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精确与模糊 #G("Oh
HCa EETk5
王立 B`|H}KU
*4g:V;L
俗话说:“木不钻不透,话不说不明。”说话是为了表达情感、交流信息,清楚明白让人痛快,云山雾罩叫人着急。法国人为法语表达精确而骄傲,日本人为日语的暧昧而自豪。在语言实践中,精确与模糊都有用处。它们的特殊表达效果是不可替代的。 @Cl1G
$wqi^q*)
汉语使用汉字。汉字是音、形、义一体的。原来的字改为表示别的意义之后,原义就可另造一个词。“莫”古时表示“暮”,后来“莫”表否定的用法成了主流,只好在下边又加一个“日”。连绵词追求偏旁上的一致和声或韵的协调。化学元素用字以及他、她、它的分工,是语言精确的要求。我认为,不要在不必要时乱加偏旁,比如“昆仑”,没必要在上边各顶一个“山”。“朦胧”既能表示各种事物,再单造日字旁的就多余了。这只会增加汉字数量,没什么实际意义。电脑字库总是有局限的,我在写文章时,总尽力回避冷僻字,甲骨文不能引用,可文献只能照原文。古今乱造字使汉字的总量中,多余的占了大多数,真是怪事! m[A$Sp_"-h
;uqi
大同语(Mondlango)采用26个拉丁字母,易读易写。读音的完全规则使大同语远远比英语占优势。引入双元音,在构形上比Esperanto更实际。读与写解决了,意义是语言的另一要素。大同语对于词形和意义的处理,比欧洲语言有明显优势: - S%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