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 最新帖子 精华区 社区服务 会员列表 统计排行 社区论坛任务 迷你宠物
  • 3131阅读
  • 0回复

闽西:给我衡量世界的心情

级别: 经院本科
发帖
1137
铜板
3604
人品值
1360
贡献值
0
交易币
0
好评度
996
信誉值
0
金币
0
所在楼道


    

  欢迎参加旅游频道有奖调查>>>

  新年的第一天,由厦门建发国旅、厦门旅游集团和晚报“车行天下俱乐部”主办的“百辆车龙岩游”,就浩浩荡荡地往好山好水的闽西龙岩出发了。

  百辆汽车排成一排的壮观场面,令人情不自禁地驻足停留。车队一同行进和一辆车的单独行驶有很大的不同,不能以自己为中心,要考虑到整个车队是否都跟上,是否有个别车辆迷路等问题,只有上了高速路才能稍微恢复到正常的速度。所以一到高速路上,整个车队都快了起来,飞一般地驰骋着,畅快之至……

  下了高速路后,车队拐上了山路。闽西山区的风景的确漂亮,让终日在城市里忙碌的我们倍感清新。经过一路的颠簸终于来到培田,这个有着八百多年历史、充满着神秘色彩的古村落。

  进入培田,我们沿着一条由许多不规则鹅卵石铺成的道路前行,仿佛走进了时空隧道,走进了历史。在培田的任何一个地方,我们都能找到过去的痕迹,那气派的房屋,精致的雕刻,都体现出当时主人身份的高贵及显赫。

  第二天我们游览的是“客家第一名山”冠豸山。

  冠豸山以其形似古代法官头戴的獬豸冠得名,自古就有“八闽名胜” 、“三江上游第一观”(闽江、九龙江、汀江)的美称。同时又与“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武夷山同处一条山脉(武夷山脉),同属丹霞地貌,山势雄奇,而享“北夷南豸,丹霞双绝”美誉。

  冠豸山的景色一绝是 “生命之根”。在冠豸山顶长寿亭下的峡谷中,有一根硕大无比的圆柱形石柱,孑然挺立于山谷中、天地间,直指苍穹,充盈着阳刚之气,给人以奋进、拼搏的无限遐想。冠豸山的另一绝是“生命之门”,在石门湖畔的一面石壁上。光滑的石壁突现一狭缝,缝中临水处有一眼黑色的洞,洞的四周长着小草、青苔,洞下水光辉映,活脱脱是人类的“生命之门”。

  “生命之根”、“生命之门”,天造地设,同在冠豸。这是上苍给予这方水土的最大赠予,这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造化,是大地与人类血脉相连、气韵相通的守望和搀扶。或许有人在这给了我们生命的造物面前,还羞于启齿,但大自然为我们呼唤了生命之本、生命之源,为我们展现了生命的张力、生命的本原。

  一路行去,这里一峰,那里一岩,如卧虎,如奔马,如蹲狮,如戏猴,鬼斧神工,各显其态;三叠潭、香榔幽谷、老虎岩、观音峰、丹梯云栈、一线天等百余个景点,琳琅满目。

  鲤鱼背,是一条贴着山崖的崎岖小石道。听说,有三百六十五个台阶,象征着一年三百六十五个昼夜,顺利登上山去就意味着一年平平安安、万事如意。拾级而上,身历其险,自是心无旁骛。偶尔扶栏回眸远眺,莲花峰、秀女峰、骆驼峰,峰峰入眼,雄浑壮丽,形态逼真。若逢山雾缭绕时,雾中石道就形似鲤鱼追风逐浪。

  最后乘着小船来到石门湖畔,碧水青山映入眼帘。水抱着山,山绕着水,水映着山,山衬着水,不觉怦然心动神迷离。在冠豸山的险峰奇谷中,四周环山,“石门”中开,因之得名。上游船,缓缓前行,时而穿过狭窄的峡谷,时而闲庭信步开阔的湖面,“水转山间走,山回水中行”,山风习习,清凉舒坦。山在慢慢后退,水在慢慢后退,眼看就到湖的尽头,“山穷水尽疑无路”,却“柳暗花明又一村”,豁然开朗处曲径通幽,山环水绕,水傍山立。风景如画,正可谓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一路笑语一路欢。

  一座山,如果没有文化浸染,也就只是一块没有生命的石头。而冠豸山是有生命的,不仅在于它合“生命之门”、“生命之根”于一体,而且还因为它是一座散发着浓厚文化气息的山。

  与天下名山相比,钟灵毓秀的冠豸山不以山势巍峨称雄,不以香火鼎盛闻名,却以书院众多而自豪。自南宋到明清,不少文人雅士纷纷在山上结庐倡学,建有“二丘书院”、“樵唱山房”、“东山草堂”、“修竹书院”、“五贤书院”……众多的书院,成为冠豸山一道耀人的风景。数百年的书声熏陶,滋润了冠豸山的傲然风骨。

  返回厦门的路上,我望着头上纯净的蓝天,眼前起伏的山脉,一种与世无争的心情油然从心头而起。如巴赫说,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众生喧哗的时代。在城市里,人的声音盖过了一切,欲望太多而理想太少,人的精神太忙碌于现实,所以它不能转向内心,回复到自身。当人人都在为了现实的目标努力的时候,惟有停下来的人是一个定点,作为坐标来衡量这个世界。也许我们偶尔应该放缓脚步,驻足聆听这世界上不一样的声音,观看不一样的风景。

  自驾游,给我这样的心情。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描述
快速回复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
欢迎提供真实交流,考虑发帖者的感受
认证码:
验证问题:
10+5=?,请输入中文答案: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