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 最新帖子 精华区 社区服务 会员列表 统计排行 社区论坛任务 迷你宠物
  • 1397阅读
  • 0回复

[分享]08年考研政治形势与政策模拟题之分析题

级别: 经院本科
发帖
1561
铜板
4030
人品值
-3347
贡献值
0
交易币
0
好评度
1561
信誉值
0
金币
0
所在楼道

    第四部分 核心预测题

    命题人的话

  “形势与政策”部分的考查内容,从命题的角度讲,大体上可以归纳为“四多四少一好”。“四多四少”即从总体上看,多年来题目的内容考理解的逐年增多,考记忆的逐年减少;题目选项的设计,由命题老师现编选项内容的逐年增多,考现成的逐年减少;国内时事考正面的多,考负面的少;国际时事,考与中国有关系的多,考与中国无关的少(除非该事件本身十分重要)。“一好”即考查的内容,必须是既重要又能够出题且比较容易出题的。有些国际、国内时事,内容本身十分重要,但没有出题点或出题难度极大,其命题的概率就很小。

  正是从这样的认识和判断出发,本部分编制了90道选择题和38道分析题,供考生练习、巩固知识及提高应对能力之用。对选择题,考生一定要准确把握;对分析题,则主要了解题目设计的角度及参考答案的切入点、结构层次和主要得分点,不必死记硬背。

  分析题(共38题)

  1.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在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构2007年9月25日召开的一次会议上,美国再次要求设立一个专家组调查美中在知识产权问题上的争端。中方对此表示遗憾。

  美国今年4月把中国知识产权问题诉诸世贸组织,并于8月首次提出设立专家组的要求,但被中方依据相关规则驳回。在第二次提出设立专家组要求后,专家组将自动成立。

  在25目的争端解决机构会议结束后,中国常驻世贸组织代表团参赞说,自中美知识产权争端案4月在世贸组织出现以来,中方已多次阐明相关原则立场。在此案磋商阶段,中方也表现出了极大的诚意。中方一直认为,经过近30年的努力,特别是通过加入世贸组织,中国现行知识产权立法已完全符合世贸组织规则的要求。美方的行为意在额外增加发展中成员《TRIPS协定》(全称为“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之外的义务,这与《TRIPS协定》第一条关于“各成员有权在其各自的法律制度和实践中确定实施《TRIPS协定》的适当办法”的规定严重背离。对此,中国坚决反对,相信其他发展中成员也不会接受由此带来的后果。

  中方将依据世贸组织规则积极应诉,切实维护中国在世贸组织规则下的权益。

  材料2

  在多个对华贸易提案即将进入美国国会议事日程之际,当地时间2007年9月26日,微软、沃尔玛、花旗等160家美国跨国公司和行业协会联手致信国会,呼吁避免采取专门针对中国的贸易制裁措施。信件强调说,采取诸如提高关税这样一些报复性的举措,只会导致弊大于利的结果。

  参与信件联署的包括122家公司和38家行业协会。这些公司大多为大型跨国公司,覆盖了不同行业,具有广泛代表性,其中有英特尔、微软、IBM、惠普这样的高科技公司,也有沃尔玛、百思买等大型零售连锁店,花旗集团、摩根士丹利、纽约人寿等主要金融机构,还包括可口可乐、宝洁、雪佛龙、通用电气等老牌美国巨头。

  这些公司和协会在信件指出,推动美国的利益需要消除海外的贸易壁垒,并且提高美国自身的竞争力。相反,单独要求某一国家来为美国广泛的问题负责,以及那些违反美国自己的国际责任或者对美国市场的准入加以不当限制的做法,不会有效,并且应该遭到拒绝。

  “以汇率重估或者产品安全的名义来对贸易施加不公平的壁垒,并不是解决根本问题的方案,而且原本应该采取重要措施,为美国经济及劳工做好准备,以适应全球经济的现实,这些措施也会(因贸易保护主义而)受到损害。”联名信说。

  ——《第一财经日报》报道

  材料3

  2007年5月24日,在第二轮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期间,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卫生部和美国卫生部、农业部举行四方会谈,就共同关心的食品安全问题交换了意见,双方同意尽快商签中美食品安全合作备忘录,建立合作机制。6月15日,中美再次举行由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与美国卫生部、农业部、食品和药品管理局参加的六方电话会议,就建立合作机制,妥善处理中美食品安全问题进行了讨论;8月1日,中国国家质检总局与来华访问的美国卫生部、食品和药品管理局相关官员,就中国输美水产品、中美食品合作备忘录等问题进行了磋商。

  2007年9月下旬,中美就食品安全问题签署框架协议。对于国家间在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上存在的分歧,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官员表示,中方主张尊重科学,依照国际规则,通过对话、谈判、调查,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中方不回避问题,但是不赞成不顾事实、以偏概全的炒作,反对贸易保护和歧视,相信只要各国都坚持平等互利、真诚相待、加强磋商和合作,就能够妥善解决问题,提高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

  请回答:

  (1)结合材料1、2指出美国政府在对中国贸易问题上的态度说明了什么?

  (2)材料3说明了什么?这在辩证法上应如何理解?

  (3)中国应如何尽量减少贸易摩擦?

  【参考答案】

  (1)说明美国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贸易保护主义趋于强化。但这种做法可能适得其反,恰恰损害美国企业的利益。

  (2)中美就食品安全问题签署框架协议说明;本着互利共赢的精神通过谈判解决贸易争端是最有效的途径。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动不动就扬言“制裁”或采取单方面的行动,不仅伤害了对方,最终也会祸及自己。达成共赢的协议,这在辩证法上的启示是:矛盾双方在相互斗争中获得发展;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发展;矛盾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某种发展为条件;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3)中国除坚持按照国际规则,积极维权外,还应从长远着眼,加快相关的调整以减少摩擦或减轻摩擦的影响,特别是要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转变出口增长方式,以应对趋于强化的贸易保护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的新表现。同时,应把扩大内需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实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把既符合我国利益又能促进共同发展,作为处理与各国经贸关系的基本准则。

  2.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来自中国、墨西哥、巴西等3个发展中国家的代表26日在华盛顿国家新闻俱乐部向媒体阐述了各自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采取的行动措施,同时呼吁美国等发达国家带头减排温室气体,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额外的资金支持和技术援助。

  ——新华社华盛顿2007年9月26日电

  材料2

  美国总统布什2007年9月28日说,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应该遵循自愿原则,各国应重点利用新能源技术来减缓全球变暖。布什28日在美国国务院举行的“主要经济体能源安全与气候变化会议”上发表讲话说,应对气候变化,“每个国家应该自己来选择适合的工具和技术”,来获得“可衡量的、对环境友好的”效果。

  布什重申,“我们的指导原则非常清楚:我们必须减少排放温室气体,但必须是以一种不会破坏经济增长或危及人们更美好生活的方式”。

  这次主要经济体气候变化会议是布什政府召集的“一系列会议”中的第一次,共有16个经济大国以及联合国和欧盟的代表与会。布什希望将主要经济体聚集在一起,制定出一个应对气候变化的长期目标。

  ——新华社华盛顿9月28日电

  材料3

  加蓬总统邦戈9月14日在利伯维尔民主城举行的一个会议上批评说,一些西方大国自身不重视环保却喜欢对别国说三道四。邦戈在这个有政府官员、议员、外交使节、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代表参加的会议上指出,加蓬已经签署和批准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但一些发达大国却拒绝加入这一关乎人类命运的国际公约。邦戈说,有些西方大国自己没能实施多少环保措施,这些国家却有人来加蓬大肆鼓噪,这是想迫使加蓬“在大自然的祭坛上牺牲它的发展”。他指出,这些大国仅仅是想把加蓬变成一个能净化其排放的二氧化碳的“保留地”,自己却自私地拒绝尊重环境。邦戈表示,重视环保是加蓬政府和他本人的一贯政策,加蓬已经创立了13个国家自然保护区,今后还打算在环保方面加大努力。他强调,正在加蓬实施的贝林加铁矿工程丝毫不会损害政府的环境政策占。

  据当地媒体报道,一些来自西方大国的非政府组织宣称,贝林加铁矿工程中的水电站项目会给附近的国家自然保护区带来威胁。

  ——新华社利伯维尔2007年9月15日电

  请回答:

  (1)结合材料2指出美国关于气候问题上的基本态度。

  (2)结合材料1、3指出发展中国家关于气候问题上的基本立场。

  (3)运用矛盾力量不平衡原理分析气候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的途径。

  【参考答案】

  (1)美国政府的基本态度是拒绝批准《京都议定书》,不接受《京都议定书》中规定的针对发达国家的强制减排任务。美国声称这样做的原因有两条:一是接受《京都议定书》中规定的针对发达国家的强制减排任务会“拖累本国经济”,二是认为发展中国家也应当承担强制减排任务。

  (2)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是第一要务。在现阶段对发展中国家提出强制性减排要求是不合理的。同时,发展中国家也要根据各自国情,尽己所能,采取措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3)矛盾力量的不平衡性要求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为造成的,罪魁祸首是过去二百年发达国家排放的温室气体。发达国家今天仍在“奢侈排放”。气候变化是环境问题,但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应当坚持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开展积极、务实、有效的合作。无论从历史责任还是从现实能力而言,发达国家均应率先减排,并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方面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帮助。

  3.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气候变化是环境问题,但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

  我们要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所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这一原则既反映了不同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历史责任、当前人均排放水平上的差异,又是未来国际合作得以维系并取得进展的基础。

  ——胡锦涛2007年6月8日在G8+5对话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2

  2007年6月4日,中国发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这是发展中国家第一个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方案明确了到2010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目标、基本原则、重点领域及其政策措施。到2010年,中国将努力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05年降低20%左右,相座减缓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使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总量(包括大水电)在一次能源供应结构中的比重提高到10%左右;努力实现森林覆盖率达到20%。方案的颁布实施,彰显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态度,将对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产生积极的作用,也将为世界应对气候变化做出新的贡献。

  请回答:.

