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PJJ~
2004年11月20日,新华社有条电讯,称日本厚生省19日召开研讨会,讨论“痴呆症”的名称问题。据说,日本国民半数以上认为,“痴呆”一词有“轻蔑的含义”。为此,厚生省提出了六个新的名称征求意见,经过一番讨论后,最后决定用“认知症”来取代“痴呆症”。从这条新闻可以看出,这次改名显然不是出于医学考虑,而更多的是出于伦理考虑,它在小心翼翼地维护人的尊严。 mr/^lnO
2`lit@u&u
hA"N&v~
o~}q@]]
由此想到了“残废”一词。这个词的资格很老,早在《魏书》中便有“残废之士”的提法;在日常生活中也被经常提及,凡肢体或器官存在缺陷者,皆以“残废”称之,没人表示异议。战争年代负伤致残的军人,还拥有“残废军人证”呢。然而,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人道主义日益深入人心,人们渐渐感觉到了“残废”所含有的歧视意味,终于自觉地改用新词“残疾”,让这个用于特定人群的词语,闪烁出了人性的光辉。 *R&g'y^d
['c:n?
e8[*=&
GJW1|Fk
去年夏天,娱乐圈曾为一个社会称谓,爆发了一场激烈的争论,差一点付诸“武力解决”。事情是由以唱东北歌出名的雪村引起的,他在自己的新专辑发布会上,把演员称作“戏子”。电影演员刘威知道后勃然大怒,立即发出公开信,对雪村的“言论”痛加驳斥,扬言一旦“狭路相逢”,将会如何如何。笔者不想对这场争论作出全面评判,单就“戏子”这个称谓来说,刘威的“冲天一怒”还是事出有因的,“戏子”这一提法确实有轻慢表演艺术、伤害演员人格的倾向。你看,连《红楼梦》第二二回也有这样的句子:“拿着我比戏子,给众人取笑儿。”可见“戏子”没有任何社会地位可言,只是别人取笑的对象。 E:i3
/Ep?
KctD=6
^C'k.pV
n~
4Q]+tXes
由此又想到了另一个社会称谓:打工仔。这个词也曾在媒体上“聚讼”一时,至今尚无定论。从词义角度来说,仔,广东一带的方言词,指年轻的小伙子。称他们为“打工仔”,恐怕和民工队伍中以男青年为主有关。正因为此,一般人觉得这一称谓顺理成章,可民工中有人听了却不是滋味。原因在哪里呢?不妨从社会心理角度来分析一下:打工,通常是指做短工、零工,它突出了工作的不稳定性,而这正是民工的一块心病;仔,是相对于年长者而言的,现在成了全社会的通称,在谁面前都是“仔”,难免有被看轻的感觉;更何况,历史上还有“华工”常被称“仔”的悲惨经历,这也容易引发不愉快的联想。由此可见“打工仔”这一称呼是含有某种刺激因素的,社会应该尊重当事人的感觉,慎用、不用为宜。 9<Bf5d
S`R
( _eD@
x3vz4m[
B!Qdf8We
称谓问题,其实是一个情感态度问题。人际交往,关键是要有一颗平等之心、善良之心;否则,称谓再谦恭有加,哪怕像赵太爷称阿Q为“老Q”一样,仍然会从牙齿缝里透露出冷酷和傲慢来。日前报上批评的某些新闻标题,便让人感受到了一种非人道的倾向。比如去年广州酷热,有人不幸中暑身亡,某报竟拟出了如此标题:“广州‘酷毙’二十余人”;某地发生车祸,遇难者头部被轧致死,当地刊出的新闻是:《骑车人“中头彩”惨死》;一男子患罕见肿瘤,痛苦不堪,某媒体用轻薄的口吻写道:“壮汉腹中瘤,一月变‘篮球’。”……面对着灾难,面对着痛苦,没有一丝一毫的同情,却急于卖弄自己的“生花妙笔”,其冷漠以至冷血的程度,是让人不寒而栗的。 MTF:mLJ
2x{3' ^+l
>g F
$EtZ5?qS
一路想来,我觉得“痴呆症”改名这件事,十分耐人寻味。 fkx
9I m4
2L,e\]2Z
Z|7Y1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