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 最新帖子 精华区 社区服务 会员列表 统计排行 社区论坛任务 迷你宠物
  • 2426阅读
  • 0回复

三分之一未就业 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分析

级别: 经院本科
发帖
1709
铜板
4177
人品值
2034
贡献值
0
交易币
0
好评度
1703
信誉值
0
金币
0
所在楼道

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是495万人,比2006年增加了82万人,毕业生总量和增量都是最多的一年。到今年9月1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实现就业的人数是351万人,虽然比去年同期增加54万人,但是仍有大约144万的应届高校毕业生未能如期就业。(《北京点击查看北京及更多城市天气预报晨报》2007年10月31日)

495万毕业生,有144万未如期就业,占总毕业生的大约三分之一。也就是说,三个毕业生当中就有一个未能如期就业!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就目前对这一现象的解释主要有两个,一是说毕业生人数太多,二是说毕业生质量下降。毕业生人数太多已经是事实,即使他们不毕业,不上学,就业问题也得解决,甚至比“毕业生”解决起来更难。“毕业生质量下降”笔者还没有看到衡量指标,“现行指标”是就业难。就业难的原因是毕业生质量下降,毕业生质量下降的结果又是难就业!这种解释对解决就业难问题几乎没有任何借鉴意义。

从经济学上看,要就业,就必须要有就业需求和就业供给两方面。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的均衡点就是就业量。学校,学生只是供给方,市场是需求方。

先看供给。从量上看,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可以说“供应量”是有保证的。从质上看,就比较复杂了。说毕业生质量下降既不合逻辑,又没有事实依据。社会的发展,教育投资力度加大而学生质量越来越差,不符合知识的发展路径:知识的积累只会越来越多,不会越来越少。说质量下降是站不住脚的。其实真正的问题是,我们的教育没有培养出适合“市场的毕业生”。目前,各个大学都奉行精英教育的理念,设置的专业理论性的偏多,实用性的偏少。说白了,我们的教育就是为了培养大师,而不是工作者!孔夫子能不能在今天的就业市场找到合适的工作,也是个未知数。培养大师,我们需要,培养工作者,我们也需要。但培养工作者的土壤又有多少呢?单一的教育体制是导致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大学的名气,教育经费的多少与学校有多少院士,有多少个知名学者,发表了多少论文联系在一起。学校这样设置专业,也是最理性的选择!如果我们有另一种“大学”,只培养适合市场的工作者,其办学的好坏只以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而论,在“看不见的手”的指挥下,部分大学培养重量级大师,部分大学培养适合人才,这才是教育的全面性之体现。

再看需求。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的就业机会越多。机器的使用,也有同样的作用。南方经济发展快,机器使用率高,就业机会多,这一点从下海潮和南下打工潮得到证实。所以宏观上就业机会在增加。但看看需求主体的情况,就可以知道微观上,大学生就业的机会没有多大增加,甚至在相对减少。就业需求的主体主要有三个:政府,企业,自己创业。市场的风险,社会经验的缺乏,自己创业对毕业生就业的吸纳微乎其微。编制的减缩,政府职能的要求,政府的人员本身就很多,吸纳就业的能力非常有限。而且,函授,在职等教育市场的存在,使得那些有关系的人,大可以在上大学前先占个位置,再或函授或在职,混个文凭,虽然有的连自己上的大学那里都不知道。还有四年的经验和人际关系!再者,政府可以解决就业,但却不能直接吸纳就业。现在就剩下企业了。但企业的需求与目前学校专业的设置及教育的理念存在严重的脱节,造成的结果就是岗位空缺与失业并存。亦即,结构性失业太大。这些原因的综合结果就是名义就业需求很大,实际就业量很小,从而导致毕业生就业难。

要真正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就得从需求供给两个方面展开,忽略任何一个方面,都有失偏颇,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描述
快速回复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
欢迎提供真实交流,考虑发帖者的感受
认证码:
验证问题:
10+5=?,请输入中文答案: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