  (1)结合材料说明中国关于气候问题的基本立场。

  (2)运用哲学相关原理说明气候与发展的关系。

  【参考答案】

  (1)中国认为,气候变化是环境问题,但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如何在保持经济增长、满足人民合理需求的同时,防止气候变化危及人类生存发展环境,对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关系到我们的共同未来。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为造成的,罪魁祸首是过去二百年发达国家排放的温室气体。发达国家今天仍在“奢侈排放”。要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所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开展积极、务实、有效的合作。这一原则既反映了不同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历史责任、当前人均排放水平上的差异,又是未来国际合作得以维系并取得进展的基础。无论从历史责任还是从现实能力而言,发达国家均应率先减排,并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方面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帮助。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是第一要务。在现阶段对发展中国家提出强制性减排要求是不合理的。同时,发展中国家也要根据各自国情,尽己所能,采取措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气候变化与发展问题密切相联。气候变化是环境问题,但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第一,气候问题是在发展进程中出现的;第二,气候问题也只能在发展过程中才能得到解决;第三,气候问题的逐步解决又有利于发展。

  4.下面是有关联合国的材料。

  材料1

  伊拉克战争爆发次日,美国新保守主义代表人物理查得·珀尔即撰文欢呼:“谢天谢地,联合国死了。”他转而补充说,当然,这不是指整个联合国,它的“慈善事业”和“几乎没有风险的维和”还会继续下去,死去的是“联合国作为国际新秩序基础的幻想”。更有报导说,美国可能会组建“维护全球和平与安全的新国际机制”,即一个新的联合国。

  ——摘自《环球时报》2003年6月30日

  材料2

  联合国的成立,是人类为和平与发展长期努办的结果。联合国体现了世界各国人民“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彼此以善邻之道,和睦相处”的崇高精神,承载了国际社会共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美好理想。60年的实践表明,联合国的成立是人类历史上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是人类和平进步事业发展的一座重要里程碑。

  联合国宪章确立的各项宗旨和原则,符合和平、发展、合作的历史潮流,符合国际关系健康发展的本质要求,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应该通过合理、必要的改革,维护联合国权威,提高联合国效率,更好地发挥联合国作用,增强联合国应对新威胁新挑战的能力。

  ——摘自胡锦涛2005年9月15日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

  请回答:

  (1)美国保守派在伊拉克战争爆发次日为什么会声称“联合国死了”?为什么要欢呼“联合国死了”?

  (2)结合材料2说明应如何加强联合国的作用?-

  【参考答案】

  (1)2001年3月20日,美国未经联合国同意即对伊拉克发动战争,美国保守派把美国的这种绕开联合国的行为称为“联合国死了”。联合国是当今世界上维护和平与安全的最重要的机构,它奉行的多边合作路线是与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及单边主义相对立的。为此,美国的保守派很是恼火,他们不希望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方面发挥主导作用,盼望“联合国死了”,以便组建所谓“维护全球和平与安全的新国际机制”,即一个新的联合国。

  (2)尽管近年来联合国遭到了美国的打压,但它仍是世界上最具普遍性、代表性和权威性的国际组织,是集体安全机制的核心,其地位和作用不可替代。

  要共同致力于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共同维护安理会的权威;加强联合国在发展领域的作用;改革联合国机构,加强联合国决策的民主化,提高决策效率。

  5.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联合目秘书长潘基文今天称赞中国在苏丹所发挥的有益作用,并为北京受到的指责辩护。此前曾有游说团体指责北京阻挠解决达尔富尔决议的通过。在对记者发表讲话时,潘基文还驳斥了拯救达尔富尔联盟将中国在苏丹问题上的举措与正在筹备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间进行挂钩的言论。潘基文说:“中国政府一直在(达尔富尔问题上)尽最大努力,对此我表示理解和感谢。”他说,中国政府最近任命了一位特使来处理达尔富尔问题,胡锦涛2月份访问了苏丹,并派遣高级官员与苏丹政府进行商谈。潘基文说:“我感谢中国所发挥的作用……它当然是有益的。”

  ——路透社联合国2007年6月1日电

  材料2

  (2007年5月下旬)拯救这尔富尔联盟在美国主要报纸以及中文出版物上刊登整编版广告说:“尽管中国正在准备2008年夏季奥运会,但它不阻止苏丹政府在达尔富尔的屠杀的做法不能令人接受,非常可耻”

  ——路透社联合国2007年6月1日电

  请回答:.

  (1)潘基文为什么要对中国在解决达尔富尔问题上所发挥的作用表示感谢?

  (2)针对材料2,阐述中国对达尔富尔问题的基本观点。

  【参考答案】

  (1)中国在解决达尔富尔问题上起到了独特的建设性作用,再一次树立了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

  第一,中国从一开始就十分关注达尔富尔问题,支持政治解决达尔富尔问题,并为此做了大量工作。胡锦涛主席曾专门致信巴希尔总统,呼吁苏丹采取切实措施缓解危机。2006年11月在北京举行中非峰会期间,胡主席会见了苏丹总统巴希尔,希望苏丹在安南方案上显示灵活。中方还通过互访、派特使、致函、通电话以及在联合国等场合开展协调、斡旋等途径做各方工作,缩小分歧,推动平等对话。

  2007年2月2日,胡,锦涛访问苏丹,在与苏丹总统巴希尔的会谈中,提出了处理达尔富尔问题应遵循的四项原则:(一)尊重苏丹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二)坚持对话和平等协商,通过和平方式解决问题。(三)非盟、联合国等应在达尔富尔维和问题上发挥建设性作用。(四)促进达尔富尔地区局势稳定,改善当地人民生活条件。上述原则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第二,中国适时展开外交行动。苏丹在落实安南方案第二阶段上与联合国产生分歧,中国适时展开外交行动。2007年3月29日,唐家璇国务委员会见到访的苏丹总统助理纳菲阿,希望苏丹方面进一步显示灵活,努力改善达尔富尔人道和安全状况。中国政府特使随即访苏,表示应平衡推进维和行动和政治进程,指出安南方案是目前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最接近苏丹方面的思路,希望苏丹政府进一步显示灵活,这也有利于国际社会在政治进程问题上满足苏方关切。与此同时,中国还与有关国家就达尔富尔问题保持沟通,敦促各方重视苏丹关切,保持耐心,平等协商,不能一味制裁施压。

  中国及有关各方的外交努力产生了积极影响。2007年4月16日,苏丹政府与联合国、非盟就落实安南方案第二阶段达成一致。安理会随即发表新闻谈话给予肯定。

  为进一步促进达尔富尔问题的妥善解决,2007年5月10日,中国政府任命了非洲事务特别代表,其近期工作将重点围绕达尔富尔问题展开。中国还利用担任安理会主席的机会,促使联合国安理会于7月31日通过了第1769号决议。

  第三,中国提出“三方机制”和“双轨”战略。

  “三方机制”即联合国、非盟和苏丹政府间的协商。在三方协商的框架下,发挥非盟在苏丹问题上的主导作用和阿盟的独特作用。国际社会其他倡议、建议应该和三方机制的主渠道一致。“双轨”战略即着眼于和平稳定的维和行动与着眼于民族和解的政治进程应平衡推进,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在当前达尔富尔问题出现积极迹象的情况下,制裁、施压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使形势更加复杂,向苏丹政府发出错误信号。

  第四,中国关注达尔富尔地区的人道主义和安全状况,向苏丹政府提供了8000万元人民币的人道主义物资援助,向非盟维和行动捐款180万美元。

  2007年4月,联合国邀请中国向苏丹达尔富尔地区派遣多功能工兵分队,中国政府接受了这一邀请,315名中国首批赴苏丹达尔富尔地区维和工兵分队正在组建,将于10月初开始部署。首批赴苏丹达尔富尔地区维和工兵分队主要担负修建机场、道路、桥梁、营房、打井等27项具体任务。

  (2)中国认为,达尔富尔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根源是贫困和欠发达,根本出路是实现当地经济重建和发展。只有发展问题解决了,达尔富尔问题才能最终得到解决。中国致办于发展与苏丹的友好合作,这种合作以互利为基础,以不干涉内政和不附加任何条件为特征,以实现共同发展为目标。中苏合作有助于增强苏丹的自主发展能力,从根本上说有助于达尔富尔问题的解决。

  联合国安理会第1769号决议为实施混合维和铺平了道路,但国际社会不应仅止于此,还应立足长远,推动达尔富尔地区各派回到谈判桌前,切实达成并执行和平协议,进而帮助苏丹人民制定达尔富尔地区发展大计,尽早帮助苏丹人民摆脱战乱,走上和平与发展的重建之路。中国一贯主张,通过对话和协商,以政治手段妥善处理有关冲突和热点问题。达尔富尔问题背景复杂,涉及部落、资源、与邻国关系等诸多因素,解决起来需要从政治、安全、人道以及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等多个方面入手,必须通过有关各方的对话和协商,尊重和照顾彼此的合理关切,才有可能弥合分歧,找到共同努力的方向。这是解决冲突的现实、有效的途径。同时应看到,解决问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足够的耐心,以避免大的波折和反复。

  6.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一个音符无法表达出优美的旋律,一种颜色难以描绘出多彩的画卷。世界是一座丰富多彩的、艺术殿堂,各国人民创造的独特文化都是这座殿堂里的瑰宝。一个民族的文化,往往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也往往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就是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合、创新的过程。人类历史上各种文明都以各自的独特方式为人类进步作出了贡献。

  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历史经验表明,在人类文明交流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克服自然的屏障和隔阂,而且需要超越思想的障碍和束缚,更需要克服形形色色的偏见和误解。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差异不应成为人类文明交流的障碍,更不能成为相互对抗的理由。我们应该积极维护世界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融,相互借鉴而不是相互排斥,使人类更加和睦幸福,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

  请回答:

  (1)结合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认识和处理不同文明的关系。

  (2)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关原理说明为什么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不同文明的关系。

  【参考答案】

  (1)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各种文明有历史长短之分,无高低优劣之别。在和平与发展成为主题的时代,各种文明之间应该相互学习和借鉴,求同存异,共同发展。

  (2)世界文明发展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辩证作用过程。一方面,文明是多样性的,各种文明形态都是历史发展的结果,都应该得到普遍的尊重和保护。另一方面,要看到各种文明之间又内在地具有统一性。正是这种又多样又统一的内在矛盾推动着文明的进步。

  7.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美国总统布什为纪念“9·11”已经忙活了一个多星期。9月11日当晚,他发表的全国电视讲话更将一周的铺垫推向高潮。在这个纪念活动的“最高音”中,布什首次把开展了5年的反恐战争提升到“文明之战”的高度,称要“为维护文明世界的自由生活方式”坚持战斗到底。

  布什在9月11日傍晚,在总统椭圆形办公室发表了纪念“9·11”5周年的全国电视讲话。在长约17分钟的讲话中,布什对“反恐战争是为保护文明而奋斗”的新提法做了详细阐述。他说,反恐战争是“21世纪打响的一场具有决定性的意识形态斗争”,其斗争对象就是“被扭曲了的伊斯兰教所驱使的极端分子全球网络”,因为这些极端分子为了推行他们的“理想”不惜牺牲其他所有人的生命,无论种族、国家的分别,所有人都成为牺牲品,而这一“理想”就是建立“极端的伊斯兰帝国”。几乎所有美国电子媒体都实况直播了布什的这次电视讲话,“文明之战”的提法也迅速吸引了媒体和公众的注意力。不少媒体都把报道标题定位在“文明之战”上,美国国务院的新闻报告中也特别把“文明之战”单列为标题以示强调。

  ——《环球时报》(2006年9月13日第02版)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应如何认识“文明之战”和“文明冲突论”。

  【参考答案】

  (1)布什在“9·11”事件五周年纪念中把反恐战争定义为“文明之战”,有明显的国内政治的考虑。同时,以“文明之战”解释反对恐怖主义的战争,实际上掩盖了恐怖主义产生的真正根源。、把恐怖主义与特定的文明、特定的宗教联系起来,不仅不可能解决恐怖主义问题,相反会使反对恐怖主义的斗争走偏方向,从而引起严重后果。

