哪天回去?” I-Hg6WtB  
LW!4KA]  
  “后天。” yhnPS4DC  
x69RQ+Vw  
  “上午?下午?” l @E {K|  
fP\*5|7%R  
  “下午。” VY=YI}E  
8@FgvWC  
  “我来接你!” (H]NL   
DW)81*~g  
  “好!” 9R[P pE''  
yRp&pUtb  
  …… _0iV6Bj  
<e@4;Z(h04  
  小英子把明海接上船。 lpbcpB  
p@@*F+  
  小英子这天穿了一件细白夏布上衣,下边是黑洋纱的裤子,赤脚穿了一双龙须草的细草鞋,头上一边插着一朵栀子花,一边插着一朵石榴花。她看见明子穿了新海青,里面露出短褂子的白领子,就说:“把你那外面的一件脱了,你不热呀!” \34:]NM  
(7??5gjh  
  他们一人一把桨。小英子在中舱,明子扳艄,在船尾。 sv6m)pwh  
LGYg@DR  
  她一路问了明子很多话,好像一年没有看见了。 %9L+ Q1o  
_.m|Ml,`{  
  她问,烧戒疤的时候,有人哭吗?喊吗? D'UIxc8  
 |vBy=:  
  明子说,没有人哭,只是不住地念拂。有个山东和尚骂人: :"K9(XKKU  
fzN?X=  
  “俺日你奶奶!俺不烧了!” y (%y'xBP  
4 *. O%  
  她问善因寺的方丈石桥是相貌和声音都很出众吗? P_.AqEH  
emT/H 95|,  
  “是的。” )]zsAw`/  
*qr>x8OGp  
  “说他的方丈比小姐的绣房还讲究?” *c(YlfeZ#  
q5) K  
  “讲究。什么东西都是绣花的。” E$v!Z;A  
I 6L3M\+-  
  “他屋里很香?” iBY16_q  
5'|W(yR}  
  “很香。他烧的是伽楠香,贵得很。” ;[:IC^9fv  
.k,,PuP  
  “听说他会做诗,会画画,会写字?” "z*?#&?,  
GgtYO4,  
  “会。庙里走廊两头的砖额上,都刻着他写的大字。” Vf$$e)  
~bw=;xF{3  
  “他是有个小老婆吗?” wF*9%K'E  
"9NWsy}<c  
  “有一个。” K}Q:L(SSr\  
v&sl_w/tn  
  “才十九岁?” #9HX"<5  
M>{*PHze0  
  “听说。” K d{o/R  
;O<-4$  
  “好看吗?” |[)pQGw  
?YF2Uc8z%2  
  “都说好看。” Z~;rp`P  
K[Vj+qdyl  
  “你没看见?” Ir Y\Q)  
^SIA%S3  
  “我怎么会看见?我关在庙里。” vm =d?*cR  
\9R=fA18  
  明子告诉她,善因寺一个老和尚告诉他,寺里有意选他当沙弥尾,不过还没有定,要等主事的和尚商议。 =tGRy@QV'\  
CsjrQ-#9yn  
  “什么叫‘沙弥尾’?” UC.kI&A  
4)p ID`  
  “放一堂戒,要选出一个沙弥头,一个沙弥尾。沙弥头要老成,要会念很多经。沙弥尾要年轻,聪明,相貌好。” ,@zw  
,}l|_GGj  
  “当了沙弥尾跟别的和尚有什么不同?” 2g5jGe*0  
n.G.f bO  
  “沙弥头,沙弥尾,将来都能当方丈。现在的方丈退居了,就当。石桥原来就是沙弥尾。” [|\#cVWs  
KC8  
  “你当沙弥尾吗?” Io{BO.K*Y  
{f;DhB-jj  
  “还不一定哪。” PE?ICou  
CF : !  
  “你当方丈,管善因寺?管这么大一个庙?!” Zlrbd  
DbYnd%k*4  
  “还早呐!” 5+q dn|9%T  
TQQh:y  
  划了一气,小英子说:“你不要当方丈!” 0y2zjXM;3  
 I*n]8c  
  “好,不当。” Qve5qJ  
hG272s2  
  “你也不要当沙弥尾!” ` ^;J<l  
I]WvcDJ}C  
  “好,不当。” 27}0  
XI,=W  
  又划了一气,看见那一片芦花荡子了。 CQ7NQ^3k  
6lUC$B Y  
  小英子忽然把桨放下,走到船尾,趴在明子的耳朵旁边,小声地说: 7/)0{B4U'  
=JxEM7r  
  “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 Z=]ujlD  
; FHnu|  
  明子眼睛鼓得大大的。 0#~k)>(7lR  
h\+8eeIl  
  “你说话呀!” Y3SV6""y/  
28 zZ3|Z3  
  明子说:“嗯。” uI I! ?   
A f}o/g  
  “什么叫‘嗯’呀!要不要,要不要?” |<uBJ-5  
g@Rs.Zq  
  明子大声地说:“要!” 7JBr{3;eS  
{e0(M*u  
  “你喊什么!” z|zEsDh;  
Q(4~r+  
  明子小小声说:“要——!”  %\~U>3Q  
. "7-f]!  
  “快点划!” _v++NyZXx  
tqjjn5!  
  英子跳到中舱,两只桨飞快地划起来,划进了芦花荡。芦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芦穗,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像一串丝线。有的地方结了蒲棒,通红的,像一枝一枝小蜡烛。青浮萍,紫浮萍。长脚蚊子,水蜘蛛。野菱角开着四瓣的小白花。惊起一只青桩(一种水鸟),擦着芦穗,扑鲁鲁鲁飞远了。 01NP  
>4os%T  
  …… ,V{Bpr  
'-3K`[  
  一九八○年八月十二日,写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 "6v_<t`q"  
n$E$@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隐藏
迷花不事君 铜币 +5 2007-12-29 支持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级别: 终身会员
发帖
82
铜板
4697
人品值
110
贡献值
0
交易币
0
好评度
82
信誉值
0
金币
0
所在楼道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7-12-29
第一次接触,就是这篇文章,在高中的语文读本里面,貌似那时很喜欢,印象很深。是不是从那时起就喜欢小说了呢,说不准。 3_]QtP3  
反正就是很喜欢。找来和喜欢的人一起分享……
描述
快速回复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
欢迎提供真实交流,考虑发帖者的感受
认证码:
验证问题:
10+5=?,请输入中文答案: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