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教育制度的不同,很多同学在评价、选择学校时候会有一些争议。这也正常,看遍学校论坛,哪里都是在吵排名,也不仅仅是中文论坛。但是我个人感觉,针对中国同学,有一些常见的思维定式需要在评价国外学校时有所改变: tw9f%p
NN?`"Fww
定式一:以录取标准高低判别学校水平。 n~V ]Z
uu>Pkfo
这在有通用标准的中国是很容易判定的,谁分数线最高谁自然最好,需求决定价格。不过,对国外学校而言,申请通常没有唯一标准,而且录取的学生背景各异,不可能有工具去把每个人的背景标准化成一个分数。主观的录取过程,以及五花八门的带奖/不带奖条件,决定了同一学校录取标准在不同人看来也是显著不同的。实际上,录取向来是学校教育自主的重要体现,录取标准在宏观来看,与学校水平有一定的正相关性;但在个案来看,则更多显示出随机性——不是说学校随便录取人,是说学校录取的人,背景各异,并不是一个模子里扣出来的。我们绝大多数人都不是学校或者系里的招生负责人,我们面对的都是个案,所以,用这种随机性的个案来评价学校水平,是有失偏颇的。有人认为顶级名校的标准就是只录取某几个中国大学的学生,或者,录取了其他大学的学生就证明这个学校没水准,这个看法我个人觉得是很荒谬可笑的。究其原因,我觉得可能是多年高考形成的 “分数线” 观念深入人心,总觉得录了 A 校的人,那比 A 校好的所有其他学校的人都应该能进。即便撇开学校好坏和学生个人好坏的因素不谈,学校录取学生也不是按这个逻辑来的。对习惯中国教育制度的同学来说,需要知道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拿自己评价别人的标准去假设成学校评价别人的标准,从而进一步代替学校作出你能不能录取的结论。别人是别人,自己是自己,每份申请都是单独对待的,如果有人在 90 名的大学被某校录取了,并不代表申请同校同专业,现在 top 5 的你申请就一定也能被录取。如果你进而认为该校就是 90 名的水准,那只能说换你办学校招学生,确实只能是 90 名的水准,因为你不懂得你招的是活人而不是牌子,过了 90 名(或者,依此类推,某个 GPA 线, GRE 线, 或者更好笑的, 论文所在期刊的影响因子的代数和)就都收了。这是外行人评价内行的标准,也是某些自认为天才的领导为了“客观,公正”想出来的对策。这都是中国特色的东西,出了国界,不再适用。对于学术和教育,所有公正的评价都是主观的。要问为什么主观反而能公正,答案就是一个,良心。 _BP&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