  (2)“文明冲突论”认为各种不同的文明有着不可调和的对立性,西方文明是世界文明体系中最优秀的;当今世界的某些冲突,包括某些恐怖主义事件,是因文明的冲突引起的。这种理论,不仅对各种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及当今世界的某些冲突原因的认识错误,而且其实质是主张西方文明中心论,把西方文明的全球化看作是解决不同文明差异的根本出路。

  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就是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合、创新的过程。人类历史上各种文明都以各自的独特方式为人类进步作出了贡献。历史经验表明,在人类文明交流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克服自然的屏障和隔阂,而且需要超越思想的障碍和束缚,更需要克服形形色色的偏见和误解。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差异不应成为人类文明交流的障碍,更不能成为相互对抗的理由。我们应该积极维护世界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融,相互借鉴而不是相互排斥,使人类更加和睦幸福,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8.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坚持实施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真诚愿意同各国广泛开展合作,真诚愿意兼收并蓄、博采各种文明之长,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促发展,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

  请回答:

  (1)中国在当前为什么要倡议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2)说明和谐世界的丰富内容和深刻内涵。

  (3)阐述建设和谐世界的哲学依据。

  【参考答案】

  (1)和谐世界这一重大倡议提出的背景:第一,从国际看,新的世纪为人类社会发展展现了光明前景。要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时代的主旋律。人类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进步。同时,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有责任呼吁国际社会采取行动遏制消极现象的滋长,和谐世界的设计应运而生。第二,和谐世界代表着中国人民对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期望,也是对“中国威胁论”的积极回应。它意味着,中国领导人明确意识到了中国发展给国际社会带来的影响,从而为谋划中国发展战略提供思想指导。和谐世界的提法符合世界转型的预期,符合中国发展的长远目标,对中国近中期国际战略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2)和谐世界应该是民主的世界,和睦的世界,公正的世界,包容的世界。具体说,应当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而不是刻意排斥,取长补短而不是定于一尊,推动各国根据本国国情实现振兴和发展;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努力消除相互的疑虑和隔阂,使人类更加和睦,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以平等开放的精神,维护文明的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协力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

  (3)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着的各个方面既对立,又统一,既相互斗争,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在矛盾推动事物发展中,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各有其作用。同一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是:矛盾双方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矛盾双方可以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并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当今世界也是矛盾的统一体,世界的各种力量既对立又统一,这就要求我们全面地把握矛盾的对立和统一两个方面,能够把同一的事物区别开来,又能把对立的事物联系起来,做到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以推动世界的发展。

  9.下面是有关布什两个任期对外政策的材料。

  材料1

  “9·11”恐怖袭击事件后,布什很快就表示美国将把重点放在反恐上。其后对国会的讲话中,布什发表了关于反恐战争中“非友即敌”的讲话,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媒体把它认定为“布什主义”。布什宣布,其政府所关注的焦点将是摧毁恐怖分子的网络,这场战争“不仅是美国之战,也是世界之战”,任何国家都必须做出选择:或者站在美国一边,或者与恐怖分子站在一起。“从现在起,任何继续庇护或者支持恐怖分子的国家都将被美国认定为敌对的政权。”

  ——摘自《环球时报》2002年3月11日第六版

  材料2

  “我们从事件和常识中得出一个结论:自由能否在我们国家继续存在下去,越来越多地取决于自由能否在其他国家取得成功。在全世界传播自由是我们的世界实现和平的最大希望所在。”“寻求和支持民主运动和民主制度在各个国家和各种文化下的发展成为美国的政策,其最终目标是结束我们这个世界上的暴政。”

  ——布什2005年1月20日的就职演说

  材料3

  2006年初,布什公开讲:“我们成为了玫瑰花、橙色、紫色、郁金香革命见证者,而上述革命只是一个开始。全世界范围内的‘自由’正在不断扩展,地球上所有人没有得到‘自由’,我们就不会停止努力,因为这符合我们的国家利益。”。

  材料4

  美国总统布什25日在第62届联大一般性辩论中发言时,呼吁国际社会积极支持有关国家的民主化进程,同时主张对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等机构进行必要的改革。

  谈到古巴问题,布什说,古巴应该举行自由和有竞争的选举。他甚至宣称,“在古巴,残酷独裁者阿长期统治快要结束。”针对布什的言论攻击,古巴常驻联合国代表团愤然离开会场以示抗议。

  ——新华社2007年9月26日

  请回答:

  (1)材料1说明了什么?

  (2)材料2,3,4又说明了什么?

  (3)如何认识材料1与材料2,3,4所说明问题的异同?

  【参考答案】

  (1)材料1说明布什在第一任期内,由于“9·11”事件,其外交是以反恐为旗帜,以防止美国本土遭受恐怖袭击为主要目标,并以此作为区分敌友的标准,被称为“布什主义”。.

  (2)材料2,3,4说明布什在第二任期,其外交重返老路,以民主、自由为旗帜.,在全球推行美国的制度和价值观,即“全球民主化计划”,如在中东实行“中东民主化”,在“独联体”国家推行“颜色革命”,被称为“新布什主义”。

  (3)“布什主义”和“新布什主义”的不同点在于外交的旗帜不同,共同点在于都是为了巩固和扩大美国在全球的利益。造成不同的原因在于形势的变化,共同点是由美国称霸世界的目标决定的。

    10.以下是有关反恐的材料。

  材料1

  据不完全统计,从2006年11月至2007年9月,全球发生的重大恐怖事件有:(1)伊拉克自杀式袭击死伤惨重:2006年11月23日,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以东的萨德尔城遭连环汽车炸弹袭击,造成至少215人死亡,257人受伤,这是自2003年美国入侵以来,伊拉克发生的伤亡最为惨重的单日袭击事件。2007年2月3日,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市中心一个繁忙的市场发生汽车炸弹爆炸事件,造成至少130人死亡,200人受伤。这是今年以来在伊拉克发生的伤亡最惨重的爆炸袭击事件。2007年8月14日,伊拉克北部尼尼微省发生4起自杀式汽车炸弹袭击事件,造成至少400人死亡,300多人受伤。这是自伊拉克战争爆发以来造成人员伤亡最为惨重的袭击事件。(2)土耳其客机遭劫持。2007年8月18日,一架属于土耳其一家私营航空公司的客机在从塞浦路斯飞往伊斯坦布尔的途中被恐怖分子劫持,机上共有136名乘客和6名机组人员。客机被迫在土耳其南部的安塔利亚机场着陆后,经过4个小时的谈判,两名劫机者最后向。土耳其警方投降。(3)据印度媒体2007年8月26日报道,印度南部安得拉邦首府海得拉巴8月25日晚发生的爆炸事件导致的死亡人数已升至42人,另有约50人受伤。(4)英国恐怖事件:英国警方2007年6月29日凌晨在首都伦敦市中心一个繁华街道发现一辆装载炸弹的汽车,并立即予以拆除。警方事后说,如果没有及时拆除的话,炸弹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2007年6月30日下午一辆燃烧着的汽车在行驶中撞向英国北部格拉斯哥机场大楼。英国警方30日晚确认,当天发生在英国北部格拉斯哥机场的汽车撞击事件与29日发生在伦敦的汽车炸弹案有关联。英国内政部30日宣布,将国家安全警戒水平提升至最高级“临界”状态。(5)阿富汗塔利班武装人员2007年7月19日在阿富汗中部一条公路上绑架了23名韩国人。此后,塔利班先后杀害了两名男性人质。在韩国政府与塔利班谈判后,塔利班武装组织先后释放了其余21名韩国人质。(6)巴基斯坦从2007年初开始出现“红色清真寺”问题,7月10日,巴基斯坦特种部队向“红色清真寺”发起三面猛攻,救出134名人质,打死70多名武装分子。

  材料2

  2001年9月11日,美国遭逢惊天大袭击,恐怖分子劫持4架客机,两架客机撞向纽约世贸中心双子塔,一架撞向国防大楼,另一架在宾夕法尼亚州坠毁,造成2700多人丧生。6年过去了,美国人从“9·11”袭击中活过来,世贸遗址附近比以前更繁华兴旺;但在地球另一边、美国总统布什当年打着反恐旗号入侵的伊拉克,炸弹袭击和教派冲突无日无之,死亡人数比“9·11”袭击高出数十倍,有平民无奈慨叹:“我们这里每分钟都是‘9·11’。”

  ——中国新闻社消息

  材料3

  由美国《外交政策》双月刊和美国进步中心合作编写的调查报告《第三次恐怖主义指数》收集了100多位对外政策专家的意见,84%的美国对外政策专家认为,美国正在输掉反恐战争,91%的专家相信,对美国来说,世界变得更加危险。

  ——2007年8月20日

  材料4

  只要这场反恐斗争被视为是可以通过军事手段打赢的一场战争,那么它就注定会失败。西方越强调对抗,那么它就越会压制穆斯林世界中那些想要大谈合作的人。

  ——英国《卫报》2005年7月8日英国前外交大臣罗宾·库克文章:

  “通过军事手段不可能打赢这场反恐战争”

  请回答:

  (1)指出材料1,2,3所反映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

  (2)为什么说只要这场反恐斗争被视为是可以通过军事手段打赢的一场战争,那么它就注定会失败?

  (3)用有关辩证法原理分析恐怖主义产生的原因。

  (4)应如何消除恐怖主义对世界和平造成的威胁?

  【参考答案】

  (1)材料1,2,3反映由美国主导的国际反恐斗争成效不大,甚至“越反越恐”。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对恐怖主义产生的根源认识不正确,将它与特定的民族或宗教或文明混为一谈;反恐的方法不对,不是全球合作,而是采取单边主义的办法;不是综合治理,各种方式的配合,而是单纯的军事手段;加上美国反恐动机不纯,往往以反恐为名行霸权之实,且奉行双重标准,助长了恐怖主义的气焰。

  (2)恐怖主义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反对恐怖主义必须综合治理,标本兼治。武力反恐是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甚至不是主要的。认为可以通过军事手段打赢反恐战争,它就注定会失败。

  (3)根据辩证法关于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原理,世界上任何事物、现象无不处于一定的联系之中,既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当今恐怖主义的产生也是如此,它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现实背景。它与和平与发展问题长期未能得到解决,尤其是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民族宗教矛盾尖锐以及极端宗教势力、民族分裂主义的抬头有密切的关系。而单纯的武力反恐、反恐中的双重标准及将恐怖主义与特定的民族或宗教或文明混为一谈,更引起强烈反弹。

  (4)对恐怖主义,要坚决反对,严厉打击,加强合作,综合治理,标本兼治。要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要加强反恐合作,特别是要充分发挥联合国及联合国安理会的主导作用;在打击恐怖主义活动的同时,要着手解决世界各国所面临的问题,包括经济发展的问题,重在消除产生恐怖主义的根源。同时,应以国际法为准绳,以确凿证据为基础,不伤及无辜平民。不能将恐怖主义与特定的民族或宗教或文明混为一谈;不能搞双重标准;更不能借反恐推行影响世界和地区稳定的别的政治意图。

