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 最新帖子 精华区 社区服务 会员列表 统计排行 社区论坛任务 迷你宠物
  • 1460阅读
  • 0回复

春晚丑化广东人折射北方的傲慢与疲软

级别: 经院高中
发帖
525
铜板
679
人品值
308
贡献值
11
交易币
0
好评度
529
信誉值
0
金币
0
所在楼道
春晚过去许多天了,本无再说的必要。以孔庆东先生的话来说,这一届“春晚的某些节目已经不是没心没肺,而是狼心狗肺!”他所指的,在我看来主要就是曲艺。的确,相声小品如果失去了讽刺,这个艺术也就完了。但是,你还别说,它其实还是有讽刺的。比如,日前《北京欢迎你》就被一位广东政协委员指出,丑化了广东人。

  这个问题无需争论,看过节目的人,如果不是太迟钝,都会感觉:广东人太弱智了。通过语言丑化、矮化南方人,是北方曲艺作品惯用的手法。比如,傻瓜,一般说的是陕西话;骗子,一般说的是河南话;暴发户,一定是广东话;土包子,一般讲的是东北话。至于融大气、智慧与根正苗红于一身的正面人物,一定是在讲普通话。

  表面上看,这些都是为了增加喜剧效果,但处理得过于夸张,就很容易透露出根深蒂固的地域歧视、城乡歧视。比如《小品北京欢迎你》,一句“好好漂亮”,让广东人很是汗颜。他们有那么幼稚吗?剧情更不用说了,无非是为了扣奥运这个宏大主题,把广东人设计成没见过大场面的乡下人。所以,广东人不满得有理。

  其实,地域歧视这么个东西,从古到今,从中国到外国都有。住城里,瞧不起乡里的,住乡里,还瞧不起山里的。北方的英格兰瞧不起南方的苏格兰,北方的纽约瞧不起南方的亚特兰大,北半球的欧洲,瞧不起南半球的非洲……这么说来,北方瞧不起南方,理当是一个全球性的话题。所以,北京的编剧歧视南方观众,也歧视得有理。

  嘲笑也就嘲笑吧,不是这位政协委员提出来,大家伙都忘了,因为大多数广东人其实不看春晚。于是,就剩下京津地区,自娱自乐他们引以为傲的小品、相声和京剧了。

  不过北方曲艺这种习焉不察的语言和地区歧视,既流露出了它的傲慢,更暴露出它的疲软。因为,就近些年来看,除此之外,它实在难有新的笑料。

  就拿当前的一些北方相声来说,除了“打东边来了喇嘛”之流的绕口令,还有“素菜丸子、四喜丸子”的报菜名,它还剩下什么呢?剩下的就是图解政治事件、政治术语,比如改革开放30年,奥运会等等,几乎看不到现实生活的反映。所以,这个春晚只好翻演马季先生当年的名作《五官争功》。

  这让我想起元宵节晚会,湖南卫视高价邀请北方笑星黄宏。他表现了一个小品《农老板进城》。整场演出,且不说完全脱离乡村现实,扭曲农民形象,而且还特意穿插有“感谢省委领导”、“我们都靠科学发展观”、“九一八事变”。这种庸俗化地演绎政治术语,不但没有起到喜剧效果,反而是折损了这些术语原本的意义,相当恶俗。一个感觉,当时现场的掌声,基本是礼貌性的。

  这也从一个角度表现出北方曲艺的另一个特点,那就是宏大叙事,政治叙事。这一套在北方可能行得通,到了南方,观众显然不买账。南方人更喜欢偏重于市民生活,轻快的娱乐的曲艺形式,而不是让你去给人讲课。

  从艺术的角度来看,也是如此。高高在上的,对于大众来说,往往没什么意义,艺术价值也不见得高,相反,搞不好是另一类的恶俗。所以,这也是北方曲艺在当下注定创新乏力、疲软的原因之一吧。而南方的曲艺表演和娱乐方式,却在不断地推陈出新。

  你原以为嘲笑了一通南方人蹩脚的普通话,殊不知人家其实没那么在意。相反,倒是你自己,真让人担心,老端着架子,在上面,什么时候下得来呢?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心为太极,人心当如止水则定,定则静,静则明.
描述
快速回复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
欢迎提供真实交流,考虑发帖者的感受
认证码:
验证问题:
3+5=?,请输入中文答案:八 正确答案:八