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成桐:中国教育走了很多好笑的路
12月18日,第四届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宣布,新设立的“泰康中学生数学奖”启动。这个奖项不同于传统的数学竞赛,它的评奖标准注重创新与实践,鼓励团队精神。我们希望通过这个新的奖项,鼓励年轻人多思考,而不单是会考试。
在中国,用考试选拔人才的力量很强大,它是公平的竞赛;但是,如果把很多精力都放在考试上,很难成为好的科学家。
比如说,“奥数”竞赛本身并没有坏处,但我们许多拿了“奥数”金牌的学生,最后成就普遍不如国外的学生,原因就在于许多中学生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数学,在思维上没有创新。我希望中学生能花点时间去思考,尝试研究一些对社会有意义的数学课题,不仅仅是为了进入北大、清华或国外名校而整天做“奥数”题。
平时,我们对学生没有约束,让他们自由发挥,希望他们能用天马行空般的思维来学习和研究数学。
思维的创新,越早培养越好。国际上很早就提倡尽可能早地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通过设奖鼓励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比如在美国,面向高中生科研成果的“西屋科技奖”,极大地促进了美国学生的科研热情,许多获奖者后来都成为著名的科学家。据统计,“西屋科技奖”得主中有5位后来成为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27人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年轻人是未来中国科技的主力军,可如果中学不能为我们输送很好的苗子,那就培养不出人才。因此,激发中学生对于科学的兴趣和创造力,比考试更迫切也更重要。
一个学生一开始就能在思想上创新,他的思维就会宏大起来。就算今后他不做科学家,在其他方面也会有所成就。不管是名校,还是大公司,都喜欢这样的人才。
(丘成桐 作者为国际著名数学家、哈佛大学教授、浙江大学数学中心名誉主任,记者江南整理)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