  11.以下是有关冷战后南北关系的材料。

  材料1

  “寻求和支持民主运动和民主制度在各个国家和各种文化下的发展成为美国的政策,其最终目标是结束我们这个世界上的暴政。”

  ——布什2005年1月20日的就职演说

  材料2

  正在卢森堡出席第30届非训、加勒比和太平洋(非加太)地区与欧盟成员国理事会会议的欧盟及非加太国家的部长25日签署了《科托努修改协定》。这是自2000年《科托努协定》签署以来双方首次按规定对协定进行修订。

  《科托努协定》是非加太地区78个国家与欧盟于2000年6月在贝宁经济首都科托努正式签署的。这一协定的有效期为20年,每5年修订一次。协定的主要内容是欧盟向非加太国家提供经济援助,双方进行全面政治对话,及时解决在消除贫困和防止地区冲突方面的问题,扩大经贸合作以及进行财政援助改革等。经过修订的《科托努协定》在加强政治对话、实现新千年目标、消除贫困、加强经济和贸易联系等方面增加了新的内容。

  ——新华社2005年6月25日卢森堡电

  材料3

  《纽约时报》(2003年)7月6日文章说,美国总统布什将于7月7日启程对非洲五国进行访问,这是布什入主白宫以来、也是历史上共和党总统首次访问非洲。布什政府越来越把非洲看作是一个风险与机遇并存之地,认为再也不能把这片大陆放在美国外交政策处理顺序的末位了……非洲压力集团DATA负责人德拉蒙德说,真正的考验是,总统是否能够说服议会完全支持他赞助其非洲政策的两个项目,一个是5年内拨款150亿美元援助14个国家防治艾滋病,其中12个国家在非洲;另外一个项目名为“千年挑战账户”,保证在未来3年里向“在民主和资本主义进程中”取得具体进展的贫困国家提供100亿美元。据悉,美国国会有可能削减这两个援助项目的金额。

  材料4

  关于发达国家过去几周宣布免除一些最贫困国家债务的决定,希拉克表示这一决定未能彻底解决贫困国家的债务问题,希望即将召开的八国首脑会议能够进一步推动这一问题的解决。希拉克还表示,全球经济正在继续增长,但是深层次的不平衡将使这一增长变得脆弱。法国认为,石油价格、汇率变化、原材料市场等问题急需全球化的和谐管理。

  ——新华社2005年6月28日巴黎电

  结合上述材料论述冷战后南北关系的新变化,并分析南北矛盾加剧的主要原因及解决南北关系的根本途径。

  【参考答案】

  (1)冷战后南北关系的新变化主要表现为:第一,南北关系中的政治问题日益突出。第二,南北经济矛盾依然存在,但出现了与冷战时期不同的特点。南方国家关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已经从经济领域扩展到国际经济、政治领域。债务问题已成为南北关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北方国家和一些国际金融机构纷纷采取措施以缓解债务危机。国际资金流向出现了从南方国家向北方国家回流的变化,使南方国家更加缺少发展资金,并承受着来自北方债权国的沉重压力。南北贸易摩擦增加,环保问题成为南北关系中的二个突出的新问题。第三,南北对话与合作关系加强。第四,区域内或集团内的南北关系有所发展。

  (2)冷战后南北矛盾加剧的主要原因首先在于南北政治经济关系不平等,特别是南北经济差距日益扩大。其次,在发展中国家比较困难的情况下,西方发达国家加紧推行强权政治和经济霸权。

  (3)解决南北关系的途径,最主要的是要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因为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和掠夺,主要是通过国际经济旧秩序实现的。第二,加强南南合作,提高南方的经济实力,以促进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第三,推动南北对话,改善南北关系。

  12.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戈尔巴乔夫2006年初在接受《环球人物》记者采访时吐露了他对苏联改革往事的反思:“改革时期,加强党对国家和改革进程的领导,是所有问题的重中之重”。戈尔巴乔夫说:“我给中国朋友的忠告是:不要搞什么‘民主化’,那样不会有好结果!千万不要让局势混乱,稳定是第一位的。”谈到苏共垮台,他说:“我深深体会到,改革时期,加强党对国家和改革进程的领导,是所有问题的重中之重。在这里,我想通过我们的惨痛失误来提醒中国朋友:如果党失去对社会和改革的领导,就会出现混乱,那将是非常危险的。”“我们在没有做好准备的情况下,使苏联社会大开放。在残酷的国际竞争下,国内工业受到了致命打击。极少数人一夜暴富,敛财数额之巨仅次于美国的大亨,而赤贫的人数却远远超过了苏联时期。”

  ——《戈尔巴乔夫后悔了》,《环球人物》,2006年第五期

  结合材料阐述苏联解体的原因及改革应吸取的历史教训。

  【参考答案】

  (1)苏联解体是20世纪人类历史的重大事件。它的发生是各种因素错综复杂、互相作用,形成一种总的合力的结果。既有深刻而复杂的国际背景,又有苏联、东欧国家内部深层次的原因;既有历史原因,又有80年代现实存在的多种原因;既有政治的原因,又有经济的原因。

  首先,戈尔巴乔夫推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是苏联解体的最直接的原因。

  其次,传统的高度集权的体制是苏联解体的深层次的社会历史原因。

  再次,争夺世界霸权的对外政策,大大的加重了苏联的沉重负担。庞大的军费开支和援外开支使国家的经济不堪重负。

  最后,西方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战略是苏联、东欧剧变的强大助推力。

  (2)苏联解体给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提供了深刻的历史教训。主要有:第一,必须坚持改革,改革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第二,必须坚持党对改革的领导,同时,要加强执政党的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第三,必须集中全力发展生产力,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第四,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第五,必须对国际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阴谋和颠覆活动保持高度警惕,并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第六,必须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代特征和本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13.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2007年,俄罗斯在外交上有一系列引人注目的言行:2月10日,普京在慕尼黑参加第43届安全政策会议时,当着西方领导人的面,抨击美国“几乎无节制”地在世界上滥用武力。这种“不受节制滥用武力”的政策是很危险的,它将促使更多的国家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他说,美国领导的“单极世界”是不可接受的,只有联合国才能合法使用武力,他批评北约东扩“具有挑衅意义”。这个讲话被称为“慕尼黑讲话”。5月9日,普京在红场阅兵式讲话时把布什外交喻为纳粹德国外交的翻版。5月29日,俄战略火箭部队成功试射了两枚具有特别意义的导弹。5月31日,普京在记者招待会上给美国贴了“帝国主义”的标签。6月4日,普京说如果美国执意在欧洲部署导弹防御系统,欧洲可能重新成为俄导弹瞄准的目标。7月14日普京签署命令,决定俄罗斯暂停执行《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以及与其相关的国际协议。8月17日普京宣布,俄已于当天开始恢复中断15年之久的远程战略轰炸机例行战斗值班飞行

  请回答:

  (1)分析俄罗斯这一系列言行反映的问题并指出其原因。

  (2)俄罗斯2007年的一系列行动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

  (1)反映了俄罗斯与美国的矛盾加剧。原因在于俄罗斯与美国之间国家利益和战略目标不同。一方面,美国在总体上要利用俄罗斯参与解决许多国际问题,同时又要遏制和削弱俄罗斯,全方位压缩俄罗斯的生存空间,防止俄罗斯再度崛起,威胁美国的全球霸权。这是美国与俄罗斯关系起伏、非敌非友的根本原因。俄罗斯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和政局的稳定,不再甘心继续充当旁观者角色,要为俄罗斯打开更广阔的政治回旋空间。俄罗斯的这一系列言行是对西方一再挤压俄罗斯战略空间所作出的有限回应。

  (2)俄罗斯的这一系列言行说明,多极化是世界政治发展的趋势,美国构建单极世界的图谋是不可能得逞的。

  14.下面是几份有关中国发展的材料及评论。

  材料1

  不出几年,中国就会成为世界上经济规模最大的国家,而且它正朝着一个令人生畏的军事大国的方向前进。中国是一个未得到满足的、雄心勃勃的大国,它的目标是支配亚洲,其办法不是入侵和占领邻国,而是使自己远比邻国强大,从而使东亚发生的一切都必须至少得到中国的默许。

  ——伯恩斯坦、芒罗《即将到来的美中冲突》

  材料2

  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直言不讳地声称,中国增加军费开支是对地区安全构成的一个威胁。拉姆斯菲尔德上周六在新加坡所说的这番话只不过是恢复了无法实现的美国外交政策——至少是布什政府任内的美国外交政策——的基本框架而已。早在“9·11”事件之前,拉姆斯菲尔德和其他保守的鹰派人物就忙于制定一项旨在把中国描绘为美国竞争对手的政策。如今,这场反恐战争似乎已接近尾声,华盛顿又格外引人注目地改变了调子,重新把中国视作对自由贸易和安全的一种威胁。

  ——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2005年6月7日文章《美国重新瞄上中国》

  材料3

  “中国的发展不仅仅是全球经济增长的强大驱动力,而且对其他经济体的影响也广泛得多。”“中国的经济影响力与日俱增,世界的决策者应该如何应对?试图通过采取保护主义措施中止中国的经济增长——正如美国的许多国会议员希望的那样——将是一场灾难,因为那会关闭未来全球繁荣的一个强大源泉。”

  ——英国《经济学家》周刊2005年7月30日一期社论

  材料4

  中国的经济增长给世界——尤其是给美国带来了显而易见的巨大好处。据摩根士丹利公司的一份报告说,过去十年,廉价的中国商品为美国消费者节省了6000多亿美元。另外,中国与其他亚洲国家一起购买美国国债,因而使得美国人及其政府能够不断借款消费,进而使得世界经济得以持续增长。

  ——美国《新闻周刊》2005年5月9日一期文章《未来属于中国吗?》

  材料5

  自1996年以来,中国对亚洲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4%。2004年,中国同亚洲的贸易额达6650.3亿美元,占当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57.6%。

  ——李肇星《和平、发展、合作——新时期中国外交的旗帜》2005年8月22日

  请回答:.

