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年的大纲在去年教育内容、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更加体现出教育的时代性特点,注重考查学生把一些教育思想家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和时代和当前的教育现象、教育活动结合起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课程这一部分的内容改动相对较大。如在“课程的编制”中强调“泰勒原理”。泰勒的“目标模式”可操作性很强,是课程理论界影响最大,实践界应用最广的一种模式。下面我们把万学海文教育学名师在强化班上对这一节新增知识点的详细解析摘录如下:
一、知识点解析
(一)泰勒原理
l拉尔夫·泰勒是美国著名教育学家、课程理论专家,被誉为“当代课程理论之父”。1949年出版《课程与教学原理》一书,被誉为是“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是课程开发原理最完美、最简洁、最清楚的阐述。
l泰勒所确立的“确定教育目标—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评价教育计划”的课程基本原理或课程设计模式是课程理论界影响最大、实践界应用最广的原理或模式。
l1、泰勒原理的基本涵义
泰勒认为,课程的编制包括四个阶段
(1)确定课程目标;
(2)根据目标来选择课程内容;
(3)根据目标来组织课程内容;
(4)依据既定目标评价教学结果。
l泰勒原理的实质是以目标为中心的模式,因此又被称为“目标模式”。
l泰勒并没有试图直接回答这些问题,因为在他看来,不同的学校要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自己的教育目标。但他对如何研究这些问题提供了方法和程序。如果要对教育目标作出明智的选择,必须考虑三方面的因素:(1)学科的逻辑,即学科自身知识、概念系统的顺序;(2)学生的心理发展逻辑,即学生心理发展的先后顺序、不平衡性、个别差异等规律;(3)社会的要求,如社会经济、职业的需求等。它们分别对学校课程产生影响。
l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人对这三种因素的强调程度不同,便形成了不同的课程主张或不同的课程流派,如知识中心课程理论、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和社会中心课程理论。
2、泰勒原理的基本评价
l(1)泰勒的目标模式注重目标、效率和行为控制,强调通过控制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教师的教学过程来促进学生对于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是一种有条理的、系统的课程设计过程。
l(2)目标模式把评价融入课程设计过程,提供了可用于修改课程计划的反馈方式。
l(3)目标模式结构紧凑,逻辑脉络简洁清晰,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师生有据可依,课程设计容易实施,因而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l(4)目标模式把评价关注的焦点从学生身上转向整个课程方案,是一种突破。
l4.目标模式存在的局限:目标模式强调课程目标的预先计划,使其具有严密的逻辑体系和确定性,强调了教学过程的可控性、可预期性方面,却忽视了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忽视了在一定情况下点滴改进的必要性;也必然降低了师生在教育过程中对各种现象进行处理和解释的自主性。另外,目标模式中,课程目标都是以显性行为来界定。因此,像理解力、鉴赏力、人的情感、态度、情趣、价值观等一些不能完满转化成可测量的和可清楚地被观察到的行为的目标就会丢失。而这些容易忽视的无法测量的被排除在课程目标之外的内容,往往是最具有教育价值的东西。
l目标模式反映了课程与教学设计这个领域的基本规律或规则,尽管也有不足之处,但是在世界范围内的课程设计中,始终具有理论上的指导意义的,对我国的课程与教学设计,有深远的借鉴指导作用。
(二)课程的范围与结构
l1、课程的范围
l课程的范围是指编制课程时课程内容领域、行为目标、适用等方面的规定和要求。如课程内容涉及哪些学科领域?课程在认知、情感、技能等方面的行为目标是什么?课程适用的区域范围和学生类型范围。
2、课程的结构
l课程结构是指学校课程体系中各种课程类型及具体科目的组织、搭配所形成的合理关系与恰当比例,是由各类课程构成的、有机的、完整的统一体。
l按教育目标分,有德育课程、智育课程、体育课程、美育课程等;按学科种类分,有自然科学课程、社会科学课程、人文学科课程等;按学科功能分,有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等;按学习要求分,有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按开设课程的主体,分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等。
l各课程类型和科目都具有自身的价值,在课程结构中具有相应的地位,与其它课程形成价值互补。
l新一轮课程改革实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l课程结构的均衡性,是针对课程结构存在着课程类型过分单一、科目设置比重失衡的弊端,学科课程、分科课程、必修课程占主导地位,经验课程、综合课程、选修课程缺失;国家课程一统天下,完全没有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空间。课程结构的调整要实现课程类型的多样化、科目比重均衡化的要求。
l课程结构的综合性,是针对课程结构“学科本位、科目过多、缺乏整合”的弊端,从加强学科综合、设置综合课程、增设综合实践活动三个方面,努力提高课程的综合化程度。
课程结构的选择性,是针对课程结构过分追求统一性、缺少弹性和灵活性的弊端,为适应地方、学校、学生的差异,满足地方、学校、学生发展的特定需要而提出的,一方面课程结构要能够提供一定数量的课程以供选择,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另一方面要能够为地方和学校提供空间以开发自身的课程,建设具有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的课程。
(三)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外的主要课程改革
l1、第一个阶段是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期,是世界各国教育大发展大改革的时期。
l第一,教育内容现代化。
l第二,教学内容理论化。
l第三,教学内容逐级下放。
l第四,调整文理科的比重。
l第五,增加观察和实验的材料和内容。
l2、第二个阶段是70年代,是教育改革调整的时期。
l70年代的反复。
l3、第三个阶段是80年代以后,进入到新的改革时期。
l第一,加强基础学科;
l第二,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课程要有灵活性和自由度;
l第三,加强环境教育、公民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正确地对待自然,对待他人,养成高度的社会责任心。
二、复习点睛指导
这一部分会要求考生结合一些教育思想家的理论和思想对当前的社会现象和教育问题进行分析。所以了解掌握教育思想的同时,要密切关注其进行的教育实践活动的背景、原因、特点、及结果,并能学会用这些自身总结的分析当前社会的世界和我国的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在复习这部分内容时,要能够根据教育活动的例子或文献,进行对其思想的提炼,特别是要对文献进行分析、概括时,要吃透并对其思想的理解要达到思想与行动的一致,才能正确领悟文意。
这一部分在复习的时候应以主观题的形式来准备。大家如有疑难问题可致电海文专业课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