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年终,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公开发布了第一号通告,通报了对该校三起学术违规举报的调查,多名教授和学生受到处理。我们应当向复旦大学这种自揭家丑、勇于维护学术尊严的做法表示敬意。
近年来,中国的学术呈现繁荣之势,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繁荣是虚假的繁荣:一方面,出卖版面、花钱买版面的现象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大量粗制滥造、毫无学术价值的“论文”被刊登出来;另一方面,抄袭、剽窃而来的学术论文不断出现,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一些被抄袭、被剽窃的论文,竟然也是抄袭、剽窃他人的。如果一定要说这样的论文有什么价值的话,唯一的价值就是锻炼了读者的分辨能力。
被揭露出来的学术丑闻仅仅是少数,因为造假者反揭露的能力越来越强。笔者曾总结造假者应对举报的一些办法:一是称“自己不知情,是学生署了导师的名”;二是称与举报人有门户之争,举报人动机不良;三是以技术错误等借口百般狡辩,说一些连自己都不相信的鬼话。
更有甚者,面对学术丑闻,一些高校领导亲自出马摆平。广东某高校一教授发表了一篇论文,正文100页,有62页一字不差地抄袭了北大一名博士的毕业论文。被抄袭者举报后,校领导亲自出面要求“私了”,答应认真解决后便没有了下文。
学术风气的败坏已经引起了业内人士的警觉。2006年2月,吉林大学教授邓正来宣布,将联合100多名教授联合发表一封致各著名高校校长和学术委员会的公开信,今后如果有教授学术腐败,建议所在学校坚决处理和辞退,否则,在公开信上联合署名的教授将一起辞去教授职务,直至对学术腐败的人被处理为止。此后,教育部宣布成立学风委员会,紧盯学术不端行为。
制定了学术监察措施,更重要的是认真执行。和复旦大学一样,很多高校都有对学术造假的处罚措施,但一旦发现自己人出事,不同的学校就会有不同的态度和做法。在处理学术造假举报方面,复旦大学值得某些高校学习,因为他们让学术造假者知道,文件不是贴在墙上让人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