  (1)材料1,2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材料3,4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3)运用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3,4,5评析材料1,2的主要观点。

  【参考答案】

  (1)材料1,2的主要观点是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中国的国防力量也在增长,中国将成为地区安全的威胁。

  (2)材料3,4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不仅给美国消费者带来巨大好处,而且推动美国经济进而促使全球经济的增长,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强大驱动力。试图通过采取保护主义措施中止中国的经济增长,那会关闭未来全球繁荣的一个强大源泉,将是一场灾难。

  (3)中国的发展不仅有利于世界的繁荣与发展,而且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因为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走的是和平发展的道路。这是由中国的国家性质、历史文化传统、在近代的切身经历、当前所处的国际环境以及面临的任务决定的。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中国的国防开支占国内生产总值、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都很低。中国的发展绝不是威胁。

  15.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英国前外交大臣杰克·斯特劳2006年2月访问尼日利亚时说:“中国今天在非洲所做的;多数是150年前我们(指英法老殖民主义者)在非洲做的。”

  材料2

  随着中国援建的非洲联盟(简称“非盟”)会议中心在亚的斯亚贝巴奠基、由国家开发银行出资并承办的中非发展基金有限公司在北京开业、首个援非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揭牌等,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去年11月召开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宣布的8项援非政策措施正逐一得到落实,中非合作取得可喜进展,赢得了非洲国家好评。

  ——新华网内罗毕2007年7月10日电

  材料3

  中国在非洲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最近对非洲8个国家的访问突出表明了这一点,而这一点也让西方一些意识形态上的对手感到恐慌。他们声称,一个新的殖民计划正在推行之中……提出这种观点的人把今天的贸易模式与直到20世纪末期还在进行的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剥削进行了肤浅的对比……中国不仅远未对非洲国家进行剥削,而且还在这里兴建工厂、修建铁路,并执行培训计划。更重要的是,北京没有像一些西方国家那样对非洲国家的产品关上大门。在最近访问非洲期间,胡锦涛主席签署了向南非的农产品开放中国市场的协议。此外,投资也不是单向流动的。面对来自更发达国家的竞争,磨砺了生存技巧的非洲公司,在争取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席之地时拥有了一定的优势。中国似乎在与落后于自己的国家建立伙伴关系上开创了新的模式。

  ——《印度教徒报》2007年2月21日文章《中国与非洲经济体》

  材料4

  “新殖民主义”这顶帽子绝对扣不到中国的头上。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遭受了大约110年的殖民主义侵略。中华民族懂得殖民主义给人民带来的苦痛,也深知要同殖民主义作斗争。我们长期以来之所以支持非洲民族解放和振兴,这是一个主要原因。

  在这里,我想强调,长期以来非洲人民也给予了中国宝贵的支持。我们说,非洲人民对中国有“德”。中国的先哲说过:“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

  ——温家宝总理2006年6月18日在埃及记者会上的讲话

  结合材料2,3,4及中国外交的原则剖析材料1的观点。

  【参考答案】

  (1)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把加强和发展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作为自己外交的立足点。新中国历来十分重视与非洲国家的关系,中非友好合作的历史已经有半个世纪。中国即使在自己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也给予了非洲国家和人民宝贵的支持和力所能及的援助。中国对非洲国家的援助涉及各个方面,50年来中国为支持非洲发展民族经济,共在非洲实施了近900个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项目。中国向非洲43个国家派出了医疗队,累计达1.6万人次,共救助疾病患者2.4亿人次。

  (2)2006年1月12日中国发表《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这是中国政府首次发表对非洲政策文件,也是继2003年发表《中国对欧盟政策文件》之后,中国政府发表的第二份对外政策文件。文件指出,中国对非政策的总体原则和目标是:真诚友好,平等相待;互利互惠,共同繁荣;相互支持,密切配合;相互学习,共谋发展。中国与非洲建立了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

  (3)在2006年11月初召开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为推动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发展,促进中非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的合作,胡锦涛代表中国政府承诺将采取以下8个方面的政策措施:第一,扩大对非洲援助规模,到2009年使中国对非洲国家的援助规模比2006年增加1倍;第二,今后3年内向非洲国家提供30亿美元的优惠贷款和20亿美元的优惠出口买方信贷;第三,为鼓励和支持中国企业到非洲投资,设立中非发展基金,基金总额逐步达到50亿美元;第四,为支持非洲国家联合自强和一体化进程,援助建设非洲联盟会议中心;第五,免除同中国有外交关系的所有非洲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截至2005年底到期的政府无息贷款债务;第六,进一步向非洲开放市场,把同中国有外交关系的非洲最不发达国家输华商品零关税待遇受惠商品由190个税目扩大到440多个;第七,今后3年内在非洲国家建立3~5个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第八,今后3年内为非洲培训培养15000名各类人才;向非洲派遣100名高级农业技术专家;在非洲建立10个有特色的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为非洲援助30所医院,并提供3亿元人民币无偿援款帮助非洲防治疟疾,用于提供青蒿素药品及设立30个抗疟中心;向非洲派遣300名青年志愿者;为非洲援助100所农村学校;在2009年之前,向非洲留学生提供中国政府奖学金名额由目前的每年2000人次增加到4000人次。

  (4)总之,那种把中国发展与非洲国家的关系说成是搞“新殖民主义”的观点,是别有用心的,是对中国的恶意中伤。

  16.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要了解中国的发展方向,最重要的是要了解中国选择的是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我可以明确地告诉大家,中国选择和坚持的是和平发展道路,中国的发展是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

  ——胡锦涛2005年11月9日在伦敦金融城市长萨沃里举行的欢迎晚宴上的演讲

  请回答:

  (1)中国在当前为什么特别强调“选择和坚持的是和平发展道路”?

  (2)选择和坚持的和平发展道路的内涵是什么?

  (3)为什么必须和能够选择和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参考答案】

  (1)首先和主要的是针对国际上有些别有用心的人对中国发展所散布的种种攻击和污蔑,尤其是针对“中国威胁论”,同时也是为了向不明真相的人做好解释工作;就国内来讲,也是为了对我国广大干部和人民进行教育:中国永远不称霸,不威胁别人。

  (2)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就是既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促进世界和平;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实现发展,同时坚持实行对外开放;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努力实现与各国的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坚持和平、发展、合作,与各国共同致力于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3)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既有着中国发展的现实需要,又有着中国发展的历史根源。第一,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第二,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也是从近代中国的切身经历中得出的结论。第三,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也是由中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中国是个社会主义国家,绝不会发动战争去侵略和奴役别国人民,也决不愿像过去那样受别国的侵略。第四,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由中国现在面临的现代化任务决定的。第五,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17.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2007年7月6日,日本在政府的防务报告中说:“我们对中国军力缺少透明度表示担心”;8月30日,日本防卫大臣高村正彦在会见中国国防部长曹刚川时,再次要求“中国军费透明化”。

  材料2

  美国国防部2006年5月23日公布了关于中国军力情况的最新年度报告,继续散布“中国威胁论”。报告称,中国与军事有关的总开支是中国公布的军事预算的“两到三倍”。

  材料3

  (中国)从1979年到1989年,国防费年平均增长为1.23%,与同期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年平均上涨7.49%相比,实际年平均负增长5.83%。从1990年到2005年,国防费年平均增长为15.36%,扣除同期全国消费价格总指数年平均上涨5.22%,实际平均增长9.64%。

  中国国防费总额、军人人均数额,与其他一些国家特别是大国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2005年,中国年度国防费相当于美国的6.19%、英国的52.95%、法国的71.45%、日本的67.52%。中国国防费军人人均数额为107607元人民币,是美国的3.74%、日本的7.07%。

  材料4

  2007年8月31日,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紧急约见联合国裁军事务办公室负责人,向其通报中国在增加军备透明度方面的两项决定:中国从2007年起参加联合国军费透明制度,恢复参加联合国常规武器登记册,并同时提交《2006年中国军费开支表》和《2006年中国常规武器转让情况表》。

  请回答:

  (1)分析美国、日本等西方国家为什么要在“中国军费透明化”问题上大做文章?

  (2)如何认识材料3所反映问题的实质?

  (3)材料4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

  (1)目的是为了宣传“中国军事威胁论”,同时为自己增加军费和军事力量制造借口。

  (2)中国国防费总额、军人人均数额,与美国、日本等国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中国增加的国防费,主要用于改善军人工资待遇和部队生活条件,加大武器装备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支持军事人才建设,平抑物价上涨因素以及增加非传统安全领域国际合作的费用。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永远不称霸,不会走军备竞赛之路。

  美国等国,为了实现自己的全球战略,以世界和平的保护者自居,借口受到威胁,不断扩大军费开支,以保持其军事优势。

  (3)中国参加联合国军费透明制度,并恢复参加联合国常规武器登记册,是中国进一步提高军事透明度的重要举措,充分体现了中国致力于增进与世界各国军事互信的积极态度,体现了中国奉行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支持联合国在促进各国军备透明和安全领域互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中国愿继续与国际社会共同努力,为增进国际和平与安全做出贡献。

  18.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近年来,地球气候变暖,世界还发生了一系列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给人类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有人说,人在自然灾害面前变得无能为力了。请运用有关哲学原理分析这种说法。

  【参考答案】

  自然界及其发展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类至今还不能准确预见地震、火山爆发和海啸等突如其来的灾变的发生,但这并不能说明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人类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能动地认识客观世界及其发展规律。一方面,通过对规律的认识,预见自然灾害的发生,防范和限制自然灾害对人类的破坏作用。另一方面,人们可以通过改变或者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自然灾害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所以,认为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是无能为力的观点是错误的。

    19.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在国内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同时,在国际上提出了建设和谐世界的主张。

  请分析:(1)中国提出这些主张的哲学依据;(2)从这一依据出发,在解决矛盾(不和谐)问题的方法论上的根本要求是什么?

  【答案】

  (1)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哲学依据是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特别是关于矛盾同一性的原理。

  矛盾的同一性或统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内在的、有机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是事物的稳定、和谐状态。同一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是:①由于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条件,矛盾双方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②由于矛盾双方相互包含,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③由于矛盾双方彼此相通,矛盾双方可以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并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总之,矛盾同一性所要求的统一体的稳定状态,是事物也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促进事物发展,特别是在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中,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

  (2)强调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方法论上的根本要求就不是强调一方克服另一方而使自身获得发展这一解决矛盾的方法,而是强调用缓和矛盾、化解矛盾甚至搁置矛盾的方法解决问题,努力寻找各方利益的共同点,求同存异,兼顾各方利益,以达到互利共赢。

  20.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也出现了某些负面问题。请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矛盾学说,阐述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参考答案】

  (1)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的,存在于一切事物及其全部发展过程中。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条件。改革措施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某些负面问题,付出一定的代价,它与改革措施发挥的正面效应是相伴而生的。

  (2)矛盾双方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其主要方面规定事物的性质。我们必须首先看到改革取得巨大成就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充分发挥它的正面效应。同时也不要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尽量减少负面效应,促使负面效应向正面效应转化。

  (3)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负面效应是改革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新矛盾,它的出现和解决能够促使我们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纵深层次,使社会主义事业获得新的发展。

  21.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迄今为止,人类已攻克了许多原先被认为是不治之症的疾病,破解了这些疾病产生的秘密,并找到了治疗的办法,如霍乱、天花、肺结核等,但又不断遇到新的原因不甚明了的疾病如艾滋病、非典、禽流感等。请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这种现象并指出它对我们如何发现和发展真理有哪些启示。

  【参考答案】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真理的标准。人们对疾病的认识及治疗方法只能来源于实践并通过实践去检验。

  (2)认识的发展过程表现为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认识发展的无限性。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在认识过程中始终存在著主观和客观的矛盾。从客观方面看,事物的各个侧面及其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从主观方面看,人的认识能力有一个提高的过程。人的认识受着实践范围、立场、观点、方法、思维能力、工作经验和知识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在自然科学的发展中,对于某一自然现象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实验、认识、再实验、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形成比较科学的理论。

  认识发展的无限性是指,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这种认识的无限发展过程,在形式上是循环往复,在实质上是前进上升。只有未被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对疾病的认识也是这样。

