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岁的哈尔滨市民老滕因儿子没有考上名牌大学,为了激励儿子,自学考上清华大学研究生。2007年暑假,老滕没有让儿子小滕回家,而是让儿子去清华大学感受学校的学习氛围。直到现在,老滕还时常告诫儿子,要好好学习,等本科毕业后还要考名牌大学的研究生(Q吧) (5月8日《黑龙江晨报》)
不能不佩服,老滕这种老骥伏枥的精神,也无疑老滕给儿子作出了“榜样”。但这个“榜样”,实在缺乏正常心态,又让人不能佩服了。
名牌大学固然好,但非清华北大不考,为了考取名牌大学不遗余力,就是一种偏执了。尤其是老滕教导儿子:你只能考北大、清华,如果考不上,你就别考了,去别的学校也没有意思。这暗含着北大清华高人一等的观念,实际上是误导儿子。而这样的“信念”坚持到现在仍痴心不改,崇拜名校的病态,简直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几乎是一个标准版本的“病态标本”了。
而目前来讲,社会上“北大清华症”依然存在,像老滕这样的家长绝不在少数,其思想、言语、行为,“鼓噪”非清华北大不考,还是一种社会现实。但为了虚伪的荣誉,甚至沦为了名校的奴隶,就不足取了。而清华北大的“国王”,素有深厚的人文气息,独立的学术思想,不朽的灵魂的圣地之美誉,接受这样的学生,他们有意思了,清华北大是否有意思,无疑是一种悲哀。
蔡元培先生说:教育应指导社会,而非追逐社会。当社会上的家长和考生,以不正常心态,浮躁与病态的追求,“涌入”校园的时候,教育该如何指导学生,也成了一个问题。能否改变他们的“信念”,重建一个信仰,的确值得关注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