  (3)任何实践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人类的实践和认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我们要不断发现和发展真理,就要求我们不断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

  22.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政协民盟民进联组会上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讲话中提出:“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1)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提出“八荣八耻”荣辱观的重要意义。

  (2)运用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及其社会功能原理分析说明提倡树立和培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意义。

  【参考答案】

  (1)社会存在包括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指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社会意识则总括了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以及人类社会的全部精神现象及其进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产生、内容和变化发展,社会意识则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它根源和依赖于社会存在,它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

  我们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在制定道德规范时必须充分考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点,既要高举道德理想主义的旗帜,又要照顾到大多数人的道德现实主义的基本水平和要求。“八荣八耻”反映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制度的基本要求,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有利于追求真善美、抵制假丑恶、弘扬正气,有利于履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从而达到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有效支持,是一种适应现实要求、操作性强、符合绝大多数人的道德标准的道德规范体系。

  (2)意识形态一经产生,便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并具有特殊的功能。主要表现在:意识形态的变化发展同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不一定完全同步,表现为超前或滞后两种情况;意识形态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意识形态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意识形态能动的反作用集中体现在意识形态维护或批判现实社会,调控社会和人的活动这两大功能上。

  对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来说,每当社会面临重大转型的时期,精神支柱的力量是尤其不可或缺的,正确的荣辱观就是这一精神支柱最重要的核心部分。首先,“八荣八耻”旗帜鲜明地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抵制什么,使社会生活有一个共同的规范;并通过这种共同的规范去调节人们的行为,使整个社会生活保持在一种有序的状态之中;第二;“八荣八耻”的荣辱观以规范为基本形式,以价值为实践指向,为人们的相互关系的调节和行为表现提供一种价值的支撑和价值导向。第三,作为道德规范,“八荣八耻”对人们具有强大的教化功能,有利于提升社会成员的综合素质,推进社会的文明进步。

  23.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试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相互关系,并阐述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参考答案】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需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的需要。只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形成全社会的共同理想,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才能树立全社会的和谐理念,增强全社会的和谐精神;才能形成全社会的良好道德风尚,形成全社会的和谐人际关系;才能营造全社会的和谐舆论氛围,塑造全社会的和谐心态;才能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增进思想共识,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打牢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

  24.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2006年6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为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的文章,文章引了一段话:“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这几个字是不能没有的,这并非多余,并非画蛇添足,而恰恰相反,这是画龙点睛。所谓‘点睛’,就是点明我们市场经济的性质。”如何理解这段引文的含义?

  【参考答案】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目标的确立为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使经济体制的各个方面能够相互协调、相互配套,从而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不同于传统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也不同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的特性,是指作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具有的规定性,也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结合而形成的制度性特征。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特有的,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区别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体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其他企业都进入市场,通过平等竞争发挥国有企业的主导作用。这里有两点必须明确:一是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二是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公有制占主体,并不意味着公有制企业与其他企业处于不平等的竞争地位,公有制企业和其他企业都进入市场,在平等竞争中共同发展。

  第二,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占主体地位的公有制经济决定了劳动者的个人收入分配必须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同时,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经营方式的存在,又在客观上产生了多种分配方式。在市场经济的活动中,劳动者的个人收入都会受到市场的调节。这样的分配制度所贯彻的基本原则是既要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要防止产生两极分化;既要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又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第三,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能够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能够更好地处理中央与地方、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国家计划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必须更新计划观念,转变计划管理职能,改进计划方法。国家计划要以市场为基础,总体上应当是指导性的计划。计划工作的重点是合理确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搞好经济发展预测、总量调控、重大结构与生产力布局规划,集中必要的财力、物力进行重点建设,综合运用经济杠杆,促进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一个重大贡献。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没有成功的经验可抄,也没有现成的模式可搬,它要靠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做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在认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在科学把握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关系的基础上,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才能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转得更好。

  25.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2007年9月28日下午,胡锦涛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44次集体学习时发表了讲话。他指出,实行对外开放,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党的中心工作的要求制定的重大战略,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实践充分证明,实行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科技进步和创新,有利于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有利于为我国发展营造有利的国际环境,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请回答:

  (1)把实行对外开放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2)在经济全球化曲折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应如何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的水平?

  【参考答案】

  (1)把对外开放确立为基本国策的最重要的依据是邓小平关于“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两个重要观点。实行对外开放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

  (2)一是要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坚持以质取胜,,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努力促进对外贸易从数量增加为主向质量提高为主转变,提高对外贸易质量和效益。二是要优化对外开放结构和布局,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积极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加强对外资的产业和区域投向引导,做好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提高,扩大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对外开放。三是要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从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需要出发,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经营,完善对境外投资的协调机制和风险管理,健全对外投资服务体系,办好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支持当地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四是要扎实促进互利共赢,维护和完善全球经贸体系,主动承担与我国发展水平和能力相适应的国际责任,力所能及地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和支持,妥善处理产品质量、气候变化、生态环境、知识产权等问题,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和国家利益。五是要切实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完善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法律法规,构建有效的国家经济安全体制机制,增强国家经济安全监测和预警、危机反映和应对的能力,依法保护我国海外资产和人员安全。

  26.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下面是有关党的建设的材料:

  材料1

  红军第四军的共产党内存在着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这对执行党的正确路线,妨碍极大。若不彻底纠正,则中国伟大革命给予红军第四军的任务,是必然担负不起来的……纠正的方法:主要是教育党员使党员的思想和党内的生活都政治化,科学化……教育党员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去作政治形势的分析和阶级势力的估量,以代替主观主义的分析和估量……使党员注意社会经济的调查和研究,由此来决定斗争的策略和工作的方法。

  ——《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1929年

  材料2

  现在是民族统一战线的时期,我们同资产阶级建立了统一战线;现在是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的武装在前线上配合友军同敌人进行残酷的战争;现在是我们党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大党的时期,党已经不是从前的样子了。如果把这些情况联系起来看,就懂得我们提出“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是怎样一个光荣而又严重的任务了。

  ——《共产党人》发刊词1939年

  材料3

  我们很快就要在全国胜利了……夺取这个胜利,已经是不要很久的时间和不要花费很大的气力了;巩固这个胜利,则是需要很久的时间和要花费很大的气力的事情……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1948年

  材料4

  我们党之所以能够成为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核心力量,之所以能够承担起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历史重托,之所以能够在剧烈变动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根本原因是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高度重视并不断保持和发展自己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

  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1)上述四个材料反映的共同点是什么?

  (2)为什么会有这个共同点?

  (3)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主要经验是什么?

  【参考答案】

  (1)共同点:都强调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2)原因: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党的先进性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强调从思想上建党,这是由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的。在国际共运中,无论马克思、恩格斯,还是列宁,都是在城市环境与工人群众中建设无产阶级政党。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的农村和战争环境中,在农民是党的成员的主要来源的情况下,开展党的建设,不仅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而且是一项十分艰巨而复杂的历史任务。抗日战争时期,党面临着复杂的环境和繁重的任务。建国前夕,则是考虑到党将成为执政党,地位、环境、任务都将发生变化。当前我们强调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因为我们党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面临着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要切实解决好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

  (3)主要经验有五条: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第一,必须准确把握时代脉搏,保证党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第二,必须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党始终与人民群众共命运。第三,必须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不断与时俱进,保证党的全部工作始终符合实际和社会发展规律。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关乎党的生命。第四,必须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来进行,保证党始终引领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第五,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保证党始终具有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27.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投资建设的重点主要放在城市,广大农村的交通、住房、医疗卫生、通讯以及基础设施和文化设施都还比较落后。这些年来,通过实行工农产品“剪刀差”价格机制、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和偏斜的国民收入再分配政策,以大量的农业与农村的经济剩余补给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资金,造成了农村、农业经济停滞不前和农民生活持续低迷,城乡差别越拉越大。从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标看,1957年城镇居民为235元,农民为73元,二者之比为3.22:1;1978年,二者收入之比为2.37:1;1985年为1.72:1;1990年为2.2:1;2003年城镇居民为8500元,农民的人均收入为2622元,差距已扩大为3.24:1。城乡收入差距除80年代初期由于农村改革的实惠而有所缩小外,90年代以来,重新趋向扩大。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城乡人均收入比率都小于1.6,只有三个国家超过了2.0,中国便是其中之一。

  ——《学习时报》307期

  结合上述材料阐述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

  【参考答案】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十一五”规划《建议》站在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从“两个基本趋向”的论断出发,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这体现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通过统筹城乡发展破解“三农”问题;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破解“三农”问题;通过明显改善农村的整体面貌破解“三农”问题;通过扩大公共服务覆盖农村的范围破解“三农”问题。胡锦涛同志指出,综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所以在十一五期间,我们明确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任务,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和农业的投资力度。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原材料行业如钢铁和水泥的过剩生产能力找到新的出路,而且可以使我国最具潜力的农村消费市场得以充分开发,并拉动其他制造业的发展,实现城乡经济社会良性互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措施: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同时,要积极稳妥地实施城镇化战略,这也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一项重要任务。推进城镇化,要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进行。

    28.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天津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是: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努力建设成为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逐步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城区。

  ——《国务院关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

  材料2

  2007年6月7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通知》,明确国务院同意批准设立重庆市和成都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同时要求成都市和重庆市要从实际出发,根据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要求,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并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大胆创新,尽快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也为推动全国深化改革,实现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

  这次设立的成都市、重庆市配套改革试验区,是国家战略层面上设立的以城乡统筹为重点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根本目的在于逐步建立较为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形成强化经济发展动力、缩小城乡区域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确保资源环境永续利用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架构、政策设计、体制改革及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综合模式,走出一条适合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道路。

  请回答1

  (1)结合材料1说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重要意义。

  (2)结合材料2指出成渝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与深圳特区、浦东新区的不同点。

  (3)说明我国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和新格局。

  【参考答案】

  (1)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具有重大意义。第一,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利于提升京津冀及环渤海地区的国际竞争力。天津滨海新区位于环渤海地区的中心位置,内陆腹地广阔,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基础雄厚,增长潜力巨大,是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窗口。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促进这一地区加快发展,可以有效地提升京津冀和环渤海地区的对外开放水平,使这一地区更好地融入国际经济,释放潜能,增强竞争力。第二,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利于实施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天津滨海新区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是继深圳经济特区、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带动区域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极。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有利于促进我国东部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从而带动中西部地区,特别是“三北”地区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第三,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利于探索新时期区域发展的新模式。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把握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特点,用新的思路和发展模式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有利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走出一条区域创新发展的路子。

  (2)成渝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与深圳特区、浦东新区的不同点在于:第一,背景和目的不同。后者是在计划经济背景下设立的,目的是为改革计划经济体制探路;前者是在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设立的,为的是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第二,任务和手段不同,后者主要是为了开放,任务是引进外资等;前者是综合改革、制度创新,任务是探索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新路子。第三,地域和模式不同,后者主要是着眼于沿海地区的优先发展,前者是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出发,着眼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区域发展的新格局。第四,基本要求不同,后者主要是着眼于效率优先,前者主要是着眼于兼顾公平。

  (3)要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通过健全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扶持机制,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根据各个区域人口、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实行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

  29.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建国50多年来,我国GDP增长了10多倍,但矿产资源消耗增长了40多倍。“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和“十五”前三年,每增加一亿元GDP需要的固定资产投资分别是1.8亿元、2.15亿元、1.6亿元、4.49亿元和4.99亿元。我国单位产值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4倍,是德国的4.97倍,日本的4.43倍,美国的2.1倍,印度的1.65倍。今年以来,国际油价的飙升对我国经济的明显影响就可看出在资源约束条件下,我们这种粗放式的发展方式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另一方面,这些年来,我们满足于运用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和较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广阔的国内市场参与低水平、低层面的国际分工,结果资源浪费了不少,环境破坏了很多,换来的却是微薄的劳动力血汗收益。《华尔街日报》在去年有一篇文章中举了一个例子,美国和瑞士合资的罗技公司鼠标每年卖到美国两千万个,全是在苏州生产的。每个鼠标的售价是40美元。在这40美元中,罗技公司得20%,就是8美元;分销商零售商得37.5%,15美元;还有零配件的供应商,像得克萨斯仪器作元器件的得35%,14美元;中国得7.5%,3美元,这3美元里面包括几百个工人的工资、水电费等生产费用。

  ——转引自《学习时报》第307期

  从上述材料中应得出什么结论?如何解决材料中反映-出来的问题?

  【参考答案】

  从中可以看出,我国经济的增长方式还是粗放式的。我国走的是高代价低效益的发展模式。要解决这个问题,走出这种高代价低效益的发展模式,我们一定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把增长方式转变到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增长方式上来,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要坚持自主创新、综合创新,大力加强原始创新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为我国在新一轮的世界产业发展和经济竞争中抢占有利位置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之路。

  30.下面是关于我国收入差距和共同富裕的材料。

  材料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年均增长9%左右,2005年我国GDP达到18.23万亿元,人均GDP突破万元。但是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收入分配的差距却不断扩大。世界各国往往把基尼系数作为衡量收入分配差距的重要指标之一。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基尼系数低于0.3属于分配比较均等,0.3~0.4属于分配比较合理,0.4~0.5表明收入差距过大,超过0.5则意味着已经出现了两极分化。据《学习时报》340期刊登由财政部副部长楼继伟执笔的一项课题研究成果指出,目前中国收入分配相当不均,反映收入分配差异的基尼系数为0.46,更为严重的是起点不公平。

  材料2

  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构想是这样提出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利税,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当然,太早这样办也不行,现在不能削弱发达地区的活力,也不能鼓励吃“大锅饭”。什么时候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在什么基础上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要研究。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到那个时候,发达地区要继续发展,并通过多交利税和技术转让等方式大力支持不发达地区。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374页

  材料3

  2006年4月2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重庆考察时指出:“我们目前有两个目标。一是使国家富强起来,人民富裕起来;二是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和建设的成果。”第一是要有成果,第二是全体人民共享。这两个目标紧密联系,唇齿相依。没有成果,谈不上共享;没有共享,成果不会保持长久。

  材料4

  2006年5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问题。会议强调,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构建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使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要积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理顺分配关系,完善分配制度。

  请回答:

  (1)结合材料1和2,谈如何认识我国的收入差距和共同富裕问题。

  (2)结合材料2,3,4,说明为了防止收入分配差距过分拉大,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应该从哪些方面采取措施?

  【参考答案】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扩大,有其客观性,总体上看是合理的、必要的,说明我国在克服分配领域中的平均主义弊端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第一,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会拉大收入分配的差距;实行按要素分配的政策,使拥有各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能得到更多的收入;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把调动积极性、提高效率放在优先位置,也会使收入差距拉大。第二,我国地域差别、行业差别、城乡差别的存在。第三,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使人们的收入差距在更大的领域里拉大。第四,国家宏观调控体系还不够完善。第五,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但是,如果收入差距过分扩大,而且得不到及时有效地调节,就可能危及社会和经济的稳定,影响国民经济的长期发展,影响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

  当然,共同富裕是一个逐步实现的历史进程,即表现为生产力不断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社会不断进步的历史过程。不能把共同富裕理解为全社会实行同步富裕或同时富裕,也不能理解为完全平均。在我国现阶段,要允许、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和一部分人,依靠勤奋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并提倡先富帮助、带动后富。一部人先富产生的富裕程度的差别,是全体社会成员在共同富裕道路上的有先有后、有快有慢的差别,并非少数人成为剥削者、大多数人陷入贫困的两极分化。

  (2)我国当前的收入差距过大,应当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构建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这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使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要积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理顺分配关系,完善分配制度,“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31.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材料2

  2006年6月5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八次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尤其在创新型科技人才。没有一支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作支撑,要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是不可能的。世界范围的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谁能够培养、吸引、凝聚、用好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谁就抓住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战略主动、实现发展目标的第一资源。”

  请回答:

  (1)材料1说明了什么现象?

  (2)说明我国2020年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

  (3)论述科技、人才、教育三者的关系及如何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

  【参考答案】

  (1)材料1说明我国的研发投入、科技贡献率与创新型国家相比差距较大,对外技术依存度较高。

  (2)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使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3)科学技术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知识型劳动者成为现代生产和管理的主体。科学技术的进步又是以教育的发展为基础的。因为科技的发展关键是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决定于教育,高水平的科技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都依赖于高质量的教育。科技、教育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根本推动力,科技与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和巨大的作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实践证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只有建立在科技进步和教育发展的基础上,才能有强大的动力,才能实现我们的战略目标。

  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就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努力创造更加有利于知识分子施展聪明才智的良好环境。为此,对知识分子要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放手使用;为广大科技人员和知识分子提供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要下决心,采取措施,积极改善知识分子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对有贡献的知识分子给予精神上和物质上的鼓励,并建立经常性、规范化的奖励制度。

  32.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l

  2007年,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加强宏观调控的措施,如:5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决定当日起将证券(股票)交易印花税税率由l‰调整为3%o;6月24——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在京举行。会议通过了劳动合同法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国务院可根据实际需要停征或减征利息税,会议审议并批准发行15 500亿元特别国债购买外汇;9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决定自9月15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这是央行今年以来第五次加息。根据决定,自2007年9月15日起,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3.60%提高到3.87%;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7.02%提高到7.29%;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也相应调整。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相应上调0.18个百分点。

  材料2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26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会议。会议认为,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形势总体是好的。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结构调整出现积极变化,经济效益继续提高,节能减排积极推进,对外贸易平稳增长,改革迈出新步伐,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都取得新的成绩。这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方针政策的结果。这也充分证明,中央确定的宏观调控政策是及时的、必要的、正确的。会议指出,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居安思危,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必须看到,当前投资增幅仍处高位,货币信贷增长仍然偏快,贸易顺差仍在扩大,结构调整仍然滞后,节能减排形势相当严峻,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扩大,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有关问题亟待解决。

  请回答:

  (1)说明我国加强宏观调控的必要性、主要任务、目标。

  (2)如何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加强宏观调控的水平?

  “参考答案”

  (1)实施宏观调控是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和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需要;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保持社会总供求均衡的需要;是顺利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条件。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引导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2)提高调控水平的关键是要根据经济运行的变化,把握好调控的方向、重点、时机和力度,改进调控的方式方法,主要运用经济、法律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促进经济平稳运行和持续较快发展。要坚持稳定基本政策,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综合性;

  坚持控制总量、优化结构,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有针对性地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坚持突出重点、区别对待、有保有压,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具体情况,实行分类指导;坚持以改革为动力推进各项工作,从体制和机制上消除经济发展中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坚持重在落实,保证政令畅通,把各项工作任务和政策措施真正落到实处。

  33.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从1980年到2003年,东部地区在全国经济总量的比重由50%增加到59%。人均GDP,西部与东部由1:1.92扩大到1:2.59,中部与东部由1:1.53扩大到l:2.03,区域差别还在拉大。城乡差别拉大不仅仅体现在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持续拉大,还突出表现为城乡二元结构矛盾越发明显。贫富差距拉开的直接的结果:一是社会贫困问题出现。城镇中有1 200万人处于相对贫困中,人均年收入1 059元。月收入比全国平均收入水平低54.7%。2004年,按人均纯收入低于668元标准,年末农村贫困人口为2 610万。按人均纯收入669-924元标准,年末农村低收入人口为4 977万人。二是社会公平问题凸现。在多数人收入水平都有较大提高的同时,反映贫富差距的指标上升很快,分配不公现象出现。群众对劳动致富正当经营造成的收入差距,有一定承受力,但对分配不公造成的差距,对违法、贪污、犯罪致富现象,对不正当收入,不合理的贫富差距,心理不平衡,十分不满,反响强烈。中央党校调查组对学员问卷调查显示:在学员心目中,2004年最为严重的三个问题依次是“收入差距”(43.9%),“社会治安”(24.3%),“腐败”(8.4%);对2005年的改革,72.9%的学员关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摘自《学习时报》第298期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2)如何正确认识上述材料所反映的问题?

  (3)如何解决上述材料所反映的问题?

  “参考答案”

  (1)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多数人收入水平有较大提高的同时,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群体之间贫富差距的指标上升很快,分配不公现象严重。社会十分关注公平问题。

  (2)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实行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允许在富裕的道路上存在先富与后富,存在富裕程度的差别,承认在一定时期内允许富裕程度差别的扩大,是有其经济根据的:这是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必然结果;是实行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分配方式的必然结果;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这也完全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但是,收人差距的过大,不仅不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不利于走向共同富裕的目标,有碍于公平,而且最终也会影响效率,必须认真解决。

  (3)要努力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协调城乡、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等,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在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社会公平。公平既是社会主义的原则和要求,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当前,要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第一,要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和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的基本着眼点,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在促进发展的同时,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依法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第二,要坚持在全国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妥善协调各种具体的利益关系和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第三,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切实保障各方面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让他们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第四,要从法律上、制度上、政策上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从收入分配、利益调节、社会保障、公民权利保障、政府施政、执法司法等方面采取切实措施,逐步做到保证社会成员都能够接受教育,都能够进行劳动创造,都能够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参与社会生活,都能够依靠法律和制度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第五,高度重视收入分配问题,更好地处理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的关系,既坚持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同时也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改革税收制度、增加公共支出、加大转移支付等措施,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解决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要通过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趋势。

  34.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目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只占全世界的4%左右,但原煤、钢材、水泥的消耗量分别占全世界消耗量的31%,30%和40%,石油、铁矿石的进口依存度分别达到40%,60%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经超出环境容量。这样的经济增长方式,既不符合国情,也会引发各种矛盾,最终难以为继,已经到了需要刻不容缓地加以转变的关键阶段。

  ——曾培炎:深刻理解《建议》基本思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请回答:

  (1)这样的经济增长方式指的是什么?

  (2)这里所讲转变的含义是什么?

  (3)为什么说已经到了需要刻不容缓地加以转变的关键阶段?

  (4)经济增长方式长期得不到转变的原因是什么?

  (5)如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到集约的转变?

  “参考答案”

  (1)这样的经济增长方式指的是粗放型增长方式。粗放型增长方式是指在生产要素质量不变的情况下,单纯依靠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和扩张,通过扩大生产场地、添加机器设备、增加劳动力等方式来实现经济的增长。这种增长方式的实质就是以数量的增长和速度为中心。

  (2)这里所讲转变是指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分为粗放型与集约型两种。集约型增长方式是指依靠生产要素质量和使用效率的提高,以及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增加资金、设备、原材料的利用率等来实现经济的增长。这种增长方式实质就是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效益为中心。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的基本要求是,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铺新摊子、追求数量,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转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3)不转变增长方式,资源将难以支撑。我国人口众多而资源短缺,未来,资源供给的制约越来越突出,不允许我们继续走粗放增长的路子,否则,经济运行就不可能进入良性循环。

  不转变增长方式,环境将难以承受。生态环境的破坏必然带来自然灾害增多,导致社会财富的减少,降低人们的生活质量,影响人的全面发展。

  不转变增长方式,国际竞争力将难以提升。进入新世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不提高产业和产品的技术含量,我国面临着被发达国家越拉越远的可能。

  (4)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困难,有着深刻的体制和政策原因。在现行体制下,各级政府具有很强的投资和发展冲动,不少地方热衷于扩大经济规模,盲目发展高耗能、高污染的“重化王业”项目。另外,投资体制和价格体系不合理,相关标准和法律法规不健全,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不够,企业管理水平不高等,都是导致我国经济粗放增长的重要原因。

  (5)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到集约的转变,关键是要通过深化改革,建立起有利于经济集约型增长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

  必须强化危机感紧迫感,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作为制定“十一五”区域规划的重要指导思想,通过多种形式,引导企业节约使用资源、保护环境。同时,对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体系进行配套改革,增加资源消耗水平、环境质量等考核指标,引导地方政府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要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让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协调推进投资、财税、金融和企业体制改革,完善生产要素价格的市场化形成机制,提高各种稀缺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

  要发展规模经济,推进结构调整。通过完善市场竞争环境,进一步打破行业、地区、所有制界限,推动企业改革重组改造,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推动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优势行业集中,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要在土地、环境、技术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支持和鼓励发展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产业,抑制乃至依法关闭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企业。

  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推广清洁生产、绿色工业和绿色消费模式,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大力推动科技进步,促进自主创新,全面提高产业技术水平。

  35.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l

  2007年5月29日,因太湖暴发大范围蓝藻,江苏无锡市发生饮用水危机。目前我国七大水系的26%是五类和劣五类,九大湖泊中有七个是五类水和劣五类。

  材料2

  据有关材料,在全世界20个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中国占了l6个。

  材料3

  2006年我国能耗虽然扭转了近年来连年上升的势头,下降了l.33%,但仍然没有达到下降4%的预期目标。

  请回答:

  (1)造成我国环境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环保工作?

  “参考答案”

  (1)从客观的角度讲,发达国家上百年发展过程中的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和国际化,在我国是集中在近二三十年中进行,发达国家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已经集中出现,使环境问题十分突出。从主观上讲,主要是因为对环境保护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环保欠账过多,环境治理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能源资源消耗比较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环境保护执法不严、监管不力、有法不依、违法不究的现象还比较普遍。环境保护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2)做好新形势下的环保工作:要加快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二是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努力做到不欠新账,多还旧账,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状况。三是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自觉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水平。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需要着力做好四个方面工作。第一,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切实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重点是加强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防治。第二,加强自然生态保护,努力扭转生态恶化趋势。一方面,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另一方面,坚持不懈地开展生态工程建设。第三,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从源头上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大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一个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产业体系。第四,加快发展环境科技和环保产业,提高环境保护的能力。

  36.试说明中国对解决气候问题所做的努力并批驳“中国气候威胁论”。

  “参考答案”

  (1)中国坚持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尽管目前中国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不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但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采取了一系列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

  第一,推进技术进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通过实施一系列产业政策,中国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产生了较大节能效益。1991年至2005年,中国以年均5.6%的能源消费增长速度支持了年均10.2%的经济增长速度。同期,中国累计节约能源约8亿吨标准煤,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18亿吨。

  第二,发展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改善能源结构。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国家。经过多年努力,中国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煤炭的比重从1990年的76.2%降至2005年的69.1%。2005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利用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5%,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3.8亿吨。

  第三,开展植树造林,加强生态保护。初步估算,l980年至2005年,中国植树造林活动累计净吸收二氧化碳约30.6亿吨,森林管理累计净吸收二氧化碳16.2亿吨,减少毁林排放二氧化碳4.3亿吨。

  第四,实行计划生育,减缓人口增长。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累计少生3亿多人,按世界人均排放水平计算,每年少排二氧化碳l2亿吨。

  第五,加强法制建设,开展全民教育。中国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实施,完善相关体制和机构建设,重视气候变化研究和能力建设,加大气候变化教育和宣传力度。

  (2)在气候问题上,有些人宣传“中国气候威胁论”、“中国环境威胁论”,这既不客观也不公正,甚至是别有用心的。事实上,在温室气体排放问题上,不论从中国的历史累计排放量、人均排放水平或者从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的弹性系数看,宣传“中国气候威胁论”、“中国环境威胁论”,都是错误的。

  一是中国的历史累计排放量少。从1950年到2002年,50多年间中国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只占世界同期累计排放量的9.33%;l950年以前,中国排放的份额更少。

  二是中国人均排放水平低。国际能源机构统计,2004年人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中国是3.65吨,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87%,为OECD国家的33%。l950年到2002年的50年间,中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只位居世界第92位。

  三是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的弹性系数小。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的统计测算,1990年到2004的15年间,单位GDP每增长1%,世界平均二氧化碳排放要增长0.6个百分点,但中国仅增长0.38个百分点。

  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为保护全球的气候系统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是重要的积极力量。

  37.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l

  香港回归中国十周年前夕,英国前外交大臣杰夫里·豪在接受中新记者专访时表示,“一国两削”在香港执行得非常好,没有什么问题。在英国议会大厦略显嘈杂的咖啡厅里,杰夫里·豪面对记者侃侃而谈:“我印象中,自我第一次去那儿起,香港就一直在发展。”在他看来,香港回归中国十年,虽然经历过亚洲金融危机的艰难时刻,但香港已经更繁荣了,现在投资者和消费者的信心都回来了。“一国两制”当初是中英两国需要落实细节的原则,现在已经有了十年的实践。杰夫里·豪认为,“一国两制”在香港执行得非常好,没有什么问题。杰夫里·豪说:“我没有注意到香港有什么大变化。香港变得越来越民主。我也许该强调,英语在香港似乎没有以前那么强了,但那是不可避免的。我认为,香港将像现在一样保留很多东西。”

  杰夫里·豪认为:“尽管面临更多竞争,但香港仍然能保持兴旺。在金融、高科技和企业精神方面,香港仍扮演一个特别角色——香港是外国投资者进入中国内地的跳板,是世界领先的金融中心之一,通过其证券交易所和各种国际银行,香港依然是多数公司想融资的地方。”

  ——中新社伦敦6月10日电

  材料2

  最新出版的《时代》周刊以25页的篇幅探讨回归十年香港的变化,并以“晴天,有云”为题展望了香港的未来。

  文章称,《时代》的姐妹杂志《财富》1995年曾预言回归将令香港死亡,但回归不但没有令香港死亡,香港甚至比从前更有活力:“《时代》的姐妹杂志《财富》曾不荣誉地、错误地预测香港回归中国。会给它带来死亡。然而香港甚至比从前更有生命力。

  文章指出,香港过去十年经历金融风暴、禽流感、SARS……当世人以为香港贵为福地的气数已尽,香港却一一熬了过来。在回归前夕,股市指数(香港健康的关键睛雨表)维持在当时的历史纪录l5 200点,如今它徘徊在21 000点大关附近,物业价格亦稳步上扬。“作为一个兴旺的中国的一部分,这几乎保证它可以永远繁荣。”文章写道。

  请回答:

  (1)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2)指出“一国两制”基本方针具有的重要意义。

  (3)十年来在实践“一国两制”事业中有哪些宝贵经验?

  “参考答案”

  (1)说明“一国两制”在香港取得了巨大成功,充分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

  香港回归祖国以来的事实证明“一国两制”科学构想,合情合理、切实可行,不仅是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香港问题的最佳方案,也是香港回归祖国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安排。实行“一国两制”,对香港有利,对国家有利,对各国投资者有利,对区域经济发展有利。

  (2)“一国两制”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政治文化的独特贡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第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第二,“一国两制”基本方针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第三,“一国两制”基本方针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的原则用来处理一个国家的内部问题。第四,“一国两制”基本方针,也是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出发的。第五,“一国两制”

  基本方针为解决国际争端和世界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新的途径和新的范例。

  (3)最重要的有以下四点:第一,坚持全面准确地理解和贯彻执行“一国两制”方针。第二,坚持严格按照《基本法》办事。第三,坚持集中精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第四,坚持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38.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第62届联合国大会纽约时间2007年9月19日上午10时举行总务委员会闭门会议。针对所罗门群岛等极少数国家提出的所谓“台湾申请加入联合国”一案,尽管有3住所谓台湾的“友邦”为台当局发声,但本案仍以24比3遭否决。这是l993年以来联大总务委员会第15次明确拒绝将所谓“台湾参与联合国”问题列入联大议程。

  9月21日第62届联合国大会举行全体会议,批准联大总务委员会的决定,拒绝将所谓“台湾申请加入联合国”提案列入联大议程。

  请回答:

  (1)联合国第l5次否决“涉台提案”说明了什么?

  (2)为什么要坚决反对陈水扁当局的“申请入联”和“入联公投”?

  “参考答案”

  (1)说明国际社会普遍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以台湾名义申请加入联合国的分裂活动,改变不了台湾是中国领土一部分的事实,也改变不了台湾在国际社会的地位。联大第2758号决议早已从政治上、法律上和程序上彻底解决了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联合国成立以来,中国的领土范围从未改变,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当然包括台湾在内。台湾当局和极少数国家抹杀史实、断章取义,企图歪曲甚至推翻第2758号决议的做法是徒劳的。陈水扁的“台独”挑衅,是注定要失_败的。

  (2)陈水扁当局无论是“申请入联”,还是推动举办“人联公投”,都是图谋改变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现状、走向“台独”的重要步骤,都是为对内推动“台独制宪”、对外谋取国际社会承认创造条件。任何涉及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问题,必须由全中国13亿人民共同决定。在这个根本原则问题上,我们设有丝毫妥协的余地。我们绝不允许“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我们将坚定不移地推动两岸关系朝着和平稳定的方向发展,也做好了坚决制止一切“台独”冒险活动的必要准备,如果陈水扁当局不顾警告和国际舆论的谴责,一意孤行,铤而走险,必须承担由此引起的一切严重后果。图谋分裂国家的民族败类,最终都逃脱不了历史的惩罚。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描述
快速回复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认证码:
验证问题:
3+5=?,请输入中文答案:八 正确答案: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